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塞外红苹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1-11-27 03:16聂佩显于波秦嗣军王宝侠李志军吕德国
落叶果树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辽疏花通辽市

聂佩显,于波,秦嗣军,王宝侠,李志军,吕德国*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66;2.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3.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4.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 028000)

林果业具有多功能性及较高的效益,很多地区都在发展,作为北方第一大果树种类,苹果的“西移北扩”备受瞩目。其中,以塞外红为代表的小苹果在苹果产业中可谓异军突起,展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对地方经济的有力支撑。为此,笔者于2020年11月对通辽市塞外红苹果主产区进行了产业调研,予以总结,以供参考。

塞外红(Malusdomesticavar. Saiwaihong),生产上亦称锦绣海棠、鸡心果,是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抗寒小苹果新品种,于2012年12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林木良种认定,2018年3月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该品种果实呈阔圆锥形,果形指数1.3,平均单果重58.3 g,最大80 g。果皮底色淡黄,近成熟果面鲜红,成熟果面深红色并覆有浓密果粉。果肉淡黄,肉质紧脆,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31%,可溶性总糖含量13.6%,每100 g鲜果维生素C含量12.9 mg,品质优良。果实成熟期9月中下旬,果实发育期120 d,较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1~2个月,冷藏可贮藏3~4个月[1]。塞外红具有良好的风土适应性,在通辽地区生长结果良好,丰产稳产,各地建立了一批现代栽培制度的果园,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

1 产业现状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科尔沁沙地,是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1 ℃,1月份平均气温-14.2 ℃,年平均降水量350~400 mm,无霜期140~160 d。果树区划属于干旱落叶果树带,传统上以栽培小苹果、仁用杏、秋子梨等果树为主[2]。

通辽市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果树,但是因为品种、销路等多方面的原因未形成规模[2]。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4年前后,杨树等乔木树种出现大面积死亡等原因,百姓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由杨树丰产林向经济林方向转变。2014年,通辽市小苹果面积达5 866.7 hm2(8.8万亩),品种以黄太平、七月鲜、金红等为主。之后随着塞外红育成,其优良的品质被市场认可,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20年底,栽培面积达2万hm2(30万亩)。以科尔沁区、开鲁县和和科尔沁左翼中旗栽培为主。目前进入盛果期的果园666.7 m2产量可达2 000 kg左右,效益在8 000元以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通辽地区小苹果产业的崛起,不仅在脱贫攻坚中起到巨大作用,也为当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劲活力,且在科尔沁沙地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存在问题

2.1 栽培面积发展迅速,但技术力量薄弱

通辽市苹果栽培面积由2014年的5 866.7 hm2发展到2020年的2万hm2仅用了5年时间,栽培面积增加了近3倍,这在非传统果树产区是十分罕见的。但从事苹果栽培的一线人员原来均为林场职工或农户,不了解苹果树的生长发育习性,缺乏果树栽培的基本经验和技术。历史上小苹果栽培也多为粗放管理,或者作为授粉树使用,没有建立作为主栽果树管理技术体系。专业知识的缺失和技术力量的匮乏使得产业快速发展与专业技术服务严重脱节,阻碍了该地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建园标准较高,但后续管理不匹配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借助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和地方各类项目,在各旗县区建设了高标准的试验示范果园,普遍采用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建园水平达到现代果园要求。但是,由于绝大部分从业者原来并没有接触过果树,尤其缺乏果树现代栽培制度的知识和技术,造成果园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2.3 土肥水管理不规范

由于通辽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8月,地下水量也十分匮乏[3]。因此,水资源缺乏是制约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果园灌溉设施简陋,却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法;部分果园即使有滴灌等灌溉设施,但由于安装不规范(如将滴灌带安装在行中间等)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了在前期有一定的收入,幼龄果园多间作特种辣椒(红干椒)。建园初期田间管理的重心是辣椒,未给果树留出足够的空间,造成果树行间拥塞,疏于对果树夏季管理。辣椒肥水需求大,造成果树旺长,增加果树越冬抽条的风险。

