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宏
(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改革开放4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发展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消除贫困问题,这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提出的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就曾指出贫穷、发展太慢都不是社会主义。[1]116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373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2]70特别是在十九大五中全会中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必须聚焦解决发展所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样化,同时也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在内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均也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着重关注并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发展中的建设是在脱贫攻坚胜利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42年的改革历史进程中,我们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基于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公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税收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贫困问题仍没有得到全面解决,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在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的“短板”是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已迫在眉睫[3]29。
党和政府的历届领导人对扶贫工作都很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就是要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3]114胡锦涛总书记曾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扶贫开发任务意义重大。[4]45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地强化扶贫工作必须深入基层,进一步明确了扶贫脱贫的目标和方向,指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消除贫困。各地区各部门在扶贫攻坚战中既要进一步的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在夯实建设发展的基础同时又要加大扶贫力度,真正做到群策群力扶贫济困,力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奋斗目标。[5]
扶贫攻坚方向既定、目标指向明确、方法步骤清晰。从2012年到2020年,在习总书记的亲自部署、指挥下,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扶贫攻坚成绩斐然。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及原则值得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大量的基层调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阶段性重大问题,做出扶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重大科学决策,并确定了2020年是扶贫脱贫工作的收官之年。这一决策对解决我们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在这八年中,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中国的贫困地区,访遍了大江南北的村村寨寨,深入调研,亲自筹划、亲自动员、部署,在不同的脱贫阶段中召开了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问题分析会、经验交流会,对于扶贫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从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方案的提出到各阶段的精心部署,从扶贫攻坚战的具体方法到脱贫时间的精准确定,都体现出扶贫工作中的客观要求。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如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可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深入基层,主动联系群众,形成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热情。要求我们扶贫脱贫基层干部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深入贫困户家中,利用多种方法,整合各方资源,解决贫困户家庭生活困难。扶贫脱贫工作胜利收官反映出我党全体党员脱贫扶贫工作实事求的工作作风是经得起考验的。
习总书记在扶贫思想中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了解现实的必要手段,也是客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断深入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调研。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村群众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总书记强调脱贫工作都要以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实打实干,不能出现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由于全国各地区以及城乡发展的差异性、不均衡性,在扶贫的具体方式方法上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对此习总书记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一地一策的扶贫方法的重要原则。目标既定,方法必须精准,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战略思想,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清晰准确的思路、超常的方法和举措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各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7]832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原则,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在精准扶贫中,方法的应用必须与客观实际结合在一起,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在产业、金融、医疗、教育、社会等领域的扶贫、社保兜底等具体方法,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必须打赢的精准脱贫攻坚战,进一步表明方向和方法的准确性。这些科学方法和原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中客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必然保障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理论原则。
社会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发展变化。社会系统包含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经济基础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有机体的形态构成是复杂、分层次、多样的,其正常、有序的发展建立在构成要素均衡和稳定的发展基础上。如果内在某一要素发展滞后,将会导致整个系统发展进度减缓、发展的质量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方针政策的准确,我们不断收获着改革的红利,我国阶段性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但由于发展中的不均衡性、不充分性,贫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改革和社会向纵深发展,解决贫困问题迫在眉睫、不容迟缓。对系统问题的解决必须注意全面整体和具体细节的关系,重视解决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是系统问题解决的突破点。习总书记非常注重社会主义本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全面小康与局部贫困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解决这些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解决贫困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实现贫困地区的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决和必要条件。[8]16
长期以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历史等各种因素制约了这些地方的发展,他们的脱贫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要突出重点解决这些地区的短板,才能真正系统全面的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习总书记对此作了全面准确的系统分析:“从目前全国脱贫攻坚情况看,东部京津沪江浙五个省市已经完成脱贫任务,东部其他省份和中部地区尽管存在一些难点,但总体上如期脱贫不成问题。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也是我对脱贫攻坚最不托底的地方。”[9]
习总书记对少数民族脱贫问题做了重要的指示,提到少数民族脱贫问题是全国脱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引起高度重视从脱贫工作思路的创新、对少数民族扶持的力度,扶贫的方式方法的精准性都有明确要求。亲自为少数民族的脱贫攻坚战提出了科学的精准的方法论指导。[10]
习总书记对于革命老区的脱贫责任与重要性也十分重视,指出没有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就没有革命老区的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也不可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必须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发展步伐,夯实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基础工作,才能使革命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革命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才能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11]当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已得到解决,下一步任务就是巩固成果,继续发展。
