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党史题材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以《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为例

2021-11-27 00:16
视听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纪录片

戴 波

进入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传播主流思想、弘扬主流价值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新的媒体环境,要求主流媒体必须对基于电视传播特性发展起来的纪录片叙事策略进行调整,以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

2021年3月29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共同推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历时数月反复打磨的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以下简称《百炼成钢》)开播上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20日,《百炼成钢》在学习强国平台、各重点新闻网站、视频网站、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相关账号、荔枝新闻及自媒体矩阵,累计播放量突破26.5亿。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的热播,是对融媒体环境下党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新与探索,值得借鉴与思考。

一、叙事模式: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

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是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两种叙事模式。宏观叙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立足宏观历史背景,主题宏大,以反映历史发展规律或阐释历史阶段特征为使命,通过遴选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典型历史人物为表现重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微观叙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有意规避宏大历史主题,更加聚焦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微纪录片作为融媒体环境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视听媒介产品,受片长、传播媒介等条件的影响,往往采取以微观叙事为主的叙事模式。近年来主流媒体推出的多部影响较大的微纪录片,基本都采取了微观叙事为主的叙事模式,如新华社2016年起推出的周播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央视纪录频道2018年、2019年陆续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2018年推出的40集微纪录片《我们正年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2019年推出的11集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微纪录片截取的是历史横断面,讲述在时间线上的某个时刻、某个个体的故事,然后在系列化的串联中,由点成面、由点成线地形成群像,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讲述。[1]

《百炼成钢》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题创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史专家团队确定了《百炼成钢》的框架结构,划分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篇章,并负责撰稿,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卷、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为依据,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这决定了全片必须采用以宏观叙事为主的叙事模式。《百炼成钢》共100集,总时长达800分钟,整体以时间为线,各集内容相互独立、很少有交叉,这是该片能够采取以宏观叙事为主的叙事模式的基础。在整体采取宏观叙事模式的基础上,《百炼成钢》兼顾了微纪录片常用的微观叙事模式,达成了整体宏观、局部微观,宏观视野、微观切入的效果。

《百炼成钢》的微观叙事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的。首先是整体100集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详略得当,如讲党的创建整整用了5集,这就为微观叙事留下了一定篇幅。其次是各集在确保宏观叙事功能的同时,“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仅有的8分钟时长里,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巧妙运用微观叙事,强化全片的代入感,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党史不仅是宏阔、厚重的,也是亲切、可感的。宏观叙事是《百炼成钢》的本色和底色,微观叙事则成为该片的特色与亮色。

《百炼成钢》尤其注重对每集引子的打磨,用30秒到1分钟的时长,锻造解题破题的“利刃”。创作者竭力挖掘和使用原始档案文献、珍贵文物、新闻报刊,力求从一开始牢牢抓住观众。引子在叙事上有设置悬念、引起故事的作用,同时在主题的揭示与升华上,起到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如第1集《亢慕义斋》,由8本盖有“亢慕义斋”蓝色印章的德文马克思主义著作引入,既设置悬念,又点明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结尾段落又再次呼应这一主题,“一个浸润过亢慕义斋油墨香的政党,即将开始血与火淬炼的百年征程”。第12集《古田会议》,引子讲的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套正规军服,这套军服在1929年古田会议前夕问世,设计审定者是毛泽东,统一服装,实质上就是统一思想的前奏,开篇即已点明全集主题。第16集《浴血坚持》,从当年南方红军游击队用于传递绝密军情的六面密印讲起,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同时直接点明南方红军游击队处境之艰难,中国革命之艰难。

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这两种叙事模式各有利弊,宏观叙事相对冷静、客观,可以让观众相对完整把握历史脉络,形成一种整体历史感,但却容易落入“教科书”式的沉闷与呆板。微观叙事历史代入感强,更亲切、可感,但也容易使观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容易陷入信息“碎片化”的迷阵。[2]正确处理好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关系,有利于解决党史传播中的“碎片化”问题。通览《百炼成钢》全部100集,观众如漫游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之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被结构起来的整体,组成了规模宏大、音响丰富、色彩绚丽的交响曲。

