对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的探讨

2021-11-27 21:09李旭磊
山西青年 2021年23期
关键词:高音竹笛流速

李旭磊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随着艺术考级的推广以及普及化,竹笛的学习团队愈加扩大,为竹笛艺术全面发展而奠定较强的群众性基础。在竹笛教学中,把握准确的音准、吹出明亮的音色,有利于克服竹笛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掌握竹笛吹奏的节奏,实现对气息的有效控制,这一主要环节,必须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有掌握正确的气息管控技巧,才可演奏出优美且高效的笛音。一般来说,气息的控制不仅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还需要明确气息的流速、气流的方向、口腔的张缩等内容,这些在实际的演奏中是相互协调和有效配合的。本文主要针对竹笛教学中音色以及音准的确定进行简要分析,设计出有效的举措,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有效分析。

一、竹笛的源头

竹笛是我国汉族音乐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乐器,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夏朝时期,人们一般是将黄河流域的竹子砍掉之后,再用其作出一些可以吹奏的乐器,这是古书上所存有的一些对于竹笛的乐器记录的内容[1]。汉代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便将一些可以吹奏的横笛引入到中国,此时在中国则十分的盛行。而在南北朝时期,国家已经逐步对竹笛进行了有效分类,使其可以吹奏出更多的精美的音律,从而产生一种十分美妙的音乐乐感。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便已经对竹笛进行了有效的分组和类别分析,主要类别有笛、箫、排笛等内容,可在短时间内将一些精美的乐器吹奏出来,甚至衍生出了新的吹奏方法[2]。随着民族音乐的产生,我国开始重视竹笛的使用,开始将多种类别的竹笛进行有效分类,例如,昆曲伴奏用班笛,河北梆子用梆笛,学习使用的短笛等,确保国家各个阶层开始重视民族文化的有机传承,并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有效使用[3]。部分退休音乐教师开始成立小型演奏乐队,以此丰富其日常生活。从竹笛的实际应用情况可知,其发展贯穿于国家的全部历史进程,是国内音乐文化的瑰宝,可根据不同时代特点将一些竹笛内容进行有效传承和致使学习,并对其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有机传承[4]。

二、竹笛教学中把握音准以及音色的价值

在竹笛教学中,首先要保证竹笛乐器的发音精准性以及音色动听性,这是演奏者在演奏中的必备要求,也是确保竹笛演奏成功的主要条件。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控音准以及音色,让学生掌握更加规范且科学的演奏技巧,确保所演奏的效果更加理想化[5]。由于摩擦是声音出现的最主要原理,在实际的演奏中,常常由于空气震动形式的不一致致使整体的摩擦效果存有明显性差异,这会直接导致竹笛演奏中的音准以及音色出现明显性差异。只有确保竹笛演奏中的音准和音色的精确性,才能将其保持在人们舒适的听觉范围内,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满足人们对音乐听觉的欣赏性要求,向人们传递出一种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体现出一种音乐竹笛演奏的独有艺术性特征,这是竹笛演奏者长期追寻的一种目标。因此,竹笛教学中对音准以及音色把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1]。

三、影响音准和音色教学原因

在竹笛教学中,影响音准和音色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竹笛本身的基础结构,还包含一些基础性的气息呼吸、口风的控制、竹笛的位置等内容。对此,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如下所示:

(一)竹笛的品种颇多,不同类别的竹笛组成架构存在较大差异与不一致,间接性使得竹笛存在多种调性,在演奏中会发出不同的音色,从而对音准以及音色造成重大影响。对此,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将竹笛进行类型划分,促进音色的转变。

(二)竹笛演奏中的气息呼吸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两者结合的类别差异不同,会导致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产生较多负面影响,使得竹笛的音准及音色出现明显性变化[6]。一旦演奏者的口型以及吹气方式存有差异时,所产生的气流形式也会不同,竹笛的内部空气振动变化极大,故所吹奏出的曲调也会出现变化。

(三)竹笛演奏者的竹笛拿握姿势不一致,那么竹笛的摆放位置以及方向便会存在差异,接触到的吹孔位置也不同,直接导致后期的音准和音色差异性颇大,甚至会影响到演奏中竹笛的音准以及音色,故需要从多层次进行全面分析[7]。演奏者在进行竹笛吹奏时,身姿要明确化,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从多个层次充分的配合自己的气息变化情况。

