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婕
平民视角,是民生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最鲜明的特征。能够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分析问题、报道问题,民生新闻才算是在群众中站住了脚。这就要求记者与群众打成一片,站在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心声,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020年笔者经历的一个历时4个月的采访,就很好地印证这一点。利用4个月时间,记者帮助白房沟居民解决了一条无名路的修路难题。每一篇新闻报道的现场录音,都是笔者与当地居民走在那条路上唠出来的。晴天、雨天、雪天,笔者都去过。不亲自去一趟,亲自走一回,甚至亲自摔一跤,能感受到居民在这条路上的跌跌撞撞和苦熬苦盼吗?其中有一段雨中的同期声,播出之后在听众当中反响强烈。那时正值汛期,那场雨也是下得最猛的一次。居民王先生说要陪着笔者在雨中走上一回,让笔者体验一下每逢下雨大伙儿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路面本就全是大坑和碎石头,雨一大,什么也看不见了。在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了20多分钟后,扑通扑通,笔者和王先生全都摔倒在一个大水坑里。爬起来的王先生含着眼泪,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真的啊!多少人都盼着,盼着赶紧修啊!修个道吧,唉,真没想到啊!没盼到啊!”哭声、雨声交织在一起。
这段来自现场最生动的录音,播出时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很多听众来电来信说,没想到那样一条破路,记者能在雨中真就跟着走,跟着摔跤,也没想到那位王先生是哭着说出了那番既无奈又感慨的话,他们听着很心疼。这样打动人心的现场录音,如果不是记者真的走了下去,真的走到了群众身边,是无论如何也采集不到的。这样采集来的民生新闻才能在群众心中有了分量,站住了脚。
民生新闻报道民生,它应当是群众希望看到的、喜欢看到的样子。记者“转作风”,其实转的就是一个身份。高高在上,怎能做好民生新闻?百姓在基层,那些事关百姓生活的琐碎的事也都在基层,我们恰恰就是要在这些琐碎的事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真相,发现善良,传递温暖和美好,为社会积蓄正能量。这,也正是民生新闻的价值所在。
丹东广播电视台的《第一传媒》,就是一档记者与群众肩并肩的民生栏目。当下热点、身边小事,百姓都可以在节目中评一评、说一说。他们已经把记者当成了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每一段采访,都是那样的朴实、自然。是记者与百姓千百次的促膝长谈,关注他们并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新闻态度,为这个节目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
2020年6月的一天,栏目记者接到市民张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他,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希望为大家修雨伞。他说,现在会修雨伞的人越来越少,愿意修雨伞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雨伞坏了,直接就扔掉了,让他觉得十分可惜。既然自己有这个手艺,他愿意为大家服务。群众的愿望就是新闻报道的起点。记者来到张先生家,还带上了一把坏掉的雨伞。正是这个举动,拉近了记者与张先生的距离。他说:“我以为你来,问我几个问题就走了,没想到你会这么信任我,让我帮你修雨伞。”张先生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原本以为记者是高高在上的。而记者的这个举动,也让张先生认识到,记者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也可以聊着天,有什么说什么。整个采访,记者在与张先生边修伞边聊天的过程中自然完成。
节目播出后,很多社区主动邀请张先生到他们那里为辖区居民修雨伞。一条民生新闻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张先生的愿望实现了,他的爱心也温暖了更多的人。
民生新闻要实现取之于民、为之于民的初衷,还要在“改文风”上下功夫。如果说,“走基层”走出了贴地气的民生新闻,“转作风”转变了记者高高在上的身份,那么“改文风”,则能使民生新闻更有民生相。因为只有用百姓语言讲述百姓事,才能走进人心、打动人心。
2020年12月,栏目记者对500户平房区居民冬天吃水难问题进行了采访。同时,也摸清了众多类似的民生问题发展成长期悬而未决的“老问题”的根源,问题背后折射出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懒作为”,记者通过大量的现场录音予以披露。
居民表示:“说白了,就是不办事。”群众的信任是民生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石。在节目播出时,对现场录音,记者并没有做任何的主观删减。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百姓的话语讲述百姓事,这也是记者“改文风”的一种具体体现。“改文风”,改掉的是后天修饰,留下的是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民生新闻才能真正落地。
社会在发展,自然也会出现难点痛点热点问题。媒体必须比以往更多地关注民生新闻,关切民生民意,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生活,民生新闻才能真正与群众心贴心。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与群众越近,与新闻越近,民生报道就越真实,越有力量。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闻宣传工作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发现“走转改”的新内涵,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让“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