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昕 戴 莹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16600)
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由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构成,其中平面几何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更对小学五年级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学好平面几何会对以后的几何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但是在日常小学的平面几何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反思。
在小学的平面几何教学中,很多老师的课堂缺乏教学的连贯性。如果教学连贯性缺失,那么学生在知识间的相互迁移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学生们对同类型知识的理解事倍功半。比如在学生们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接触了角的相关知识,大多数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就角而谈角,并不会考虑角的外延知识,忽略了教学的连贯性。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四年级时候学习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时候,只能从教师的课堂导入中才能知道自己以前接触并且学习过。但是角的相关知识,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遗忘了[1]。即使学生还有一定的记忆,也不会特别清晰。这时候教师如果直接引入角的度量,部分同学就会不知所措跟不上教师的课堂。可是如果教师再重新谈论角的相关知识,那么这节课角的度量的教学任务很可能就无法完成。所以教学连贯性的缺失很可能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无疑是好奇的。小学三年级之前,学生们学习的一直都是加减乘除之类的数字计算,当几何这一概念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是比较配合老师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相对欠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并且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离实际生活较为遥远、不切实际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率。这就对小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专注于课堂便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比如在直边形到圆的过渡中,无论是周长还是面积的计算较直边形而言难度都要上一个层次,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把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小学生们所乐于学习和接受的,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现阶段的学生只有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正在逐步沿着知识到技能继而到思维和能力的方向深入。所以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的平面几何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思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身上,如果教师们不注重对自身思维的创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让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沦为空谈[2]。比如在学习直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们要合理地帮助学生们从一般到特殊来进行推导,并且注重让学生掌握这一过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对知识点的讲解,却忽略了过程。这样学生也会只注重解题方法而忽略多角度地探究,从而形成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模式,大大影响小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新课标中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受到我国现行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致在平面几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注重让学生背诵概念、熟练公式从而把题目做对。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就会慢慢沦为机械性地学习而不是对学生本身数学能力的锻炼。这对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并且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学习圆相关知识的时候,无论是面积的计算还是周长的计算都与以往的直边形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让学生们熟读并且记忆公式然后再对学生们的做题能力进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们对圆这个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圆作为在我们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图形之一,有着同直边形不一样的特点。只有确立好教学目标,把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相互结合,才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和能力。
作为学生课堂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材一直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材不仅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等多重属性。教材并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更融汇了教育哲学和对学生发展规律的了解。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教材更是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更加明确地肯定了教材的地位。
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能正确地把握教材,把教材看成是几何教学的一种途径,绝对不边缘化甚至是弃用教材,而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并掌握教材内部的各个知识点。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连贯性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小学的平面几何知识是有着连贯性的,并不是割裂开的。比如在小学的几何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先学习了直线、角、位置关系,之后再进一步学习了图形与图形变换,最后学习了直边形与圆的周长及面积。可以说小学的几何教学在内容上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们对其中的一个环节理解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知识结构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对平面几何知识的掌握出现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整体性,让学生依据教材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从而对小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
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在课堂上精力很难做到持续集中,尤其是小学平面几何方面的知识,从最开始的认识逐渐发展到计算,学习难度逐步加深。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根据所讲授的几何内容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并且要注意对于多媒体等网络设备的合理运用。比如教师在对圆这一概念进行讲解的时候,首先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们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很多圆形构成的物品。可能部分小学生的思维无法及时跟上老师的讲授内容,这时多媒体设备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可以更直观地将我们所需要的图片展示出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物品,我们必须掌握好它们的面积和周长,所以学好圆的计算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课本上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亲自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特点。并组织学生亲自测量某些物体上圆的面积及周长。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设置课堂小竞赛、小组比拼,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际的操作测量中推导出公式的由来。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们的能力,又杜绝了灌输式的疲劳教学方式[3]。
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循守旧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在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注重创新模式。不仅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讲授长方形周长的时候,在学生们完全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适时地引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们从实际出发,探究这个特殊的长方形的周长应该如何计算。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当边长都一样的情况下,正方形的周长就是边长的四倍,而不再需要用一个边长乘二再与另一个边长乘二相加。所以正方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完全可以由学生们自主探究并进行总结,而不需要教师灌输给学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即使学生们在考试中突然忘记了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算法,也可以通过对推导过程的回忆重新记起。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创新探究,那么学生的思维永远只会停留在一个模式上,很难形成突破。学生们的思维打不开就会学得吃力,对平面几何的兴趣和认知力也会大打折扣[4]。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有哪些,一堂课过后要使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只使用单一的满堂灌的方式,自顾自地把课讲完了,而不是认真地把知识教完了。丝毫不在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甚至会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觉到厌烦,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是教师对学生最终所达到学习成果的明确阐述。教师课堂上全部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以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讲好一节课的前提和保障,顺利地完成好教学目标是对每个教师的考验。比如在图形变换这节课中学生就要熟练地掌握什么是对称轴,正确描绘出轴对称;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利用好轴对称的概念,在四边形中分割,来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小学生们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向更深层次的几何知识体系学习迈进。所以这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平面几何的本质,了解所讲授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起平面几何各个阶段的知识点的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课堂教学[5],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平面几何相关知识、构建好几何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继而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技能和思维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