二、叙事客体:“讲事件”与“讲人物”的平衡

历史是由人物、事件所构成的,这是历史的基本要素。讲历史,无非是讲人物和讲事件。《百炼成钢》的项目定位决定了这部片子的取材,只能聚焦于事件,而且是百年党史上的大事件。但如果局限于事件本身,《百炼成钢》就会变成一本可视化的历史教科书,权威而不生动,厚重而不可亲。怎么让历史生动起来,更有温度?《百炼成钢》有意识地强化了对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党史人物的塑造,既注重对人物经历、事迹的讲述,也突出了对人物情感与精神的挖掘。让作为个体的“人”从历史中走出来,从而为历史书写注入“人”的情感与温度。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党史人物在网络上自带流量、自带话题,极大地提升了《百炼成钢》在新媒体端的影响力。

以《百炼成钢》的革命篇章为例,创作者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尤其是毛泽东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灵活使用历史影像、照片、油画、沙画等各种形式,展现伟人风采,大量引用书信、回忆、文章、讲话,走近伟人的内心世界。如第3集《改造中国与世界》,引用毛泽东送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前的一段自述,“我留在中国会更有益处”,带领观众体味青年毛泽东对祖国一片赤诚的赤子之情;第8集《谁主沉浮》,引用他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原文,“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让观众认识到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该片同样深情讴歌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第6集《劳工万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工人运动先驱林祥谦的故事;第35集《闪亮的星》、第39集《英雄年代》更用超过一半的篇幅分别讲述铁人王进喜和“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故事,王进喜跳入泥浆制服井喷和郭永怀飞机失事牺牲的场景都感人至深。每个时代都会成为过往,封存于史册之中,但人的精神会永远炽热,长存于天地之间,鼓舞和激励着后来人。

三、叙事风格:“写实性”与“写意性”的融合

党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是靠可视的形象叙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形象是感染观众的最基本的元素。”纪录片要用形象说话,“一些形象的象征性镜头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情感和寓意”[3]。网络时代的受众,对视觉形象的需求更为迫切。在叙事风格上,《百炼成钢》采取了以写实性镜头为主的策略,同时融合了大量精心设计的写意性镜头。写意性镜头表达出的深沉的情感力量,极大增强了该片的感染力。

在党史题材纪录片中,写实性镜头主要是指对历史发生地的空镜头拍摄,对文献、档案、照片的复制性拍摄,以及对历史影像的使用。百年党史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坐标。在《百炼成钢》革命篇章25集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程遍布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广东、河南、四川、贵州等十余个省市,在众多历史事件发生地拍摄了大量画面。

主创团队十分注重年代感的传递,营造一种跨越时空的“现场感”,这都是写实性表达。党史百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只有年代感营造到位了,观众才会尽快入戏。除了严格按照年代使用历史影像、照片,创作者还有意识使用富有年代感的各类元素。比如在革命篇章,大量使用风格浓郁的版画、油画;在建设篇章,则注重使用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招贴画、宣传画、新闻纪录片。此外,还大量使用各年代的流行歌曲,用熟悉的旋律唤醒观众对特定年代的记忆。

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写实性镜头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带来一定的现场感,但仅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写实拍摄,只能带来浅层次的现场感。《百炼成钢》创作者注重运用多种写意手段,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带来更深层次的现场感。如写意性情景再现的使用,主创团队经过严格考证,尽量复原了遵义会议、南昌起义筹备会议、新民学会新年大会等会议现场,通过写意风格的拍摄,与实地拍摄的空境画面、油画等交叉使用,力求让观众进入更为真切的历史情境中。如现场投影的使用,在一大会址、亢慕义斋、老渔阳里等历史事件发生地,通过照片投影方式,让党史人物出现在他们曾经出现过的场景之中。再比如彩色沙画的使用,沙画呈现的历史场景与实拍的现实场景结合使用,做到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迅速转换。在第2集《老渔阳里的秘密》中,今天上海老城区的一处寻常里弄,下一秒就变幻成中共早期风云人物来来往往的“共产主义小道”,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转换,赋予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面向年轻受众的调查中,正是这些写意化的表现手段让《百炼成钢》赢得了更多年轻受众的赞誉。

每一次媒体技术的进步,在为内容产品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对内容产品的叙述和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要求。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在融媒体环境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视听媒介产品,对其叙事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对基于电视传播特性发展起来的纪录片叙事策略进行了调整,以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为主题性微纪录片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注释:

[1]刘兰.新媒体时代电视微纪录片的类型特征与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20(11).

[2]崔孝松.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当代史展陈的两种叙事模式——以《深圳改革开放史》与《香港故事》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6(4).

[3]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77-78.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纪录片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微观的山水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