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经济背景下古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研究
——以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村为例

2021-11-27 14:25徐文琳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街巷李家公共性

张 鹏,徐文琳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成功营造关乎到村民的生活质量,自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已成为研究乡村复兴与重构的主战场,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和价值更加凸显。乡村公共空间因其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村民们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村民在文化自信以及价值观认同等方面影响显著。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营造特点以及营造困惑,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为提升乡村振兴效能提供思路。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古村落

古村落,又名中国传统村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具有很强的当地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民服务的村落。以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希腊学者道萨蒂亚斯从聚居的角度解释乡村,认为其是规模较小,以种植或者采伐为主的依赖于自然界的小型内向社区。学者Mormont认为乡村有着区别于城市所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验的诉求。因此,本文所指的古村落是指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

1.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和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哈贝马斯认为,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公共空间,公民在该空间中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不受政治权利的约束并且可以行使自身基本政治权利。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将原本不会遇到的人聚在一起,从而产生社交上的摩擦,这让公共空间在当下虚拟世界和媒体世界中显得格外珍贵。徐磊青、言语对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评估模型进行了梳理,认为公共性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品质,并且最低限度地包含三个维度:包容性、可达性和功能可见性,通过分析,引导学术界重新关注了公共空间中有关社会、行为等“软”的部分。

综合已有研究,在比较、分析和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公共空间”应该体现以下基本特征:提供开放平等不受政治权利约束的交流平台、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引导公众参与、认知地方优秀文化且可以自由出入的实体空间。

1.3 古村落公共空间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定义,陈金泉等人从规划学的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解读,他们认为乡村公共空间是一种可以容纳村民公共生活以及邻里社交,并且可以自由出入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物质空间。王玲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乡村公共空间主要基于乡村社会,不等同于西方经验的公共领域和城市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是介于村民家户及个体等私人空间与国家公共权利领域之间的一个概念。

综合已有研究,在比较、分析和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古村落公共空间主要是指:村民可以免费长时间聚集和停留,自由进出不受政治权利约束,平等地开展各种生产、交往活动的空间,其形态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意义与价值

2.1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村民和游客使用频率较高的乡村公共空间成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乡村公共空间一方面具备公共空间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张鸿雁从城市文化资本论的角度,阐述了公共空间应该具有文化性、公共性和历史性。朱海龙指出,农村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拥有固定边界的实体空间,同时还带有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是农村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的体现。我国广大农村创造了显著异于城市社会的“乡土文化”,在文旅经济的影响下,这些乡村公共空间既承载了乡村的记忆和历史,也向游客揭示了更丰富的人文和地理信息。既是展示地方文化的物质遗产,更是乡村主体间情感交流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2.2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时代价值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价值。何兰萍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日益退缩导致了村民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伦理价值的迷失,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从而达到重塑乡村公共空间的目的。马永强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从传统文化空间和新型文化空间两个方面来重建乡村公共空间。可见,在乡村追求“去空心化”的趋势下,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传承历史文化,强化价值认同,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媒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3 古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3.1 案例分析——以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村为例

3.1.1 西湖李家村概况 西湖李家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地处青岚湖畔,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以李姓为主的古村庄。全村风景秀丽、村风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现如今依旧流水潺潺,宛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文旅经济的带动下,西湖李家村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村落环境建设趋于完善,但通过对于西湖李家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西湖李家村中公共空间的景观城镇化现象较为严重;虽存有不少公共空间场所,但村民参与度与自组织性并不是很高。因此,笔者认为西湖李家村虽然已经走在了乡村脱贫致富的前列,但今后还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公共空间去平衡村民的主体性与游客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让乡村真正复兴,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3.1.2 西湖李家村公共空间营造现状 西湖李家村现有房屋375幢。全村村域面积广阔,街巷错落,由此形成了李家村特色的空间要素——街巷空间。街巷空间是由道路和围合街巷共同组成。李家村在设计中深入研究当地地域文化,重点关注街巷的功能、尺度、材质和色彩等方面的特征,以此来作为街巷设计的依据。现如今,全村按照“车子跑水泥路、村民不走泥巴路”的要求,在全村的主干道即村东大道、村中大道、村西大道以及各巷道铺设水泥路、红石路等。在围合街巷的垂直界面设计中,墙面材质多采用灰白墙面,马头墙的建筑形式,粉墙黛瓦的形象,极具徽派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再者,通过街巷空间之间的连线,打造特色的田园景观道路。通过搞活村落的东西水系,净化水系环境,同时设计沿溪休闲通道,形成优美的“诗意田园”乡村。

