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晨
大调曲子的来源一般没有争议,起源于明、清俗曲,最开始叫“鼓子曲”,初兴于开封,后流传至洛阳、邓州、南阳、镇平等地,至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由于地方文化差别,清乾隆年间流传入南阳后,吸收了陕西曲子、京韵大鼓、湖北小曲等其它各地的一些曲牌和地方的戏曲唱腔,如“石牌腔”“吹腔”“西皮”“二簧腔”等,形成了如今不同于开封鼓子曲的曲种。由此可见,大调曲子非常丰富,汲各家之所长,不断地丰富曲牌和唱法,而不局限于一种。[1]
上世纪30 年代,大调曲子才正式更名,河南曲剧称为“小调曲子”,传到南阳的“鼓子曲”就改叫“大调曲子”了。南阳大调曲子的历史很悠久,明代时已有演唱,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到了清末民初,“鼓子曲”中旋律简洁、朗朗上口的各色杂曲小调用来作为民间踩高跷时伴舞、歌唱时的曲子,这各色杂曲小调就是曲剧的前身——“小调曲子”。后来,小调曲子日渐盛行,“鼓子曲”就日渐衰落。而传到南阳的鼓子曲变为大调曲子,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南阳大调曲子非常兴盛,表演活动很多。建国以后,南阳大调曲子得到了很大发展。上世纪60 年代,南阳的曲艺爱好者们又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发展到了传承的另一个高峰。
南阳大调曲子演唱的内容有历史故事、传奇故事、诗词、生活故事,还有元杂剧和小说等。多为韵文体、小段的唱词,有的还有说白。曲牌在上世纪50 年代以前通用的只有老八班这首曲牌,经过演奏者们的创造,如今大调曲子的曲牌大概有180-200 多个,有这么多在我国所有的曲艺音乐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曲牌总共分为大牌、昆牌和杂牌三种,曲体的结构分为单曲和曲牌联套两种。现存有1200 多首曲目,所有的曲目中,以演唱《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西厢记》《白蛇》《梁祝》中的故事居多。由此可见,它的文化底蕴十分高雅,歌颂美好生活、英雄故事、美好道德等。这也是大调曲子以高雅著称的原因。如今,它的曲目不仅有传统曲目,如《王大娘钉缸》《尼姑恩凡》《目莲救母》《渔夫恨》等;还有现今生活,如《二嫂买锄》《李豁子离婚》《安安送米》等。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其中的优秀创作者有黄天赐、张流长、雷恩洲、阎天民、胡云荣、曹东扶等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曲目。
伴奏乐器以弹拨乐器为主,如三弦、琵琶、筝;打击乐有手板、八角鼓等。内乡县的大调曲子有时只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人多了再加上手板、古筝、琵琶;所以乐器里以三弦为主,只有一把三弦亦可表演。打击乐手板、八角鼓自然是掌握速度快慢,其中手板多用,八角鼓很少用了。[2]演唱者一人操手板或八角鼓,边打边唱。表演有说唱,还有旁白、众人附和、清唱、伴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这些演唱者、演奏者们互称为“曲友”。演唱时,极其重视演唱者的唱歌,一定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要每一个字都让观众听清。还讲究行腔和韵味,有时一字会拖很长。演唱地点除了大小民间活动会邀请曲友们在舞台上表演,主要在各曲友的家里、室内里、庭院里,用南阳方言叫“能坐客房台”,以家为曲场;有大调曲子的爱好者开了茶馆,如今茶馆里也可表演。曲友们以曲、茶、烟会友,互相伴奏高歌,轮番演唱,到了更深夜阑仍然兴致不减。通常一人不仅会演唱,还会至少一门演奏乐器。旧时没有专业艺人,也是业余爱好者们休息时围桌演唱,互相切蹉技艺。解放后才培养了专业演员,并走上了舞台,当时的表演受众是普通老百姓,表演有专门的人听,还有机构支持和报酬。如今几乎只在曲友之间演唱,自娱自乐。
演奏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老一辈演唱、演奏者飞速减少,年轻的演奏、演唱人员不超过20 人。南阳市辖内及周边的邓州市目前共有100 余人,其中南阳市的曲友主要分布在内乡、镇平、淅川。演奏、演唱非常少,而南阳大调曲子的省级传承人黄天赐老先生已在2019 年冬天去世,如今的演奏、演唱者们大部分年龄在70-90 岁,由此看来,传承保护问题很严峻。年轻一代有专门在音乐学院学习传统音乐的学生去拜访学习,他们把学习保护大调曲子当作自己的责任。中年演奏、演唱者们为老一辈演唱、演奏者的兄弟子女、徒弟、朋友,演唱的好的前辈,大家便会去到家中拜访学习。如今,国家将大调曲子列入了非遗保护,但情况依然很严峻。
