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不同艺术特色研究

2021-11-27 03:35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火把节琵琶乐器

□赵 红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中阮与琵琶作为我国艺术瑰宝,属于民族乐器,在我国艺术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火把节之夜》曲目是1979年吴俊创作的作品,灵活运用中阮与琵琶,实现了两者在曲目中的融合和促进,凸显两者乐器融合的音乐特色、艺术特色,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火把节之夜》的曲目进行研究,能够了解中阮与琵琶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使其在《火把节之夜》曲目演奏中更好地呈现内在情境,推进《火把节之夜》曲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1]。

一、中阮与琵琶历史源流

(一)中阮历史源流

在艺术界中,有关中阮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众多的研究者、学者的说法,笔者大致总结出中阮的起源情况。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乌孙国联姻,在公主出嫁之前,汉武帝疼爱公主,怕其在出嫁的路上寂寞,就命乐器工匠为公主打造了一种能够在马上弹奏的乐器,这种乐器融合筝、琴、筑等乐器,形成了新的乐器,被人们称为“秦琵琶”。而“秦琵琶”就是中阮的原型,只是在汉朝时期,人们对其称呼与现代人不同,但可以追溯到其在汉朝时期就已存在,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成为我国的艺术瑰宝[2]。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人们在挖掘古墓时,挖掘出一件铜质乐器,其与世人所流传的阮咸乐器相似,被称为“阮”。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仿制其外形,运用木材制作出悦耳动听的乐器,并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中阮”,独具民族艺术特色。

(二)琵琶历史源流

与中阮相比,琵琶的历史更为久远。琵琶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并流传至今。琵琶之所以命名为“琵琶”,是在音乐演奏中,其首音发出“枇”,尾音发出“杷”,当时的人们将这种乐器称为“枇杷”,后来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其与琴、瑟等乐器书写模式统一,改称为琵琶。在南北朝时期,以丝绸之路为契机,从西域传来梨形的音响等乐器,人们通过将这些乐器与琵琶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琵琶的创新[3]。在琵琶的演奏模式中,人们从最早的“横抱式”演变为今天的“竖抱式”。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并流传至今,成为《火把节之夜》曲目中最主要的艺术模式之一。

二、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演奏比较

中阮与琵琶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主要代表形式,在乐器界被称为“姊妹乐器”,两者在演奏中存在相似和差异之处。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与琵琶作为艺术呈现的主要方式,通过融合与配合,呈现出美好的曲目形式,凸显出曲目的盛况。基于此,在深入探究《火把节之夜》曲目的过程中,对中阮与琵琶的演奏模式进行比较,能够更好地明确《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琵琶与中阮各自肩负的重任,从而为进一步探究《火把节之夜》曲目的内涵与思想提供保障。

(一)演奏工具比较

作为中阮与琵琶共同演奏曲目的形式,《火把节之夜》曲目在中阮与琵琶的演奏工具上存在差异。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乐器为圆形,由四根弦及二十四品位组成,弦采用金属制品,运用的乐器演奏工具为拨片,能够凸显出曲目音色、节奏别样之美。琵琶乐器为梨形,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组成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琵琶有四弦,一弦是钢丝的,二、三、四弦是钢绳制成的,乐器演奏工具为指甲,通过琵琶技法的运用,以指甲进行弹奏,在《火把节之夜》曲目演奏中发挥着营造良好意境的作用。琵琶与中阮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传递《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快速融入场景中,感受曲目之美及夜色之美,凸显人们火热赤城的情感[4]。

(二)定弦比较

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比较中阮与琵琶的定弦元素,能够看出两者的定弦运用模式存在差异。首先,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乐器的定弦共有三种。中阮乐器的定弦为“五、五、五”。在20世纪初期,中阮乐器的定弦模仿小提琴的定弦,使定弦为四弦,使相邻的两个定弦纯度高,为“五”,其余为“四”或者“三”,以此呈现中阮演奏过程中的层次感、变化感,但随着中阮的发展,其定弦演变为今天的“五、五、五”。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定弦的运用也是以“五、五、五”为主,使人们在聆听时,能够快速感受到中阮在其中的作用,凸显《火把节之夜》曲目节奏的一致性。等中阮演奏部分过去,琵琶乐器迎合,促进两者的融合。其次,琵琶与中阮不同,琵琶的定弦可分为基本定弦法与变化定弦法。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琵琶的定弦呈现模式,是琵琶演奏中最为常见的定弦模式,通过琵琶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的相互作用,促进与中阮的定弦相融合,演奏模式逐渐变化,呈现《火把节之夜》曲目的宏伟气势。

(三)音色比较

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的音色在演奏过程中呈现恬静、柔和、圆润、丰厚的情感,极富有诗意。同时,在《火把节之夜》曲目的合奏中,中阮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的“角色”,使《火把节之夜》曲目呈现效果动人。但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在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可突出《火把节之夜》曲目的特性。因此,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演奏的和声部分会使曲目弹拨乐器的中音声部更加丰满。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琵琶的音色呈现较为清澈、明亮,就如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句中描述的那样,“大珠小珠落玉盘”,为《火把节之夜》曲目增添了色彩,使《火把节之夜》的演奏形式形象生动,进一步凸显了曲目中琵琶及中阮融合的音质特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三、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色比较

《火把节之夜》曲目是中阮与琵琶融合的艺术产物,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使曲目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分别为生活之美、人文情怀之美、节日之美。

(一)以艺术揭示生活、节日之美

火把节是我国彝族同胞盛大的民族节日之一,《火把节之夜》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火把节之夜》的演绎模式最早是运用琵琶乐器呈现场景,为烘托节日氛围助力。琵琶乐器与中阮乐器的进一步融合,将两种乐器运用到《火把节之夜》曲目中,是对曲目演奏形式的创新。《火把节之夜》曲目通过琵琶与中阮演奏,更好地展示出其内在的特点与特色。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火把节作为创作对象,融合运用中阮与琵琶,能够营造节日氛围,以新颖的音乐旋律凸显独特的民俗景象,渲染了一幅美妙而梦幻的画面。《火把节之夜》曲目的艺术特色能够从艺术角度揭示彝族人民的生活之美,展现出一幅奇妙而又新颖的生活景象。

(二)以多声部融合揭示人文情怀之美

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通过中阮与琵琶的融合,实现多声部的完美衔接,能够展现民族人文情怀之美。中阮与琵琶的融合呈现出多声部融合的艺术技法,成为《火把节之夜》演奏的亮点。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中阮与琵琶的融合能够营造强烈的民族氛围,实现情感的碰撞。在两种乐器的完美配合下,人们的情感与精神碰撞,使旋律呈现出一种最为柔情的状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火把节之夜》中阮与琵琶在技法上的融合,以挑、拖、吟等技法把旋律轻轻地带入最后,主音与属音共同以泛音的气力结束全曲,凸显了《火把节之夜》创作与演绎的情怀之美。

结语

本文对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不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立足中阮与琵琶的历史源流,探析中阮与琵琶在《火把节之夜》曲目中的演奏特色,分析两者融合下《火把节之夜》呈现的艺术特色,凸显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创作价值,有助于推进《火把节之夜》曲目的创新及发展。相关工作者应重视对乐器运用的研究,以中阮与琵琶乐器为导向,进一步探析《火把节之夜》曲目的美,并对《火把节之夜》曲目的美进行传递、传承。

猜你喜欢
火把节琵琶乐器
学乐器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乐器
王 洪 摄影作品欣赏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琵琶”和“枇杷”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