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燕
(神木市图书馆,陕西 神木 719399)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怎么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水平,一方面从公共图书馆所处的“互联网+”环境出发,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科学技术用来满足广大读者朋友们的阅读需求,在比较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下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服务效率。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多以纸质模式为主,不仅需要大量的物理空间进行保存,同时由于不同阶段需要进行资料补充和更新等,因此对于图书资料管理的保密性和真实性也具有一定的隐患。而数字化的图书资料管理更多的依托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数字化产业,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模式进行多元化管理,不仅丰富了图书资料内容,同时还能对存储信息进行功能检索,有利于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传统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如果想要查阅图书资料,则需要根据图书所属类别逐个寻找,整个工作流程烦琐且耗费大量人力,同时精准度也无法保证。数字化图书资料管理的模式可以将图书资料信息转化为图书资料识别代码,当有需要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关键词或关键信息快速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图书资料工作效率,同时兼具精准性,另外由于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技术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屏障,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图书资料管理的经济成本,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查询,对于提升图书资料管理的综合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图书馆建立的意义就是对一些珍重的图书进行收藏,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收藏这些图书吗?自然而然的还是为了给广大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比较全面的图书资料。但是在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中,不够重视这一问题,随意地将馆内书籍按照类别进行归纳整理,把书供起来,而不让人去借阅。那么这些珍藏的图书,没有读者去阅读,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书籍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也失去了存在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到来,给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若想使用先进技术去促进图书各项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投入大量经费,特别是建立网络管理数据库以及购买电子资源等,这些工作开展都需要投入诸多成本,但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少,这便会造成数据库建设成效低,电子读物藏有量不足,这就会造成图书信息不完整。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工作中,有效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工作效率,而在现阶段,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中,仍然还在采用较为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还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对于人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消耗程度较高,对于阅读者只能提供单一的服务,对于阅读者的图书选择无法进行引导。另外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较晚,闭馆时间较早,相对来说时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因为无法为阅读者提供多样的图书查阅服务,造成阅读者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查阅相关图书,整体服务质量不佳。
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相辅相成,前者直接影响后者,正确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管理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但是有的图书馆的综合实力比较有限,管理层的管理经验不足,所持有的管理理念非常的落后和单一,无视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模式以及调整,忽略了对不同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以及改革,最终导致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及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广,信息查询以及信息发布服务平台能够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但是有一部分管理工作人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的束缚,忽略了新业务的分析以及研究,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思维来进行管理以及协调,整体的管理服务水平大打折扣。难以真正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无法体现这一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以及新颖性。
传统的文献检索途径,通常都是广大读者朋友们登录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或者数据库的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在“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建立统一的知识探索平台,广大读者朋友们通过PC端、移动端来访问知识检索平台进行文献检索,仅仅需要一次搜索,广大读者朋友们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查询的相关文献,免除多次搜索的麻烦。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开发移动APP 程序,让读者可以实现对图书资源的快捷检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多为读者朋友们进行考虑,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进行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扫描,以此来丰富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图书资料丰富了,来到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才会增多,公共图书馆才会增加社会效益。只有这样,图书馆的负责人才能和上级部门良好沟通,有了资金来源,才能扩张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满足读者的个性化要求。对公共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图书馆的更好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及时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加以应用,信息技术对服务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第一,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自身要懂得图书资料的价值,才能更热情的献身岗位,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责任,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比如,在规划图书馆的线上网络平台建设中,管理人员要结合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和索引服务。第二,咨询服务体系要完善的构建起来。之前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下,借阅者要根据书名才能检索图书资料,或者把书名提供给工作人员,帮助自己检索图书资源。但是现在借助信息技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首先自己要对书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好分类的工作,帮读者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工作人员可以准确地推荐图书资料。
在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作为直接负责人,其自身的管理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图书管理质量。在管理人员上岗前,图书馆首先需要对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或者阅读爱好进行了解,根据管理人员情况安排其图书管理区域,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翻阅所负责区域的图书资料,使其对区域内图书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当阅读者借阅图书时,图书管理人员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参考,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另外需要进行培养教育工作,促使管理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确保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致、认真地完成工作,有效提升图书资料管理质量。最后,在现阶段很多图书馆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但是存在管理人员应用能力不足情况,图书馆需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对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更加高效、高质地进行工作,进而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首先,在硬件方面需要注重图书资料管理、设备更新以及原有设备的外接拓展,未来的数字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因此图书资料管理在设计之初,硬件就不能限定在具体范围内,而是要注重技术的革新以及拓展,同时由于当前图书资料信息的多元化,因此要注重多样性多媒体信息技术与3D 技术的结合,这样有利于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进行转换,同时也能丰富图书资料管理的综合效能。其次在软件方面应该注重相应图书资料管理的应用程序开发,根据实际需求结合智能化技术将查询方式以及存储方式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开展,促进我国数字化图书资料建设快速发展。由于图书资料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必须注重图书资料的及时更新和纠错,并逐步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料向数字化进行转换,让图书资料管理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流通性,因此建议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图书资料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图书资料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导入通过平台内的分类和数据集成,加强对图书资料的管控和存储。
要想转变目前的管理困境,真正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改革及创新,图书馆需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为依据,确保这一理念能够落实到位。更新原有的管理思维,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其中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更新难度相对偏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动,管理层需要在不断实践以及运作的过程中主动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了解不同的战略资源以及管理资源,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依据,充分彰显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服务不再以文献资料的管理为核心,而是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关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紧密交流及合作。确保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及信息整合工作的全面改进,真正实现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确保信息化管理理念能够发挥全局性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管理思维的有效更新。
对图书馆进行大数据技术改善并非朝夕之事,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在大数据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规划,大数据与图书馆的发展密不可分。图书馆内的资料经过大数据技术处理,确定好其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个地方政策和受众特点来制定针对性服务模式和优化体系。在引进高端技术的同时注重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对数据的有效整理,用数据引导大众,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灵魂,但同时也有潜在的危机存在。因此,公共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加大重视管理图书资料的工作,运用科学的手法将互联网技术和公共图书馆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高。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须做到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方向,积极把握好机遇和挑战,便于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的巨浪中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