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武,张新明
(益阳市北峰山国有林场,湖南 益阳 413000)
益阳市是全国著名的竹子之乡,竹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起步较早。通过几代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历经40多年,从首先在湖南省范围内采取零星收集、集中栽植开始,到南方诸省,再到中原河南、西北陕西,收集区域达11个省、市、自治区,“跨越经度104°06′~ 119°45′、纬度28°31′~35°10′和亚热带、温带2个气候带[1]”,共收集保存竹类种质资源达到29属近300种,2019年8月省林业局正式批复该竹种园为竹类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为了进一步加强竹类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确定资源库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目前该市正在制定竹类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五年发展规划。为此,笔者就竹类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和注意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据资料介绍,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我国竹类植物约有39属500余种。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曾经发表报告称,“在全世界1200多种竹类中,大约有600种的原始生长地已减少到2万km2。面临威胁最严重的250多种竹类的生长地已经萎缩到2000km2[2]”。由此可见,加强竹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竹类物种多样性保护就是将竹类种质采取异地保存,通过“挖掘优异、特异种质(新变种、变型和栽培品种),丰富、完善和提高竹类种质遗传多样性[3]”,保护了竹类种质遗传资源,也就保护了竹类物种的多样性,为竹业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种质基础。
复旦大学援藏植物科学家钟杨教授曾经提出“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苍生[4]”。著名作物种质资源专家刘旭认为“种质资源的意义不是有用没有用,而是今天有用和明天有用的区别[5]”。可见一粒种子、一个基因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重要。
保护了种质就是保护了我们的未来。物种的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竹类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站在“一份种质可以造福黎民百姓,一份种质甚至可以拯救一个国家[6]” 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好每一份竹类种质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林业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把种子形象地比喻为“芯片”,其实一株竹子就好比是一粒种子,它所携带的竹子遗传基因就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芯片”。竹类种质资源中优异、特异种质较多,其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是荒山造林和园林绿化十分难得的材料。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速,竹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景观造园的材料其市场十分巨大。通过竹类种质资源库建设,将筛选出来的优良种质这块“芯片”深深植根于农民的竹子种植产业之中,必将成为未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始建于1999年的益阳百竹园是一个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公园,承载着弘扬竹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双重功能,竹类种质资源库是百竹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资源库建设,丰富了公园的竹文化内涵和生态旅游功能,将大大提升益阳百竹园的档次和水平。
规划期内竹类种质数量达到约30属350种,即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50种左右。但据不完全统计因多种原因原引进竹种已丢失的约有50种左右,加上计划增加引种50种,即规划期内还需引种100种左右。
竹类种资的适应性差异很大,所以划定种质收集的区域范围需谨慎。以往由于领导意图或行政干预,曾经出现过盲目扩大种源范围而导致引种失败的现象。
2007年10月曾经从四川成都和长宁引进如斑箨酸竹、印度刺竹、芸香竹、白纹椎谷笸等竹种36种。而2008年1月湖南全省正好遭遇百年一遇的冰灾,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导致如印度刺竹、妈竹、小勒竹、花眉竹、牛角竹、甲竹、扁担竹、花巨竹、爬竹、笔竹等10种热性竹种当年死亡,后来陆续死亡的竹种有12种,最终引种成功率只有不到40%。其实,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从广东、广西等地引种也出现过成功率较低的现象,如1976年12月当时的地区林科所技术人员从广东越秀公园引种粉单竹数丛到益阳栽植后,出现了其地上部分几乎每年都被冻死,来年再重新发笋的现象,这样往复到9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过渡才使该竹种得以保存下来。
益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建议种质的选择一方面以原产地(不是引种地)为亚热带、暖温带种质为主,个别热带种质引种应经过一定的特殊保护过渡期才行;另一方面以观赏价值高、速生、生产应用广泛等优良种质资源为主,因为种质收集保存的任务除了资源储备外,还有一个就是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服务。
组织培养技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采用这一技术来大量繁殖形形色色的观赏植物和其他苗木,成为创造巨额财富的工厂化企业[7]”。在竹类植物的组培方面亦是如此,“传统的繁殖方法1粒种子或1个芽一般只能生成1个植株,而组织培养技术1个组培芽一年内可繁殖10000丛苗[8]”,由此可见,竹子的组织培养是发展竹类种质资源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快速发展我市优良竹类种质资源,资源库必须规划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培养实验室。具体方案如下。
3.2.1 实验室
利用原实验楼部分实验室改建组培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包括准备室、洗涤灭菌室、无菌操作室、培养室、缓冲间等,总面积300 m2。
3.2.2 组培试验
主要包括选取试验材料、开展组织培养、及时移栽试管苗和加强苗木管理等几项工作(组培试验方法略)。
采取与周边村组联营的方式。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组培和技术服务、农民负责提供土地(项目单位可提供土地租金)和劳务,利润按比率分成。这样既加快了优良种质的繁殖速度,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示范和服务。
散生竹地下鞭根系统向四周辐射生长的能力较强,相邻竹种的竹鞭几年时间后很容易出现穿插生长、互相影响、互相干扰的现象,这对种质的繁殖生长是极为不利的。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相邻散生竹种之间埋设隔离板以防止地下鞭根系统相互穿插。
