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贤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蒿咀铺乡中心小学,甘肃 合水 745404)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的课程学习,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数据收集整理观念等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为其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且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而小学学生在部分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上会感到吃力,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首先,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能够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面对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解,而是可以通过对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以往学习中的符号和公式可以变成有趣的图片或动画,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丰富作业的形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因此,当前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都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期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部分教师过分使用声、电、光等效果,制作的课件界面过于花哨,多媒体的使用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的精力被偏移,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不仅缩短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就导致课堂学习目标的偏移,使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关注多于学习本身,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相关知识点,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渠道。但是,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来看,部分教师的课件基本就是教材的电子还原版,仅仅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和例题简单迁移到电子屏幕上,缺乏新意和拓展。这样机械重现的现象没有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体现出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也没有帮助,使得课堂仍处于乏味沉闷的氛围中,不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讲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知识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并积极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培养[1]。
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因而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节奏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设备变成了“电子黑板”,将传统的“教师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本质,反而由于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使得电子设备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法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个人的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热情,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帮手。
当前大多数教室内都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也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其展示图像、声音、文本、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活动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较大的数字,如采购家具的金额、建筑工程中使用材料的数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等,同时向学生提问这些大数应该怎样读,这样能够迅速调动其积极性,发散其思维,回忆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寻找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奠定基础。
许多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仍处于形象性较强的时期,再加上其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化解思维弱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理解“1度”的含义,这样就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成更加具体的形式,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协同作用。当学生理解了基础知识“1度”的含义后,教师再进行难度更高的知识点的讲解,做到授课过程的循序渐进、知识点的层层解剖,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在后面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制作动画演示,运用信息技术化虚为实、以动制静,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从而优化其认知,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业练习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重视课后练习的优化完善,使学生既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同时也能够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教师在完成了知识的讲解后,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练习题设置成“闯关游戏”,只有答对了上一题,才能进入下一题的答题环节,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挑战欲,使学生能够在满怀激情和动力的情况下主动挑战难题,最终实现能力的巩固与提升[2]。再如,教师还可以将作业练习设置成小组竞赛的模式,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题,同时对其答题速度、正确率、成员参与情况进行打分,最后根据累计分数评比出优秀小组,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作业练习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需要每一位成员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不断优化合作成果,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与团队成绩的双赢。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黑板进行板书,然后再通过讲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单一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理解以数字为主题的数学知识,且数学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即不同数字相互影响后的结果也会出现变化,因此黑板上静止不动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在动态的画面中学习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最终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曲线”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线”的形态,同时将其相互转化的过程以动态画面进行呈现,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理解不同类型“线”的含义以及区别,在课堂时间内就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不同的“线”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如一条马路是“线段”,操场跑道是“曲线”等等,使学生的学习从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不断拓展眼界,将学习与实践顺利联系起来,为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数学学习需要通过众多的数学活动来完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探讨等多个步骤的实践,才能真正认清数学的本质,并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能够面对更高的挑战。例如,在展示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大部分教师都会利用剪切圆的方式,将其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形态,然后开展公式的推导。倘若需要将圆剪切成64等份甚至128等份,仅仅通过手动操作很难实现。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一方面指导学生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将圆剪切拼接成长方形的过程,不仅有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帮助学生快速理解[3]。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能够快速发现“将圆剪切的等份越多时,其拼接成为的近似长方形越接近于准确的正方形”这一规律,从而实现了化静为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完成数学探究活动。
综上所述,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成长与提升的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找准科技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运用教学设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信息化,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