系统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方面不仅要重视地区性的贫困问题,更要对贫困人口的群体的特征和状况也进行了认真分析,才能在脱贫目标上做到有的放矢。特别要关注贫困人口中“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人、长期病患者;和由于自身所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生产技能的贫困人群。在实现脱贫攻坚过程中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显得尤为重要。[11]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的加强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必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脱贫攻坚战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发展高度;以全新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新阶段下系统全面的扶贫脱贫思想;在扶贫脱贫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的把握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对构成扶贫、脱贫系统决策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准确分析,从而使扶贫、脱贫工作目标的层次、决策执行的层次性更加清晰,扶贫、脱贫攻坚效率进一步提升。十九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到在全面推进“十四五”建设时期,更要加大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力度,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发展机制,对于巩固这些地区的脱贫成果可以起到系统、可持续性的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中的主体性思想极为重要,关乎于扶贫攻坚战的成败。扶贫攻坚战伊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扶贫攻坚的决战中,才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向全面小康。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使命,需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主体力量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全国各族人民,这样更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打一场扶贫、脱贫攻坚的全面的人民战。
习近平扶贫思想和实践中,首先强调领导的主体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中央到地方五级书记共抓扶贫,一抓到底,责任到位、到人。扶贫、脱贫攻坚不仅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我党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冲锋在前,特别是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更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勇于突破。在扶贫到脱贫攻坚期间,中央向贫困地区村一级单位选派第一书记共计43.5万名,驻村干部278万名,很大程度提升和加强了扶贫攻坚一线干部领导力量,使基层执行力提高,扶贫工作得以高效进行。通过基层党建与党员的示范作用引领脱贫攻坚,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使党中央的政策一贯到底,扶贫脱贫效果显著。管理主体明确的基础上,在管理体制上组建了中央全面统筹、顶层设计,各省承担总责、市县具体抓落实的组织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强化、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为我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保障了扶贫脱贫工作思想、目标、措施的坚定。
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强化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政府的领导作用。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要加大各方投入力度,对已经解决扶贫对象温饱的地区要巩固成果并协调发展,在扶贫攻坚战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解决,才能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8]16
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各级扶贫领导干部尤其是脱贫重点地区的各级干部在工作方式上必须深入实践、贴近贫困群众,加强调研工作;才能在扶贫工作中做到一地一策,一户一法。
在扶贫脱贫的主体性原则中,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区域的贫困群众更是攻坚战的主体。建党、建国以来我们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扶贫的动力更是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扮演着脱贫攻坚中主力军的角色,尤其是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主要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角。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更需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7]13
在扶贫脱贫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行动积极性、措施创新性,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激发起群众脱贫的内源动力,脱贫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在扶智中,加强教育扶贫,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加强科技扶贫,通过建立多元化科技扶贫的投入体系和网络式科技服务体系,在农、林、牧、副业上从技术上发展。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对贫困群众我们不仅要扶智,给他们出谋划策,更要扶志,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习近平扶贫思想中的主体性原则中体现了扶贫、脱贫工作的全面能动性,强调既要有外部力量的促进,更需要有内生力量的推动。对于扶贫对象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强化在脱贫中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更要有主动积极性,将扶贫脱贫的“输血机制”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这才更能巩固扶贫脱贫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是建立在问题意识导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把握,要求我们运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与观察、分析问题,客观现象和问题都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尤其是社会现象。静止和孤立的观点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不仅全面铺开,而且也做出了发展阶段的安排。既明确的扶贫的路线图和更强化了时间表,指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这也正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国新办公于2020年5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提到完成脱贫的标准不会改变,既不提高也不降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不会改变,既不推迟也不提前。说明之前我们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阶段的决策是正确的,即使疫情也没有影响脱贫工作的顺利实现。
只有对发展中的阶段性认识,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各阶段的发展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扶贫政策和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扶贫方针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扶贫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既扶贫攻坚战。十八届五中全会到2020年是扶贫工作的第二个阶段为脱贫攻坚战。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以及现实的迫切需求。习总书记对脱贫的时间节点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二〇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贫困县应全部摘帽,必须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从扶贫攻坚转为了脱贫攻坚,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国范围内全面脱贫。[7]29
科学的发展观在面对环境与实际状况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有权变的观念,扶贫脱贫的思想观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保证脱贫的实现。在脱贫攻坚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挑战,既要坚持行动、思想的统一、意志上的坚韧,在处理问题时必须以新的发展思想和观念引领发展。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必须打破常规思路和固有的办法,必须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做到思路清晰、脱贫措施方法准确,万众一心取得最后的脱贫胜利。[7]34
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可持续性还必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紧密的结合,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又为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巩固和发展农村全面小康生活意义重大。在十九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进一步强调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的衔接起来。
在脱贫攻坚战即将胜利之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脱贫成功,就要警惕出现返贫现象。返贫现象是否出现既是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的考验,又是对未来贫困现象的预判。要尽快建立起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机制。这也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上的预防机制。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返贫问题高度重视,对于那些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完善健全脱贫长效的稳定、巩固机制,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防止扶贫工作流于形式。[12]106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调研时,就脱贫收官的关键节点,对返贫问题极其重视,进一步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做出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各级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大力发展也是解决返贫的重要方法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脱贫思想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紧密相结合的特色,为新时代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创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脱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脱贫工作思想不仅建立并完善了新时代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思想、方法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创造性的提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性贫困问题解决提供了中国式的合理、可解决方案。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更要不断深入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习总书记的扶贫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