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建东 雷晓燕
事件通讯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也是一种具有魅力的文体。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当然,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相对于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来说,事件通讯更具时效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采访和写作时更加难以把握。
那么,怎样才能把事件通讯做得精彩?笔者通过获得2019年度浙江省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的作品《38个红指印换来一个美丽乡村》为例,结合我们长期在副刊部门的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事件通讯的选题必须要瞄准现实社会管理和中心工作中的大事。这件事可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可能是众多同质事件中的一个先进典型,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成功的事件通讯取决于主题是否深刻,能否反映时代的特点。因此,在确定选题时要求胸怀大局,站在有利于做好中心工作的高度,从大背景出发观察和分析事物,凸现新闻价值,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孤立的现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敏锐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019年1月初,丽水日报“瓯江特刊”栏目记者在每周报题例会上汇报了遂昌大路沿村559位村民相约守护美丽村庄,38位村民摁下红指印,带头实行垃圾分类这一线索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实行垃圾分类,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
丽水市正在全力创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国标杆,加快建设“美丽浙江”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园。美丽乡村是建设大花园核心中的核心,如果全市每个乡村都能建成小花园,那么全市的大花园建设就会顺理成章,就会变得简单而顺利。因此,从题材上讲,上符国家战略,下切本市的中心工作,可以说是上接天线,下连地线,站位比较高。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近年来,丽水坚持将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前移关口、细化网格、整合资源等方式,实现对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对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对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路沿村的做法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同时这件事还具有前瞻性。这个题材虽然不能和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承包的18个红指印相提并论,但对于时下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和大花园建设还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而当年7月1日,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20多年后,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上海市民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推行了20多年的事还要强制实施,而距离上海400多公里小山村的村民能自发自愿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坚实的一步,此事的意义非同一般。
在工作中,任何事件的采访,都要提前进行调查研究,仔细分析,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写事件通讯也一样,同样需要做好对题材的仔细分析,深入研究,确定主题和方向。因此,这篇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做得也是非常仔细的。
这个题材上报到丽水日报采前会时,报社领导以及各部门主任都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推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找可示范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地方党报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求我们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时要仔细了解此事的背景、村民的真实意愿以及实施后的效果等情况,写稿时要选好角度、用好材料,编辑时要精编细磨,做出精品来。希望这篇稿子能起到引领作用,能够带动农村垃圾分类和美丽乡村工作的推进。
会后,根据采前会上领导提出的要求,我们部门的主任、记者和编辑一起对题材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垃圾围村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成为各地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原有的“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的不适应现象日益凸显。市委市政府为了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分类,实行村庄清洁行动的“绿色革命”。但说实话,要让原来落后的农村变成花园并非易事。生活在农村的百姓沿袭了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鸡鸭满地跑,垃圾随手扔,环境脏乱差,别说是叫他们垃圾分类,就是叫他们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干净都难。因此要想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观念要先行。所以,当时我们正想找一个垃圾分类做得好一点的村庄做典型报道。
经过一番讨论和分析后,采访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记者到遂昌之后,和通讯员接上头,才知道摁了红指印的,是大路沿村格路口自然村。格路口自然村是个新建下山移民村,距离遂昌县城40分钟左右车程,距离当地飞石岭景区仅15分钟车程。2010年之后,132名村民陆陆续续入驻。
记者采访的第一步,是和村支书曹根昌去“上班”——每天早上,他都要拿上手机模样的智能终端,扫一扫每户村民墙上的二维码,对每户洁化、绿化、美化方面进行评价,并一一打分。跟着曹支书一边在村里转悠,一边采访。这种采访模式,采访对象特别放松,一路讲述严格实行垃圾分类的初衷、做法以及给村民带来的改变——为了在评比中拿到好成绩,村民上山挖冬笋食用,都会在毛竹林里现场将笋壳剥掉,一来笋壳可以腐烂,变成毛竹生长的有机肥,二来笋肉拿回家更轻巧,还不给家里添垃圾,减少清运工作量。
记者采访村支书,也采访多位村民,听听村民的心声。40多岁的女村民钟建英坐在家门口,一边捡韭菜,一边晒太阳。记者见了之后,就主动坐在她的身边,帮她一起捡韭菜。年龄相近的女记者,打开了女村民的话匣子。果然,她眼里的变化、心里的感触,说得很尽兴。她指着家门前的草地自豪地说,“以前,大家哪敢直接坐在草地上?现在,随便坐,放心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8年,村里38户人家纷纷整理出一层楼房,添置了客床、床上用品、家电等,还在大门上悬挂了统一招牌,准备开农家乐。曹昌根说,全村八成人家已经办全了证照,如健康证、营业执照等,就是为了瞅准时机开门迎客。
以前格路口是很普通的小山村,现在变身石王公路上最美最整洁的村庄之一;以前村民嫌路口的垃圾桶“远”,经常把垃圾丢进家门口的河道里,现在自觉维护环境,还和邻居拼分数;以前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采茶叶过日子,现在村民共建共享,准备利用风景挣钱,“卖风景”将成为村民致富的另一条腿。
一天的采访,记者从村民、村干部到乡干部,从“被下岗”保洁员到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多点位多层次采访,道出小山村近半年来因为严格实施垃圾分类的“三变”之美。
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因此写事必然要写到人,但事件通讯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为中心,为了写好事来写人。记者写稿时通过以上几个人物,把事件串联了起来,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既生动又形象。
由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记者采访回来写稿比较到位,质量也比较高。从小山村小切口切入,有针对性讲述全体村民坚决践行垃圾分类后带来的喜人变化:崭新的村庄面貌唤醒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更激起了全村人对美丽村庄建设的不懈追求和创业创富激情。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能否出彩,编辑的工作非常重要,编辑对稿件是否精益求精直接决定了稿件的质量。作为“新闻产品”推向市场前的最后加工者,编辑与读者离得最近。因此,为使新闻稿件能够“钩”住读者,让读者乐于阅读,这就要求编辑心中时刻装着读者。同时,要运用编辑手段,努力提高稿件质量。
记者的这篇稿件写好后,虽然质量还不错,选择的角度和材料也比较好,有一定的高度。但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还是精益求精,对文字、语句、结构等都细细打磨,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在编辑过程中经过了大量的修改,从采编系统的稿件痕迹中看到,这篇稿件从一审到三审,修改过的痕迹就有50多处。整段修改的就有3段,句子调整修改的达40多句,文字上也有好几处改动,大小标题都经过了修改。可以说稿件痕迹变成了“大花脸”。但经过精编细磨之后,稿件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文章层次也提高了很多。刊发后得到了报社编委会的肯定,被评为月度、季度和年度好稿。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读者的选择意识越来越强,在编辑时要想办法方便读者阅读,从而吸引读者。考虑到这篇稿件篇幅较长,就将文章的中心内容归纳成阅读提示,放在文章的最前面,通过增强导读功能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深度,还专门配发了一篇述评文章。在版面设计上,突出了主标题中的“38个红指印”,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运用图片时则将一张38位村民摁下的红指印放大,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稿件刊发后,由于当时丽水市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各村都为怎么推进而犯难。看到这篇文章后,全市各地到该村参观学习、取经的干部很多,有的把格路口的经验全套搬过去,有的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较好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青田县小舟山乡黄圆平村去格路口取回“真经”后,在全村推行垃圾分类扫码管理,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开;莲都区大港头镇石候村将分类好的易腐垃圾换礼品,较好地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