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天使,在女性怀孕后母亲还有胎儿都受到来自外界全方位的保护,但是难免会有保护不到的地方,这就给了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病原体有可乘之机。一小部分宝宝因为在母亲体内受到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一出生就患上疾病,让父母家人很忧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不要慌张,同时也不要大意,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关于新生儿宫内感染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吧!
母体因素。可能是母亲自身的一些疾病引起的新生儿宫内感染,女性如果是在怀孕之前或者是怀孕过程中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女性平时不注意卫生,阴道产生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可能会让女性阴道、宫颈出现感染的情况,病菌从下向上侵袭,引起子宫感染,导致新生儿在子宫内就被感染。生产原因。由于子宫内的胎膜破裂得太早。胎膜和胎盘相比较的话,胎膜比胎盘更容易破裂,一旦胎膜出现破裂,阴道和宫颈内的细菌、病毒等很容易就进入到子宫里,造成逆行性感染。比如: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会进入到子宫。女性需要格外注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以免真的出现新生儿宫内感染这种情况时追悔莫及。胎膜早破有很多种原因,当然了,最主要还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让身体受到外力撞击,导致胎膜早破。也可能是因为女性自己身体原因,发育不好导致胎膜提早破裂。胎膜早破是所有宫内感染最常见且重要的因素。
病毒性肝炎。这种疾病在新生儿宫内感染中最为常见,母婴传播在我国发生乙型肝炎的几率大约在40%~73%。感染乙肝病毒后宝宝刚出生多无症状,部分宝宝可以出现黄疸、发热、食欲减退等,甚至有的出现肝功能衰竭。很多感染的宝宝也很容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携带者。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各种肺炎感染也比较常见,发生几率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小一点,大约在30%左右。能引起宝宝反应差、呼吸困难、体温忽高忽低、不吃不哭,甚至出现败血症、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风疹病毒感染。这种病毒感染在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发病率跟妈妈怀孕胎龄有关系,怀孕前面10 周感染内胎儿感染超过50%,11-16周降至24%-33%,20 周后大概占4%左右。他能引起先天性心脏畸形、新生儿白内障、耳聋、视网膜剥离、智力低下、脑瘫、骨骼发育异常、肺炎等疾病,所以还是得重视。
巨细胞病毒感染。它的发病率在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发病率也不是很高,孕妇被感染几率大约在1%~4%左右,新生儿就更低了,在3000 到5000 人中才有一人感染。不过也不能忽视,它能引起宝宝早产、视网膜脉络膜炎、感音性耳聋、癫痫、黄疸、脑炎、反应迟钝等疾病。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毒的感染率就相当的低了,可能是五百万分之一甚至是二百万分之一。能引起胎儿脑积水、精神障碍等疾病。不过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感染几率非常小。当然还有很多病原体感染,这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新生儿受到各种感染,出现以上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如果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检查出来以后首先要进行隔离,在进行精细消毒,明确病因以后进行对症治疗。
病毒性肝炎治疗。新生儿宫内感染病毒性乙型肝炎,母亲在怀宝宝期间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及其他的对症治疗,比较重的宝宝可能需要一些激活免疫的药物。
感染性肺炎治疗。当新生儿出现肺炎时首先要保证孩子的体温,让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6~37℃左右。如果是细菌感染,一般都是选择抗生素类的药物,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这需要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当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同时又发生细菌感染的时候应该考虑选择1~2种的抗生素混合治疗。如果是其他病原体,应该在对症治疗同时,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弓形虫治疗。弓形虫感染在新生儿宫内感染中虽然不常见,但是我们也要了解它的治疗方法。母亲怀宝宝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胎龄,选择螺旋霉素加用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等药物。当宝宝感染后,首选药物就是磺胺嘧啶、乙胺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磺胺嘧啶每天服用100mg/kg,每天分4 次服用。乙胺嘧啶,每天1mg/Kg,每天两次,2~4 日后减掉一半的量。一个疗程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应该使用3~4 个疗程,一个疗程能吃完之后间断一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单纯疱疹病毒。这种病毒应该优先选择阿昔洛韦,静脉滴注20mg/kg,每8 小时一次,一个疗程为14 天,如果全身感染或者合并脑炎,需要21 天,有时根据情况还得口服阿昔洛韦,疗程6 个月。风疹病毒感染。至今为止,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还没有非常有效果的药物,预防至关重要。其他病原体,医生会根据检查的结果,来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以上内容就是关于新生儿宫内感染大部分病症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已经怀孕的妈妈们在平时多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这些疾病找上门来。同时也能给已经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家长提供一些参考,不要盲目地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