根据“毛竹的竹鞭分布较深,一般在15~40 cm范围内,有时深达1 m,中小型散生型竹如刚竹、淡竹、哺鸡竹、金竹、早竹、水竹、桂竹等的竹鞭入土较浅,一般在10~25 cm[9]”的生长特性,建议浇灌厚15 cm、深150 cm混凝土为宜,这样对阻挡鞭根相互穿插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种质收集历经多年,来源广泛,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而资源库位于益阳百竹园内,游客较多,管理难度大,加之竹林内枯枝落叶多,很容易造成火灾。从2001年起到现在园中大小火灾达5次之多,最为严重的一次是2004年春节,烧毁面积50多亩,损失竹种3种,因此在资源库规划设计中必须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园区5次起火原因的分析,1次是游客带着小孩在园内放冲天炮(2004年春节)引发山火,3次是游客乱丢烟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引发山火,1次是工作人员在烧毁垃圾(2009年)导致,说明火灾的隐患还是疏于管理,因此森林防火的重点还是在预防。
首先,完善森林防火的联防联控机制。一方面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巡查力度,杜绝火灾隐患;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当地村组参加的联防联控机制,一旦发生火灾,能立即组织扑火队员及时扑灭火灾。
其次,发挥森林火灾监控报警系统的作用。目前项目管理单位已建设了一套具有监控、报警功能的“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如果发现火警系统将会自动报警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组织扑火。但一定要做到有人值守,保障信息畅通,充分发挥监控报警系统的作用。
第三,组建森林防火常备队伍。项目管理单位现已配备了防火宣传车1辆、消防灭火车1辆、洒水车1辆、灭火设备20套。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必须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作为森林防火常备队,培训一批专门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做到一旦发生火灾常备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火源直至扑灭火灾。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10]”,以竹类种质资源库作为平台,来展示和宣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更显底蕴厚重,更加锦上添花。
3.5.1 宣传的内容
竹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根据益阳百竹园和资源库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以竹与人物故事、竹子成语典故、竹子神话典故、竹子古典诗词以及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几大板块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具有趣味性、知识性,贴近生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3.5.2 宣传的方式
(1)竹文化博物馆。建议利用原生产管理用房改建为竹文化博物馆,总面积500 m2。博物馆设立竹文化展示区、竹工艺展示区、互动体验区,在这里既可以浏览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竹文化知识,又可以饱览精美的竹工艺制品,还可以进行竹编制、竹雕刻、竹盆景制作等体验与消费活动。
(2)实地造景。如用松、竹、梅营造“岁寒三友”实景,寓意坚韧耐寒的高尚品格;用梅、兰、竹、菊营造“四君子”实景,寓意高洁坚贞之品德;用梅、竹、石营造“三益之友”实景,寓意“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文而丑”之品质等等。将实地造景合理地布局在资源库的游览线路之中。
(3)标识标牌。采用图画、文字等形式将竹文化故事、神话、诗词等内容表现在标识标牌之上,同时附上二维码和微信公众号,通过二维码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标识标牌背后更丰富的内容和故事。标识标牌制作的规格、大小、颜色等应按照国家旅游景区(点)的要求制作(下同),并将其布局在资源库小班以及旅游线路之中。
3.5.3 宣传的目的
演绎竹子的文化内涵,弘扬竹子的精神品格,品味竹子的生态风貌。
科普教育除宣传竹文化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普及资源库中所收集保存的每一竹种的知识信息。
3.6.1 标识标牌
种质信息“身份”化。针对每一个种质分别制作一块显示有“种名、科属分类、特征特性、主要用途”等信息的标识标牌,这块标识标牌实际上就是每一种质的“身份证”,将其置于资源库各竹种前,让人一目了然。
3.6.2 条形码
种质属性“条码”化。为了便于系统管理和动态监测,在标识标牌下方设置条形码,条形码包含的内容有产地、栽植时间、保护等级等,然后严格按照国家条形码编码要求进行编码。条形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种质的身份证明,又是种质的溯源标志,是多种属性集于一身的重要标识。
资源库既是科研基地,也是科普场所,还是生态旅游公园,更是传播竹文化的平台,要将资源库建设与竹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内容很好地融入益阳百竹园这一生态旅游体系之中,应在原来益阳百竹园旅游设施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7.1 园林小品
把“竹林七贤”“斑竹一枝千滴泪”“青梅竹马”“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竹与人物、竹子成语、竹子神话、竹子诗词以及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一些经典的故事,通过园林小品的表现形式,搬到游览的线路当中,使古典的文化活起来,让游人有种领略竹子精髓、穿越时空的感觉。
3.7.2 音乐播放系统
建议结合项目管理单位办公智能化系统建设,在园区布局一套音乐播放系统,让游人在音乐中游览公园风景的同时,分享竹文化以及科普知识,感受美的快乐。
3.7.3 游览线路
为了将游人带入竹子环境当中,应改以往游路多是沿大路行走的思路,将游览线路穿插于竹林之中,让游客更加贴近竹林,去领略竹的品格,感受竹的虚心和力量。
3.7.4 建立文学艺术创作机制
吸引诗歌、小说、美术、摄影、音乐等艺术家和爱好者来园采风、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条件和服务,力争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竹文化艺术作品。
组培材料的选择对象重点考虑生产上的实用性,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确定扩繁种质。经过多年种质比对和筛选,已有圣音竹、龟甲竹、橄榄竹、琴丝竹、黄秆乌哺鸡竹、华丝竹、甜笋竹、五月季竹、桂竹、淡竹、刚竹等数十种优良种质资源,是十分理想的组培扩繁材料。
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结束就意味着种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以往就存在种质收集工作停止后,后续工作随之停顿的现象。种质调查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种质资源库建设的一个过程,有了科研成果直至推广产生效益才是种质收集真正的目的。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运用智慧林业理念,通过竹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三者有机结合,将竹类种质资源库建设成为集竹文化、科普和旅游于一身的智慧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