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视阈下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的“文化思政”体系构建

2021-11-27 19:07寇尚乾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特色

胥 刚,寇尚乾

(1.攀枝花学院 办公室,四川 攀枝花 617000;2.攀枝花学院 高教研究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文化自信不仅是宏观的、政治的、战略性的国家导向,也是微观的、具体的、实践性的教育导向,立德树人尤其需要将文化自信的理念落小、落细、落实,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育人主线。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较多,呈现两条脉络:一是将文化自信作为视野与背景加以研究,使文化自信成为设计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的引领要素;二是多局限于政治领域,将文化自信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化研究较少,即使涉及人才培养,也多属统筹性、概括性的宏观研究,缺乏基于人才培养类别划分的具体研究。本文立足文化自信的育人本质,在坚持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定位自信的基础上,探索应用型一流人才文化培养的“文化思政”体系服务于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

一、文化自信的育人本质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促进社会改良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内在动力源。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功能演变和提升的过程,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实现了文化的社会化功能,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的主导性功能,文化自信彰显了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文化自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的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文化的最初形态是自在的。文化自在是指文化作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以比较朴素的认识论形成的内在的机理性存在和图式,具体表现为人习惯性遵从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体系。处于这个阶段的文化,是人适应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化,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精神载体,约束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自在的文化促成自觉的文化。文化自觉是指以一种超越自在自发的方式,在对自在的文化加以系统化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更为高级的、更有效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脱离了人自身的独立性存在体系和图式,它是人们有意构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它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地引领与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凸显了文化的社会引领功能。

自在的文化、自觉的文化可以升华为自信的文化。文化自信是指以一种价值判断和信心奠定的方式对特有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也是对特定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先进,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先进文化基因的继承,也是对先进文化的创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具有精神整合的力量,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体现为文化育人

“文化”一词的深度内涵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之”,指以具有内在价值的信息与精神来培养和铸造人们的思想、灵魂。由此观之,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教育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经常将“文化”与“教育”联系起来称之为“文化教育”的原因。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层次,其本质更在于文化育人,具体表现在:

1.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文化育人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其前提是文化具有内在价值,此处的“文化”,不是兼收并蓄、堆砌陈杂,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对这样的文化加以系统考察、分析、整理、肯定,是文化育人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完善育人体系,才能实现育人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对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是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展示和积极践行,这正是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文化育人就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育人导向,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是文化育人的持久动力。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创新,文化的力量跨越时空、历经沧桑而不衰,文化育人就是借助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做到古为今用、古今一体,充分利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时代精神,以文化生命力统整文化育人全过程,让优秀文化复兴起来,把时代精神点燃起来,把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塑造起来,培养一代代薪火相传、生机勃发、具有时代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二、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应坚持定位自信

办学定位是学校顶层设计的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办学定位在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南针”作用,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依据。文化自信视阈下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应首先坚守定位自信,紧紧围绕办学定位规划学校的各项事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外经验一再证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少量高端学术型人才和低端简单化劳动者,大量需要的是专业基础扎实、掌握专业技术、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大量需要的人才,应用型一流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因此,坚持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的定位自信,就是要认定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高校分类建设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必要举措,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契合了国家战略、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必然选择。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大有希望,事关人才培养、国家民族未来和学校的生存发展。只有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自信,才能真正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

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基本点,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一)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质的规定性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三个特质:职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1.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概念,它不仅指一个人从事社会工作所必备的条件即执业能力,也指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能够开创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终生职业发展能力,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与完善自身职业素养。2.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在职业能力基础上,一个人从事创业活动所应具有的思想、动机、规划、设计、实施等基本设想,是一个人从事创业活动的基础性条件。创业意识不局限于自身专业,它可以灵活适应市场需要,也可以产生于个体的兴趣爱好,但都是基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厚的背景知识,是一个人以创业活动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所应具备的素养综合体。3.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职业能力、创业意识基础上,一个人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开创性开展工作的意识、动机、思想和举措,是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开拓胆识等良好品质的综合体,具体表现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先进的方法指导实践、以创新的思维开创事业、以干事担当的胆识决策发展。创新精神需要有宽广的社会视野、系统的理论知识、崇高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二)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量的规定性分析,所谓一流,就是指不局限于达标、合格等基本条件,而是指优秀、先进、高水平、高质量。所谓应用型一流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中的佼佼者、优秀者,而不是刚好达到要求的合格者、及格者、过关者。应用型一流人才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发展的概念,也是动态的概念,其比较的背景和核心要素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实现自身价值的程度、用人单位评价的程度,等等。

三、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应构建“文化思政”体系

文化自信的本质体现为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核心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型一流人才应构建完善的“文化思政”体系,体现立德树人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构建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文化历史悠久,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重的道德色彩,其不胜枚举的教育因素对德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影响[1]。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要善于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根据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1.将文化内涵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应用型一流人才需要很高的人文修养,如吃苦耐劳、扎实勤奋、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等等,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有益于应用型一流人才成长的精神食粮,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要善于将中华优秀文化中适合的成分和元素挖掘出来,结合专业实际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以“模块”形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创业观,使学生逐步得到成长与发展。

2.将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所引起的文化冲突中,其理想信念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2]72。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精神,不断接受时代精神的滋养,陶冶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精神丰富的时代新人[3]71。

应用型一流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要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责任感,要善于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具有为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和热衷追求,要有不懈努力的时代担当。因此,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文化精髓内化为自身成长过程,要让文化精髓入脑入心,成为时刻秉持与自觉践行的内在气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使之与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起来,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结合起来,成为自身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

3.将历史责任感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力量源泉,也是长期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断追求的伟大理想。当代青年学生要敢接重任,自觉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去。中华优秀文化中积淀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不断学习与思考,接受历史责任感的熏陶,将历史责任感教育与中国梦的理解结合起来,把握中国梦的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勇气,从自身做起、从专业学习做起、从实际工作做起,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和伟大理想。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体,构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文化育人体系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库、力量源、加速器,需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灵活掌握。要将思想认识与制度认识联系起来,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制度文化育人功能。

1.将思想认识与制度认识结合起来

要加强“文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模块,构建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一脉相承的课程构架,深刻领会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必然性,坚定思想自信力。在学习与反思中把握思想先进性与制度合理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做到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2.将制度认识与制度遵守结合起来

从认识制度到遵守制度,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教学,加强政策引领,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基础上,做到自觉遵守制度。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理论学习,吃透政策(文件)精神,正确把握政策方向。要全程开设并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提升《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

3.将制度遵守与身体力行结合起来

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是知识内化与转化的过程。应用型一流人才是各行业生产一线的人才,其素质与能力如何,决定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应用型一流人才应将思想认识、制度遵守内化为自身具体行动上,转化为自身从事各行业工作所具备的思想品质与素养,成为遵守与执行国家制度的模范。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环节,增进学生对制度遵守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以便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在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自身积极能动性,实现自身价值。

(三)以特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文化育人体系

应用型高校多属地方高校,依托地方办学,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鲜活的背景与形式,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价值与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认识地方文化本质

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地方高校依托地方办学,就要全面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有关资料,了解地方文化形成的背景与过程,全面系统掌握地方文化的内容与深刻内涵,深入分析地方文化的内在本质,这是借助地方文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2.挖掘地方文化价值

在明确地方文化本质特征基础上,深入分析地方文化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特别是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分,结合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实际,通过现场参观、访谈、观摩、讲座、会议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鲜活的历史事件、典型案例、人物事迹等方式,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地方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自身特殊性,最容易形成地方特色,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紧密融合,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的通行做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要善于以地方文化特色为突破,加强文化拓展与延伸,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升应用型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