四、音准和音色把握举措

(一)控制演奏者的气息流速

竹笛演奏中的气息呼吸模式主要包含三种,即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两者相结合。胸式呼吸是依靠肋骨的上下运动所实现的,该种方式的吸气量小,在常规的竹笛演奏中基本上很少被使用。腹式呼吸是在肋骨的有效协调下共同使得整个身体完成呼吸过程,直接实现对演奏者的腹部进行压力分析,但一般不适用于在竹笛演奏中被使用。胸式、腹式结合呼吸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呼吸方式,主要是将胸部以及腹部的肌肉共同运动所致使呼吸工作完成,该种呼吸方式比较轻松,可对竹笛的声音变化进行有效控制,对保证音准以及音色具有良好的价值作用,可实现对竹笛声音变化的良好控制。

气息之间的流速存有明显性的缓急之分,气息一旦变缓,音高则会降低,反之则相反。为进一步达到竹笛的音准以及所追求的最佳的音色,在吹奏竹笛时,低音应用的气息流速应当比较缓慢,确保整个音处于非常低的状态;而在吹奏高音时,需要确保气息流速的湍急,音就越高越急,这是笛子吹奏的原理。对大多数学习竹笛吹奏的学生而言,从低音吹到高音会比较自然地加大力度以及吹奏速度,反之则会本能地降低速度。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按照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节奏进行练习,明确长音与音阶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了解不同音的气息变化情况,有意识地多次反复练习高低音,训练学生的流速调整能力,掌控好每一个音的气息流速控制情况。

(二)控制口风的气流流速

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所涉及的音区和发出的音色并不一致。为确保竹笛发声处于正常音区范围内,完善演奏效果,选择最佳的气流切割角度,根据音高的不同实现对气流方向的有效调整。当作品的音高要求较低时,应当将气流控制在下方,反之则需要将气流向中上方向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实现对音准和音色的全面把握。在竹笛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应用正确的口腔打开方式,依据音乐作品的音高要求或是其他要求,准确对口风气流进行合理切割,控制好气流的运行角度,确保音准和音色的有效性。在长笛的演奏中,气流方向上的变化需要根据低、中、高音区等不同而产生自然变化情况,随着音高的变化以及气流的方向随之进行处理。有时候即使气流上下存在差异,气流的方向也应当确保中心点始终集中在吹孔的边缘处。值得一提的是,进一步达到低中高音区的实际音准,吹奏比较完美的音色效果,不仅需要把控好气流的流速以及方向,还需要口腔之间良好配合。

(三)控制竹笛位置和方向

在竹笛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竹笛方向以及位置的管控,确保学生正确地掌握竹笛的握笛方法。演奏中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奏,首先要将竹笛放在比较合适的位置上,确保吹孔朝向的最优化。吹孔朝向与演奏者的嘴唇接触角度具有密切联系。当吹孔在嘴唇下方位置,区域上会出现一些漏气现象,导致所吹奏出来的乐曲会出现杂音,影响到竹笛乐曲的音准和音色。当吹孔在嘴唇上方的位置时,所吹奏出来的声音浑厚,音准和音色给予受众的感觉较好,所以必须良好的管控整个竹笛的位置摆放以及朝向。在长音和音阶的训练中,必须将二者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可准确且流畅地吹奏出不同音区的音高以及音色,增强所发出来的乐曲音调,确保整体的乐曲所吹奏的声音明亮结实、高音细长而有力。

(四)控制好演奏者的嘴形和角度

在竹笛教学中,对于演奏者的嘴型以及吹孔的角度等方面,要着重重视控制好演奏者的该方面面部表情。部分教科书中曾经有指出,在竹笛演奏时,下嘴唇应该覆盖住吹孔内的边缘1/3的位置,但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嘴唇厚薄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对嘴型以及吹孔的角度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也没有详细讲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上嘴唇过于突出,在吹奏时几乎盖住了所有的吹孔的区域位置,所发出来的乐曲过于呆滞而僵化,整个笛子的音高被明显压低。因此,为进一步的确保学生可吹奏出明亮的音色,要纠正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学生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姿态,站立以及身体坐姿的准确性,上下嘴唇保持持平状态,这样可以使整体笛音变得更加响亮而通畅,实现高低中音的有效转化。原则上,风门的上下嘴唇之间的吹气孔松紧状态需要适时进行控制,原则上可适当地将一些高音提升,使得自己在吹奏高音时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而对于弱音确定时,则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学生嘴劲控制能力的针对性训练,确保该项工作属于不可忽视性的工作,实现工作的松弛有力,确保工作愈加持久和高效。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竹笛教学的音准以及音色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提升竹笛教学效率,需要有效地把握竹笛的音准以音色,对演奏者的表演进行综合处理,确保竹笛演奏的精确性。在竹笛教学中,可通过气息呼吸、控制口风、控制位置等方式,使得竹笛可发出一些比较动听的声音,增强竹笛演奏的观赏性,使其演奏效果愈加理想化。

猜你喜欢
高音竹笛流速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My Mother
早春
保护母亲河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我的坚守
爱虚张声势的水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