西湖李家村现建有红石广场、农博馆、古戏台、陇西亭、农夫草堂等一批公共空间,从空间位置上来看,各公共空间并没有一根串联的主线。根据实地调研分析,从理论上来说,公共空间应该是24小时开放的,但现实情况中农博馆、农夫草堂等空间都是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来评定开放时间。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公共空间的整体可达性较差。但对于由开放性和控制共同构成的“包容性”来说,由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权属属于村集体,因此这些场所有着较好的包容性。除此以外,我们发现古戏台虽然设置在村内红石广场上,也确实向所有群体开放,区位也不错,但除了古戏台外,其余功能性设施较为缺乏。徐磊青、言语认为在一个空间中,只有一片空地,或者说只有一片草坪,不让你长时间停留,那么这种空间就谈不上公共性。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品质,可见古戏台的公共性较差。相对比而言,公共性较好的是村里的主要干道,为了解决村民们夜晚活动难的问题,村头巷尾、庭院广场全部进行了亮化,但由于村民自身自组织性不足,村落主要广场以及景观道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综合以上,总结了其当前公共空间营造的成果以及面临的不足,对接下来李家村的发展以及其他乡村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3.2 古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3.2.1 “点”状公共空间营造“点”状公共空间营造是指利用村民自家的院坝空间或者围合形成的庭院空间,这些空间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往往承担着晾晒、休息以及交流等基本功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综合既有学者的研究以及对目标村的调研分析,加之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就近性原则,所以村民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更为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乡村仍然保存有一种“熟人社会”、“礼俗社会”的社会形态,这就造成了村民的人际交往也更加倾向于“熟人社交”,因此点状公共空间的营造可以更好的为村民提供熟人社交场所,再现三五人在院子里劳作、闲聊的场景。

3.2.2 “线”状公共空间营造“线”状公共空间营造是指乡村内部的主要道路空间,包括邻里间的街巷空间以及村内部的主干道空间。这些空间是村民们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也是村民们偶遇闲聊以及农忙时晾晒的场所。对于道路公共空间进行营造,可以将原本零散的院落节点空间串联组织起来,具有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是村民们在室外空间交流以及集聚的重要场所。

线状公共空间营造可以重点关注街巷的尺度、材质和色彩等方面的特征,以此来作为街巷设计的依据,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文化特征和建筑材料资源等因素来构建街巷文化。主干道设计可以联系村落水渠,选用当地乡土材料以及根据当地地形特点,沿路增设休息、照明以及导向标识等公共设施,进一步优化乡村街巷空间品质,激活村民的自组织以及提升乡村的活力。

3.2.3 “面”状公共空间营造“面”状公共空间营造是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最重要的,主要是指乡村的广场、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以及祠堂等承载着公共集会、娱乐以及祭祀的场所。营造“面”状公共空间,可以将“点”状公共空间和“线”状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空间设计动线。通过庭院小范围内的集聚和闲聊到在一些主干道以及街巷开展乡村社交活动,激发了村民们的自组织性,为村落一些重要的乡村公共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广大农村在经历了乡土社会到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过渡期之后,村民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导致乡村问题越发突出。村干部应该引导村民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性。通过自发的组织一些表演以及健身等文娱活动来扩大村民之间的交流,丰富乡村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公共空间既有的文化优势,通过优势治理以及村民共同发力,打造一个满足村民集会、休憩以及娱乐等多需求、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

4 总结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品质是旅游型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过渡的标志,充分挖掘乡村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村的调研,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共空间营造的成果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为乡村在文旅经济背景下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活化转型提供了借鉴。同时,本文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存在数据不充分,案例单一等情况,这就需要更多学者投身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总结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我国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街巷李家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称霸”试衣间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雨中的街巷
李家正 釉·画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