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探讨
——以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为例

2021-11-27 10:38张桂芳何志伟董小伟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课外

张桂芳 何志伟 董小伟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了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当今高校培养人才主要注重课内教育,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有计划地培养、训练,从而增加知识储备,达到教学目的。而课外教育主要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的,以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但当今高等教育中课外教育研究相对薄弱、课外教育实施相当单薄。如果说课内教育主要是解决了“智”的问题,那么课外教育则需要解决“行”的问题,如何能“知行合一”是当下高等教育重要问题;如何实施好课外教育的“行”,以弥补课内教育“智”的不足,也是当下高等教育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高校课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实施意义

(一)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要求

高校课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在社会多个领域都有所提及。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等人才,是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只有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可以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人才培育目标。“五育并举”所涉猎的内容相对较多,不仅在教育领域有所涉及,而且在党建领域有所提及。在新时代实施“五育并举”融合与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把握“五育并举”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深入领会高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当代化价值。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主席便已经提出“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这也是“五育并举”提出的雏形。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人民教育法》当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人民教育法》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意义和内涵,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进步,为各个阶段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在当前时代发展和进步之下,我国社会矛盾出现了新的转化,面对社会新的矛盾,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会议当中多次指出了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成果进一步深化的当下,青年人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们享受到了社会红利,在安稳的生活之下,很多大学生们忽视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甚至出现了“好逸恶劳、拜金主义”等诸多怪相。为此,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才发展目标,必须要全面贯彻“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为促进社会人才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保障。

(三)有利于构建高校特色育人体系

在我国高校之间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为了展现出高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结合高校育人要求,充分展现出高校育人特色。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立德之本,积极践行“五育并举”育人策略,可以与本校特色发展目标相契合,真正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出本校的育人特色。落实“五育并举”战略,需要从理论、实践各个层次并举落实[1]。高校教育不仅要将充沛扎实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真正让学生们掌握本专业知识、强化本专业技能,在提升德智体美劳素养的基础上,成为适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展现出高校教育工作的特色、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二、高校课外“五育并举”现实落差

(一)缺乏“五育并举”育人平台

近年来各个高校为了增强自身教育竞争力,纷纷注重起“五育并举”育人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五育并举”教育[2]。但是,在实际开展“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时,很难结合高校教育管理体系、高校教学发展策略目标,制定出完善、具备特色的“五育并举”平台,导致在实际开展“五育并举”时存在一定困难,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出高校教育资源,造成育人教育工作效率降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大学生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在实施“五育并举”时,并未能够充分展现出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即使高校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体育、劳育、美育”赛事,但是因为组织筹划、鼓励机制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们参与“五育并举”活动实践积极性降低,无法最大程度上展现出“五育并举”教育实践效率。

(二)“五育并举”发展不均衡

高校实施“五育并举”育人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开展“五育并举”育人工作时,存在诸多不平衡问题。当前最为显著的问题便是很多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过度注重德育、智育,忽视了体育、劳育、美育工作,甚至一些高校的劳育教育内容存在缺失。高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形成了固定的教育模式、教育形态,在短时间内很难处理好“五育并举”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当前很多学校注重“科研、教育”等内容,更加强调教育成果创新、专业研究创新,忽视了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很难将一些的红色基因、正确道德思想价值内容融入课堂当中,促使学生们无法深刻感受到正确、积极德育教育内容,甚至会让学生们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反感。此外,在实施教育时,一些高校对美育、劳育、体育认识不全面,并且对于美育、劳育、体育工作宣传力度较弱,造成学生们忽视了劳动、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无法高效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

三、高校课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一)高效引入系统理论

所谓系统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L.V.贝塔朗菲提出的,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不是各部分之间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的各部分也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部分在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其他部分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才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作用。就当前高校育人的研究和实施,就应该运用系统理论,将育人看成一个整体,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如果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都能同时做好,所产生的效果肯定会大于单一的课内或单一的课外育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等教育育人新体系中的“智”即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是需要在课内育人环节中完成,而“德”“体”“美”“劳”则需要在课外育人环节中完成[3]。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不应该只注重其中一个环节,或者只强调其中某几个环节,而是应“五育”的相互融合、课堂内外的融合、知与行的融合,构建的课外育人体系整体最优、育人模式运行高效。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第一课堂育人互补、“五育”相互贯通融合的高校课外“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二)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五育”融合育人平台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五大素质养成计划”。所谓的“五大素质养成计划”,包括了绅士淑女养成计划、学养拓展计划、健身行动计划、特长培养计划、公益劳动计划五个部分,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细微小事做起,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人格,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

其中“绅士淑女养成计划”旨在通过基本礼仪、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有教养、有品位的绅士淑女,正好对应“五育”并举中的“德”;“学养拓展计划”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有计划地阅读中外名著和专业以外的书籍,培养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拓宽视野,提升境界,陶冶情操,正好对应“五育”中的“智”;“健身行动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养成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达到强健体魄、阳光心态、磨砺意志的目的,可以对应“五育”并举中的“体”;“特长培养计划”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可以对应“五育”中的“美”;“公益劳动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大爱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以及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精神,正好体现了“五育”中的“劳”。

(三)严格执行“五育”育人策略

高校必须要将“五育”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外化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此,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第一,将“五大素质养成计划”专门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给予学分,并严格规定不合格者,不得毕业;第二,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五大素质养成计划养成手册》,详细规定了“五大素质养成计划”的实施内容、制定了实施表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施的情况进行填写和修订;第三,“五大素质养成计划”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持续四年(专科三年),让“五育”能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第四,每一个学生实施“五大素质养成计划”的实施情况接受全校所有人员的监督,期末由学生根据自己表现情况,填写“实施表”,由辅导员进行考核,并给出相应成绩;第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实施“五大素质养成计划”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更加方便辅导员管理[4]。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的每一个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系统理论,只有将“五育”更好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总而言之,当下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课外育人的重要性,也有某些高校做了一些社会实践等工作,但是这些课外的工作没有与课内的“智”很好呼应,没有做到课内、课外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单一问题,不是系统的,有计划的、环环相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所以,要做好课外育人,要做到课外育人与课内育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建具备特色化的“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育人战略,促进当代高等人才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课外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