一些未间作的果园实行了自然生草,但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spinifexCav.)在当地沙荒地有扩大危害的趋势,尤其耕翻、踩踏频繁的果园危害甚重,给田间作业带来诸多不便。

2.4 整形修剪不规范

通辽地区塞外红多数采用纺锤形体系的树形,该类树形在小苹果种类上是首次大范围应用于生产,加之果农对树体生长发育规律不熟悉,多数果园整形修剪不规范。前期强调多留枝,但进入盛果期后没有对过多、过大的主枝进行改造控制或疏除,造成树冠中下部郁闭,7年生左右的树下层即出现寄生枝(果树内膛生长的细弱枝,自身有光合作用但不能满足自己的生长,靠周围枝条光合作用供应养分满足其生长的枝);不重视夏季修剪,主枝背上枝处理不及时;中心干延长头多数偏弱,不剪截,过早挂果,缺乏旺梢(养根枝)带头。这些整形修剪措施影响了构建良好的丰产树体结构,还容易使树体早衰或滋生各种病虫害。

2.5 疏花疏果不到位

合理的疏花疏果是实现优质果生产的必须环节,但生产实践中很少有对小苹果进行精细疏花疏果的,加之传统人工疏花疏果费用高、用工多和劳动力缺乏等原因导致疏花疏果环节成为制约塞外红优质生产的瓶颈因素,一般果园果实产量虽高,但果个极不整齐,商品率不高,售价低。

2.6 采后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塞外红苹果栽培面积的持续增加,陆续进入盛果期的果园越来越多,产量将会迅速提高,而目前通辽地区主要以出售鲜果为主,鲜果滞销的风险会迅速增加。但目前当地大型冷库数量少,贮藏技术不过关;苹果加工企业少,没有成型的加工产品。一旦出现滞销,将会给果农造成经济损失,挫伤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很多果园面积较大,动辄几百亩,有些虽然已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的作用、工作目标不明确,销售环节依然过度依赖外来客商。

2.7 品牌建设不足,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塞外红的产业影响虽然日益扩大,但相关的品牌建设尚未完成,如地理标识等区域品牌尚属空白,注册商标等亦十分有限。产业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是该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 发展建议

3.1 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近年来,通辽地区塞外红为代表的苹果产业效益好,群众积极性高,发展势头猛。为避免出现不遵从自然规律和盲目跟风发展的不良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细分本地的果树区划,充分认识产业风险,鼓励适宜栽培的区域发展。

3.2 加大培训力度,规范栽培技术

深入基层,加强对果树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当地果树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切实提高一线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制定塞外红生产管理技术规范,通过培训,使果农和技术人员在果园管理上达成共识。加强对关键有效技术的宣传,如GM256中间砧要进行培土、保留强旺延长头避免树体早衰,整形修剪借鉴甜樱桃的树形与修剪技术等。

3.3 重视化学疏花疏果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塞外红小苹果具有强旺梢易成串花、花量多、花期集中、坐果量大等特点。鉴于人工疏花疏果时间极为紧迫,成本高,费工费时的现实[4],推行化学疏花疏果技术是可行之径。化学疏花疏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5],但目前疏花疏果制剂的应用仅局限于富士[4]、王林[6]、嘎拉[7]等大果型品种,在塞外红等小苹果上的应用尚未成熟,且通辽地区自然气候条件有其特殊性,应加强对化学疏花疏果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力争尽快确定适宜的操作技术规范。

3.4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

当地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与产业上下游相关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带动和技术推广作用,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打通产、销、贮藏、加工全产业链。

3.5 重视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

按照现代果树产业的规范,建立塞外红为代表的具有通辽地区特点的果树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地方标准;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和商标建设,稳固产业地位。

猜你喜欢
通辽疏花通辽市
《急党政之所急 想青少年所想 尽关工委所能》
采用改进Mask R-CNN算法定位鲜食葡萄疏花夹持点
王舒作品
4种疏花剂对苹果的疏花效果试验
渝西片区枇杷树形控制及修剪技术简介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刍议通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新时代视阈下城镇化发展道路刍议
苹果树疏花正当时
数万市民逛展会感受“内蒙古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