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2]教师对有效性教学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教师意识到有效性教学,才会对课堂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而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部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只有有效地导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的显著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就应该精心准备导入环节,这能够通过课前短短几分钟的导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期待,极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但目前的《学前儿童游戏》课堂教学中仍然有部分还未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往往忽略导入、对导入环节理解不清、选择导入的内容与所授内容关联性较低、导入的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较低。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策略,以提高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核心的板块,游戏基础理论、自然游戏、教学性游戏,并提出相应的游戏实训方案,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之一,在构成学前教育专业体系中提高非常核心的重要。加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生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3]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加体现出本门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本门课程是专门研究幼儿游戏,首先通过幼儿游戏基础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学前儿童游戏的基础理论;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幼儿游戏、学习设计游戏的基本思路、掌握组织游戏的方法、学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评价幼儿游戏。
但是现阶段仍然有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新颖的导入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很难完成教学目标,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因而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的导入提供新的思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导入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笔者在工作期间,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导入过分单一,存在整个学期课程采用同质化导入方式,比如最为常见的回顾式导入、案例式、图片式导入等传统的导入方式。其实对于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导入,比如学生体验式导入,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到所授内容,就能打破传统的导入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导入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导入的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所学内容,但偶尔也会让教师走向误区,为了导入而导入,为了追求新颖的方式,而让导入流于表面虽然“花哨”,但是却脱离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较低。这样的导入是低效的,也是不利于当下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入应该是深层次的,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的。
3.导入时间把握不适当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课堂导入用时过长,语言不能凝练,根据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导入时间过长。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抬头率”,而且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而有的课堂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教师三言两语随意导入,学生受到前摄抑制,仍然受到上节课课程学习的影响,还未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教师轻描淡写的导入,直奔本章节重难点,影响学生的信息加工,教师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的首要工作,课堂有效导入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依照学生需求和学习的方向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
熟手教师往往知识渊博,也更能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能够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做得更加的适当。但是新手型教师因为对新课导入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往往停留于表面而不能够挖掘知识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因而就目前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1.缺乏对导入的整体认识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对于新课导入的整体认识便决定了教师对于新课导入的认知。新手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仍然认识得不全面,这导致开展导入时用时过长、教师授课的语言不凝练等问题,这就使得整堂课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未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笔者对课堂的实录发现较多的教师对于导入的功能存在误区,他们往往认为依据某些案例、图片、视频导入到课堂就完成任务了。但其实不然,导入能够起到主线的作用,能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比如就可以围绕知识体系寻找适当的案例或者图片,讲解整个知识要点。
2.导入设计不充分
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教师仍然具有挑战性,尤其是新手教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很难得心应手的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因而课前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需要结合当下的教育热点话题、紧扣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学习风格等设置课堂导入环节。新时代的学生喜欢体验型与触觉型的学习风格,学生喜欢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已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应该设计多感官参与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主要是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人,它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导入环节,以“学生主体”进行双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前首先应该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核心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应该寻找合适恰当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分析素材的适当性,当教师确认了教学素材时,应该分析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导入与教学内容“两张皮”偏离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师应正确把握课程体系,寻找合适的导入思路。首先,要有清晰地导入环节设计思路,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热点话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寻找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再进行导入。其次,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应遵循“学生中心”的理念,并能够意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课前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最后,能够熟悉授课内容,课堂教学能够流畅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1.“体验式”导入
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经验的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内化入已有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前儿童游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应优化整个教学活动,首当其冲的就是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体验式”导入,因为新时代的学生喜欢体验型与触觉型的学习风格,学生喜欢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已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体验式”的导入,比如《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故事表演的方式导入,角色游戏可以引导学生到娃娃家、医院、厨房等区角区体验感受幼儿的游戏。
2.“主线式”导入
“主线式”导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的主线,再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导入,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导入的故事、案例、图片等内容展开。也就是说,整个教学活动只围绕同一个案例或者图片就可以将整个章节的内容讲授清晰。就比如,《表演游戏》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的故事表演为导入内容,依据学生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完成《表演游戏》含义、特点、类型以及意义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