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明
何谓超级项目?它是指以融媒体直播为载体,实现全域覆盖,通过团队+、媒体+、资源+、渠道+的物理架构搭建,整合社会资源,联动量级传媒,打通地域壁垒,优化人员配置,触达城市、领域、行业和人群,拉动地域经济活力,提升传统媒体内生动力的高等级融合产品项目。
如何将普通的地面活动、寻常的媒体直播、单纯的广告投放蝶变成超级项目?
超级项目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是从策划、制作到传播、拆分的全线精准布局,而不是单纯的“大屏+小屏”联动。
2020年,一场名为“辽宁一日美好小康”的超级直播精彩上演,惊艳结束。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主屏幕直播,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融媒体直播。与其说是超级直播,不如将它精准定义为超级项目,功能定位简单直接——“一城一韵”展示城市面貌、开启资源宝库、助推经济发展、开辟获客新路。12小时的全媒体直播,撼动了辽宁14座城市,全省融媒矩阵加持,116条片子、373条新媒体同步拆条产品、100+精英团队的参与,让这场直播的操盘者成功调动了受众的感官和城市的脉搏。
我们看到的不是线上线下的热闹,而是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受众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对各城市物产的购买需求,还有对文旅资源的体验需求。
同时,这种需求没有仅仅停留在普通受众的层面,而是渗透到了每个城市的政务端口、企业端口、市场端口,渴望将受众转化为客群的需求,助力城市品牌拓展疆域的营销需求。
沈阳广播电视台通过“辽宁一日”这个超级项目成功打开了客户渴望“被服务”的需求入口,超级项目拥有了更精准的市场出口。这种被需要,就是一种从内到外的IP孵化动能,而不是从外到内的短期营销,这标志着,传统媒体将千万受众“孵化”成千万客群的全新方式已经出现。
其实,在沈阳广电的转型之路中,以“需求”为定位的创新项目不胜枚举。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文艺报》《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沈阳广电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力打造“初心与手迹——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融媒诵读会”。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沈阳广电与沈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打造“红色印记微党课”。
以上这些超级项目,执行方向清晰明确,按照需求,不仅瞄准政务经济拓增量,更锁定市场经济谋变量,传统媒体以面向全社会的格局,构建起了服务全社会的超级项目体系。
就目前的媒体生存环境而言,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创收模式单一、市场份额下降等瓶颈,单纯依靠传统广告的投放,很难支撑现有的运营和发展,但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弱势其实都是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媒体转型的加速剂。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主流传统媒体有先天的资源整合优势,这些是孵化超级项目最好的土壤。仍以沈阳广电的“辽宁一日”这一超级项目为例,播出当天覆盖全网的还有其兄弟篇“中国一日”“沈阳一日”“广电一日”,四个“一日”形成矩阵,针对不同收视人群、不同受众需求,差异定制,协同发力,以点连线,连线成网,以网覆全域,充分体现主流媒体担当。
其实对每一个超级项目的打造,我们都要反思,除了宣传,我们该如何做到精准服务,如何深度结合品牌土壤,挑选适合的流量IP与服务领域进行载体搭配。比如,为城市旅游产业推广搭载“旅游一日”、为特色物产和餐饮配对“美食一日”……同时,强化用户意识,优化使用体验,实现精准推送,最大限度吸引用户,用大项目撬动大市场。
总之,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无论通过怎样的品牌栏目或IP载体来呈现,其内容一定是垂直的,样态一定是多元的,渠道一定是立体的。既要保证多途径、多触角直达受众,又可以实现政、企按需制作产品,甚至量身定制针对性更强、准确性更高的宣传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开发。
古往今来,任何发展皆“以人为本”。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之途可谓路漫漫,而传统媒体囿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自然不可能依靠自身去完成海量内容的生产,这时超级项目就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我国传统媒体多数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媒体内部人员流动受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媒体的良性发展。一个有生命力的媒体,或是有延展力的超级项目,自然需要各类型技术人才的加持、各岗位专职人员的协同,更需要跨行业、跨地域同行的深度合作。再以“辽宁一日”超级项目为例,在建设IP的进程中,沈阳广电特立但决不独行,努力实现城市赋能、技术赋能、平台赋能、企业赋能、人才赋能、运营赋能。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是单一身份,而是一专多能、一人多域,打造记者型主播、技术型摄像、互联网型编辑、推广营销型制片人,从而快速提升自身的无穷转化力、无限的执行力、无尽的创造力。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广电“红色印记微党课”超级项目,作为一家市级媒体,沈阳广电并没有将视角局限在本土,而是立足辽沈、辐射全国。100集传颂着时代强音的党课,历时5个月,对传统媒体的制作周期来说,其跨越时间之长史无前例。按照“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的形式,“红色印记微党课”强化产品发布频次和密度,这势必要打破传统媒体固有的制作流程。融合之力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主流媒体的超强爆发力和耐力。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已形成了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良性循环模式,可以说每一个超级项目的成功都是一次业务能力提升、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实战演习,而每一位从业者的全情投入都是在反哺传统媒体,助力其创新突围。
在超级项目的策划执行中,自然需要各头部平台、合作媒体的矩阵赋能,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强化共享思维,实现媒体发展真融合。“辽宁一日”直播当天,通过新媒体精准推向头部平台,再次引爆全网。其他兄弟城市电视台——大连传媒中心无限大连APP、发现大连抖音、本溪广电第一媒体APP、辽阳广播电视台抖音、辽阳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40几个直播渠道都做了12个小时同步直播,实时拆条、分发373条新媒体产品。直播结束时,创造千万+流量,这就是最好的回馈。
传媒从业者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信息传播新平台,不断拓展传播矩阵,在完善“PC端”“两微一端”信息传播平台的基础上,系统布局线上信息产品与线下信息载体,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
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存在谁取代谁,而是递进与迭代;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优势互补。而任何一档节目、一次直播、一场活动、一次采访都有潜质升级为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超级项目。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下超级项目赋能主流媒体大有可为,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超级项目这种自带生命力、驱动力、牵引力的IP,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更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