过去大调曲子的演出专业团队非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县都有专门的曲艺宣传团队,从业的表演人员共有四五百人,几乎每天都有下乡表演,有的时候一天演两场,农村集会、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会邀请这些专业团队表演家乡本地的曲艺,以方言表演,深受老百姓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科技发展、媒体行业冲击、外来文化影响、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曲艺造成冲击。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电视、电影等让这些传统曲艺走向了边缘化,慢慢离开了大众的视野。曲艺团体的演出活动逐渐减少,大部分演出人员也改行做了其它工作。如今大调曲子的表演团体只有南阳市说唱团和西峡县艺术团,它们也是日渐衰落,没有喜欢的听众,这些曲艺就只能在一小部分人群中传播甚至消失。
目前南阳市的传承保护机构主要以南阳师范学院非遗保护机构为主,也有民间大调曲爱好者们的自发保护。国家设立基金,帮助扶持保护传统曲艺的确有效果。民间爱好大调曲子的一些老艺人们,教给自己的子女、亲戚,甚至不认识的一些想拜师学习的学生。然而大调曲子多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并且老一辈很少有人懂得曲谱,因此学一首曲子,弹奏、演唱下来可能需要两个月。关键只是爱好支撑着他们,学了没有观众听,老师辛苦教的几个学生都没有从事这种大调曲子的表演,所以学了也没用,这种自娱自乐,仅限于父子、师徒间的传承显然不可能长久。
1、学校设立学习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学习研究机构,专门保护本省、本市的各种曲艺,教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国戏曲学院专门教授学生学习京剧演唱、伴奏乐器,学生毕业后可进京剧团工作。学校和学生是根本,如果连本省的曲艺都不去支持、学习、保护,还有谁会去传承呢?
2、市县内设立非遗表演团体
开封的宋词乐舞有专门的表演团体,每到节日欢庆,经常在旅游景点表演,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北京、上海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不间断的有演出节目。南阳是一座文化古城,旅游景点众多,在发展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可以效仿宋词乐舞在旅游高峰期、各种节日去表演,让更多人看到本地的传统曲艺,形成一个文化标志。外地人来此旅游,看到的不只是美景,还有历史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例如提起北京,很多人都要去老舍茶馆听一听相声曲艺。这种专门的表演团体,需要政府和各类机构的层层支持。
3、录制发行专辑
网络媒体时代,喜欢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的人,可以去茶馆、盈利场所听,还能在网上找到资源,很多曲艺都能在音乐软件上搜到资源,而大调曲子搜不到。网络时代,离不开网络宣传,录制发布资源。如今曲友们在一些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些视频,但还是没有原来的音源效果好。古色古香的曲艺,听着就是有味,却没有途径去听,这是一个需要努力的问题。
4、大调曲子曲友们的努力
上一辈的优秀表演家,如曹东扶、黄天赐等都已去世,人才断层,后继无人。所以传承责任落在大调曲曲友们的身上,目前所有的爱好者们需要努力将大调曲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听到、更多人喜欢,才有人学习传承。曲友爱好者们不仅要尊重传统,还要不断创新,这样大调曲子本身才能与时俱进。
