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作物管理站 云南,怒江 673199)
怒江州人工栽培茶树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从勐库、双江、昌宁一带引进茶种种植发展起来的,茶叶品种有凤庆大叶茶、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本地细叶茶(野生型)和云抗系列品种,有着60多年的种茶历史。在茶叶生产种植过程中,人们利用本地所特有的高山、峡谷地理条件优势,优选茶叶的品种,创新茶园管理和制作方法,生产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绿色、有机、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已进入常态化,产品已经走出怒江,走出云南,走向国内外,在市场中占有一份份额,打开了怒江州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有新的茶品牌出现,茶叶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9年12月31日,怒江州的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茶园面积逐年扩大。
近年来,在怒江州茶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茶叶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工作,支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品牌管理、宣传、培训工作,有的注册了商标,有的认证了有机茶种植基地、有机产品加工,形成了“老姆登茶”“瓦姑茶”“雪黎牌”“三江七碗茶”“陆金茶”“怒江老树茶”“怒舅山”“石月红”等为主的多个茶叶品牌,其中“老姆登茶”已经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在品牌上实现了重要的转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营主体创收,在区域、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怒江州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等产业经营模式,茶叶的生产和加工也由原来的农户自产自销转变成为了农户、公司以及基地三者共同生产和经营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茶叶的经营也从散茶销售和简易包装发展成为了精选和精包装,不但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带动整个茶产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带动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典型山区贫困地区,山地多、平地少,茶园都建在山区、半山区的山地和坡地上,土壤肥力弱,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在干旱季节对茶叶生长受到影响,缺少发展条件。近年来,仅有少部分茶园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不足,部分茶园未能得到提质增效改造,未能全面实现茶园绿色化,低产茶园面积比重大,部分茶园存在“满天星”种植模式,管理粗放,茶树老龄化、茶树早衰、生长势弱、良种化程度低、茶叶产品品质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茶农种茶和管理茶园意识淡薄的现象,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不到位,严重制约怒江州茶产业的发展。
怒江州各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加工厂都存在缺乏优势核心技术,产业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低,包装不够精致,企业拳头产品少,产品单一,茶叶种植面积不够,品牌杂乱等问题,消弱了品牌优势,特别是老姆登茶、瓦姑茶、雪黎牌绿茶等代表性强的茶品牌产品,虽然开发了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品牌,取得了有机茶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但由于传统的小生产模式,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的挖掘,普遍存在优质不优价,茶叶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波动较大,区域核心产品存在滞销的现象,少量产品却供不应求,形成了“有量无价、有价无量”的现状,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茶叶生产既上不了规模,又保证不了品质,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遏制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未能有效开发,产品和市场竞争没有核心,产品供应无法满足市场环境需要。
怒江州有一定规模开展茶叶生产活动的专业合作社、茶厂、庄园有35 家,其中有5 个精制所,30 个初制所,没有收入规模达到2000 万元以上的制茶企业,存在企业多、杂、乱、规模小的现状。初制厂和精制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设备落后,厂房、加工设备陈旧,精深加工厂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现象,生产、加工和销售呈现分散局面,形不成规模化效益。加工人员从业素质不一,加工水平不高,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以上因素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怒江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产业未能有效实现创收,无法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需要的问题。
怒江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力的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低产茶园改造,有效推进茶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和推动农村振兴、农业发展。
3.1.1 政府引领,财政扶持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扶贫的原则,扶持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合理保护园区水源等生态系统,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及设施设备,传承传统加工技术、工艺,扶持企业进行生产设施设备改造提升,优化仓储保鲜设施设备,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新技术集成推广及培训,推动茶叶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一方面借助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怒江州茶叶生产。另一方面依托政府引领和政策支持,对集中连片种植的规模生产茶园,经验收合格后,与相关项目整合,享受国家政策补助。
3.1.2 信贷支持 农行、信用联社等信贷部门要降低信贷门槛,对发展茶产业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执行国家基准利率。
3.1.3 品牌认证奖励机制 持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对获得“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的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应出台奖励机制,给予经营主体对茶叶生产积极性和对社会贡献的鼓励和表彰。
3.2.1 开拓市场,打造本地品牌 着力品牌化宣传推介,开拓市场,打造以“老姆登茶”为主的本地品牌。结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品牌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制作宣传片、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开展系列宣传和产品营销;支持用标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和全国性、全省性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品牌用标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搭建多种形式的营销促销平台,促进优质优价。
3.2.2 茶文化与旅游开发,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品特色化 充分体现“展示、交易、仓储、体验、科研、旅游”6 大功能,挖掘、整理多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生产特点、历史渊源和农耕文化,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观光茶园、各种档次的茶楼、茶艺馆、茶文化展示馆(厅),丰富茶文化内涵。比如泸水市打造成鲁掌土司府文化、滴水河瀑布风景名胜区、瓦姑和白水河茶叶生态休闲农庄;福贡县打造老姆登有机茶开发区、老姆登知子罗红色记忆旅游村庄、赤洒底村生态茶叶休闲旅游村庄;贡山县打造独龙江、丙中洛茶旅生态旅游文化区等怒江知名的旅游线路。挂靠茶叶知名企业、邀请知名人士投资开发,不断提升影响力。开发便于携带、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系列茶叶及组合包装,以茶促游,以游促茶,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
3.2.3 借助消费扶贫支持,提升产品价值 用供应链思维与品牌思维相互融合,用品牌为产品赋能、为销售赋能、为产业赋能,体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推动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推进“互联网+”销售模式,建立电商运营中心,组建电商运营队伍,入驻京东、淘宝店铺、拼多多店铺,利用直播带货等形式持续扩展线上业务,各种销售渠道整合,借力电子商务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为怒江茶品牌传播构建多元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和品牌价值提升体系,从而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品效协同的兴农产业链闭环。
依法建立健全规范除草、灌溉、施肥、采摘、修剪等田间生产管理过程;规范产品加工、仓储、销售经营管理过程;指导茶园经营主体制定质量手册、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完备程序文件,规范企业质量控制流程,建立和完善怒江州茶叶质量监管体系,开展风险检测评价,每年定期对各茶叶生产企业经营的产品进行抽检,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覆盖。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加大标准的推广应用,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严格落实茶叶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对企业产品进行自检。加大产品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标识”“有机产品标识”“绿色食品标识”推广与应用,实行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做到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怒江茶产品的信赖度。
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科技服务等职能作用,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人才,重点招收茶叶专业的技术人员,乡镇相应设立茶叶辅导站,为怒江州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统一品牌机制,改革小散弱经营模式,发展合作经济,实现产供销与农工贸于一体的产业化,更好适应超市连锁、量贩、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有效增强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推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强化产业管理,坚持企业带动,实现茶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全覆盖。
茶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的道路。针对茶园立地条件存在问题,改良水、土等生产条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替代化学农药使用。鼓励扩大绿肥种植,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培肥地力,替代化学肥料使用,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模式应用研究,开展茶园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环境要素形成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加快推进茶园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依托优势和科技扶贫,建标准化茶厂,实现生产标准化。选育和推广最经济、最有效、最实惠的茶叶品种,实现良种化。助推茶叶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