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平,苏 杰,陈 静,张建萍,王少山
(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农业昆虫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科学[1]。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农业害虫的种类识别、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防治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独立进行害虫防治实践、研究工作或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2~4]。农业昆虫的授课主要由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组成。课堂讲授部分主要对农业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等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主要农业害虫的基本情况,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实验操作部分主要针对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等进行识别,便于在田间快速地识别害虫种类。这两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导向和生产实践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地方院校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植物保护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农业昆虫学的重要任务。
农业昆虫学的课堂讲授内容,除了绪论、害虫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以及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外,其它的均为地下害虫和各类作物(小麦、水稻、杂粮、种子、储粮、棉花、油料作物、甜菜、烟、麻、蔬菜、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柑橘、干果类)害虫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影响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和防治要点等内容[5]。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每一类害虫都从这些方面进行罗列,缺少变化,尤其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很少主动地去思考,且课堂气氛表现平淡,与老师互动频率不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和老师都失去兴趣。
实验课部分主要是针对一些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别、画图、描述以及编制检索表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认识农业的主要害虫,掌握主要害虫的鉴定鉴别方法[6]。在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在上面介绍主要害虫的种类与特征,然后让学生再根据标本观察与对照。而实验作业也往往是绘制或描述某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编制主要害虫的检索表等内容。在实验课上,老师一般都是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交代清楚,学生往往根据课本上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来描述和绘制,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效果往往不佳,学生虽然也在记笔记,也完成了实验任务,但是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7,8]。
在农业昆虫学北方本教材中,针对各类作物的害虫均有大篇幅的讲解,但有些作物如水稻、杂粮及柑橘等在新疆面积较小或没有种植,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讲解。而对于新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物如棉花、小麦及林果等,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这些主要作物上的害虫,如果教材上没有相关介绍,应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疆地区主要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为以后害虫防治提供基础。
由于气候、环境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害虫的发生种类和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一些害虫随着环境的变化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而一些次要害虫在某种环境中变为主要害虫。还有一些新的害虫也在不断出现,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也造成一定威胁。教师在讲解这些害虫时,要及时更新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前这些害虫的变化和发生动态,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动态和防治方法。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害虫防治方法也在更新换代,尤其是一些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在农业昆虫学的教材中,各类害虫的防治方法相对滞后,所推荐使用的化学药剂部分已被禁用。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最新的防治方法,在讲解害虫综合防治时不应局限于讲解教材的内容,应该讲解一些现代农业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广的方法,并对未来的防治策略提出展望,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农业昆虫学实践性较强,实验课对于学生准确识别害虫及其危害症状非常重要。在实验课的讲授与操作过程中,其内容应与课堂讲授内容交互式推进,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植保专业的农业昆虫学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在农业害虫还未大范围发生时,可通过实验课来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观察、解剖昆虫标本来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害虫的认识。而到了作物生长季节,可根据不同作物上主要害虫的发生时间和特点,将课程、实验和实践内容同步开展,这不但丰富了课程的讲授内容,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实验安排上,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传统农业昆虫学教学模式,实验课的材料大都由主讲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学生则很少参与或少量参与准备工作,更多的是观察老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在改革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自行搭配组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准备和讲解一种害虫的实验内容,这样能够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对农业昆虫学的兴趣,激发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
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减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对于一些本地区主要作物上危害较重的害虫,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害虫进行饲养,以小组的形式持续观察并记录各个虫态害虫的生长、发育、取食等过程,这些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及科研能力。还可以结合现有教材,优化实验内容,在课前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查阅文献、准备课件等,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农业昆虫学的传统考核方式为出勤、实验报告、课堂情况和期末考试等几方面。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多变,主要是建立宽松的教学秩序和多元全面的考核制度。如在记录学生的出勤和课堂提问方面,可采用最新版的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9]。在实验考核方面,通知学生提前准备实验,让学生自己讲实验,而不是传统的观察、绘制和编制检索表等,激发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学生上台讲解的能力,以及观察昆虫特征和掌握细节的能力。在考试考核方面,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出一章内容的试题,以锻练学生的参与能力。建立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的多元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0]。
通过对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模式的灵活应用,切实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农业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在农业昆虫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解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认知能力,达到理想的课程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探索、改革和创新,学习其他农业高校的教学经验,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新形势和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次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