大调曲子开头的音乐叫板头曲,板头曲源于宋神宗时汴京的诸宫调,如今的板头曲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此曲的开头是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的结尾片段。定调为1=G,此为三弦谱,全曲为四二拍,自始至终只有速度随着情绪起伏而变快变慢。整体速度走向为:慢-快-慢,即开头结尾慢,中间快。[3]情绪也是由铺平叙事到抒发报效国家之意,渐渐情绪爆发。每段衔接之处亦有间奏。曲谱重复部分很多,每段只有很小的变化。此曲为京跺套曲,吸收了京剧的演唱方法,你会发现和京剧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就是大调曲子吸收各家曲艺特点,内容表演丰富的例子之一。谱中有大量的滑音,很有京腔的味道。曲中大量的扣指更能体现出此曲的古朴、典雅、大方,此曲中不仅有齐扣,还有错扣、连环扣,这些扣法也是大调曲子特有的指法。全曲有很多拖腔,给人韵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感觉。
首先,含胸挺背、肩平垂肘作为最自然端正的演奏姿态,体现大调曲的雅。此曲一人操持三弦自弹自唱即可演奏,也可加上筝、响板等。大调曲子的三弦乐器不同于北方大三弦的粗狂、豪气,南方小三弦的柔美、温婉,大调曲子所用的是中三弦。板头曲的演奏技法不多,谱中出现多次的三只轮需要注意,不同于学院派的食指到小拇指的轮法,大调曲子的轮法是从小拇指到食指轮。演奏技法注重乐曲情感的表达、和韵的变化,此曲表达了报效国家的宏图壮志和京跺套曲的韵味。只有先体会曲词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用技巧来表现其中曲意。同音异弦音色有很大的差别,例如“1”,子弦的空弦“1”与中弦的“1”,子弦的“1”过于清脆,泛音较多,在连续演奏较多音符时可以用;而在表现古色古香的韵味时用中弦的“1”更为适合,没有那么多的泛音,音色也不炸。弹拨要有颗粒感,形容听到的声音是枣核状的,不是一下子达到最大音量,而是富有弹性,由小及大再到声音逐渐消失,开始和结束都要匀称。通过这些音色的转变,会使曲子变得更加富有动感,丰富有趣。
由于有很多的拖腔,大调曲子讲究字正腔圆,每一个字你甚至都需要从新再练,讲究吐字方法,其中还是口耳相传才能够体会到。每一句的拖腔要到伴奏乐器演奏到合适的节点才能结束,所以一句开始前,气一定要吸足,深吸慢放,避免结尾拖腔没有结束便没有了气。不同于有些曲艺的谱子,伴奏的曲谱与演唱者的曲谱是不同的,此首伴奏曲谱与演唱者的曲谱相同,所以演唱者完全跟着弹奏者的音高走向即可。根据曲词的意境来表现演唱方法,例如乐谱1 开头描写夜色优美:“月儿半边照满山”,就要唱出景色辽阔,月色明亮优美之意,让听众体会到词中的一切景象;乐谱2:“韩信不得志…”就要唱出韩信有一身雄才抱负,但无以施展,只好连夜逃走的委屈和无奈;乐谱7:“登台拜将、挂印封侯、执掌兵权、位列朝班”,演唱时要激情澎湃,带入其中,有执掌兵权的大将军之感。演奏时的仪态十分重要,要挺直腰背,非常端正,而不僵硬,气质要潇洒自如,不可有太多摇头晃脑的动作。大部分演奏者都有个通病,演奏时摇晃的太厉害。宋广生先生说:“坐的不正,别人就不想看,坐的不正,就要从头来过”。速度的掌握需要跟着曲词意思来把握好快慢,例如描写风景时要平铺直抒,速度平缓;追韩信、抒发壮志速度稍快。弹奏的力量决定音量,全曲的高潮在结尾许诺兵权片段,要弹奏的粗犷嘹亮、铿锵有力、干脆利索,表达出壮志、决心。要注意情绪的转变,根据词义不断地转变,歌曲是人情绪情感的表达,情绪情感表达是最重要的。此曲难点还有咬字,需要练习咬字,拖腔的时候要保持好口型,转到下一个字前也要把握好节口。韵味得出来,只有学的多,唱的多,才能体会到大调曲子的韵味,每个滑音、扣指的味道、轻重力度的掌握,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慢慢才能领悟到大调曲韵味的表达。要注重多层次的音色变化和跌宕起伏的力度,虚与实、强与弱、刚健与清秀的表现。有的演奏者技艺高超,弹琴的时候却没有老者演奏的韵味,这就是曲友们经常说的“弹得很好,但是味儿不够”。如果让说哪里味道不够,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老师教你的时候,会让你多去感觉,告诉你不好听重来,而不会让你弹狠点。只有韵味到家了,歌曲的神才能够演奏出来,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达到演奏、演唱相辅相成、合二为一。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需要多学习、演唱才能体会到。
老一辈的人没有手机和电视,只能看戏和听书,所以大调才会兴盛发展,渐渐没落的原因不只有其它娱乐活动、科技发展的冲击,很大原因是与当地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等密切相关的。发展高峰后,学习人数慢慢减少,到如今南阳地区能谈得上喜欢、接触过的总共100 人左右,会演唱演奏的只有几十人。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物人喜欢和欣赏,就无法发展下去。因此,要重视大调曲子的保护和传承,让艺术的精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