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巧
摘 要: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词语信号也包括在信号活动的范围内,并且词语信号只有与它所代表的事物建立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借助儿童喜闻乐见又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童话故事阅读,让儿童在有滋有味的故事情境中体验词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审美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童话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儿童在角色体验中感知其特点,在想象中加以创造,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童话的方式教童话”。
关键词:童话教学 形象认知 体验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部分提出,阅读童话及寓言故事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在交流感受、展开想象、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从童话中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形象入手,通过对这些形象特点的认知,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兴致盎然地进行一系列语言实践,以打造具有“浓浓故事味”和“鲜明童话味”的优质童话教学课堂。
一、在表演中体会故事中的形象
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认为,一个故事提供的情感、语言、思想的要素,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各种各样的养分。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掘优秀童话故事中蕴藏的情感、道德、语用元素,引领学生在体会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促进语用技能的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的书后练习中,编者让学生说一说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等,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样的练习设计,显然指向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如何围绕编者的这一意图,让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目标精准落地呢?笔者采用了循序渐进、从片段到整体的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狐狸遭遇老虎的画面,在体会“扯着嗓子问”这段描写的过程中感受、表演,体会“狐狸会怎么跟老虎‘扯着嗓子问”;其次,进行情境创设:“现在我是老虎,你是狐狸,我把你逮住了!(笔者伸出双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如果你能把我吓住,我就放了你。如果不能,你就要被老虎吃掉。”学生立刻进入角色,拉长声音喊了起来:“你敢吃我——?”笔者故意一愣,松开手:“我是森林之王,为什么不敢?”学生说:“我是老天爷派来当你们首领的,不信,我带你到其他小动物那里看看,让你看看我有多威风!”
对于故事的高潮部分,笔者这样设计:“老虎跟着狐狸向前走,它们会怎么走呢?现在请两名同学上来,分别表演狐狸和老虎。再请三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野猪、小鹿和兔子。其他同学就是导演了,导演可不好当哦!谁在前,谁在后,动作和表情应该怎么样,你们都要给他们做指导。”如此一番交流过后,学生对文中将信将疑的老虎、狡猾的狐狸等各个动物形象都有了具体而充满个性的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大摇大摆”“纳闷”“撒腿就跑”这些词语在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得到了充分、具体的诠释。
二、在角色体验中感知形象特点
童话作家洪汛涛先生将童话称为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我们除了通过角色扮演来感知形象之外,还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来体会其特点,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的练习中,笔者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辨析狐狸的行为的活动,以及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替小熊想一想应该怎么做等活动。这样的角色体验、换位思考,旨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对生命的关注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巧的是,这两篇课文都出现了狐狸这个主人公。在阅读了《狐假虎威》之后,学生了解到,故事中的小狐狸凭着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骗过了大老虎,躲过了一劫,学生不禁对狐狸产生敬佩之情。再读《狐狸分奶酪》时,狐狸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说一说刚开始的时候,在熊哥哥和熊弟弟的眼里,狐狸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它把奶酪全部吃掉以后,熊哥哥和熊弟弟会怎么看它?学生思索而不得,于是笔者示意他们打开课本,到文中去找答案。很快,有学生就找到“跑了过来”“拿过来掰成两半”“仔细瞧了瞧”“你们别急”等词句,意识到刚开始的时候,在熊哥哥和熊弟弟的眼里,狐狸是很热心的,也努力想做到公平。当奶酪被狐狸吃光以后,兄弟俩还没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只是责怪它分得不好。接着,笔者继续启发:“看到这样‘萌萌笨笨的熊哥哥与熊弟弟,你想对它们说什么?”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说:“熊哥哥与熊弟弟,你们上当了!狐狸一开始就没打算将奶酪分成一样的大小,它左咬一口,右咬一口,是故意让两块不一样大,你们被它骗了!”“熊哥哥与熊弟弟,你们不应该为一块奶酪拌嘴,哥哥要让着弟弟,弟弟也要爱哥哥。”“熊哥哥与熊弟弟,你们要学会礼让,特别是哥哥,更要让着弟弟,保护弟弟。”……在學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后,笔者再让他们将本课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做比较,让他们在反复思辨中认识到,《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积极动脑筋,是一只聪明的狐狸,我们要向它学习;而这一课中分奶酪的狐狸损人利己,这不是聪明,而是狡猾,我们遇到这样的人,要远离他。
如此,学生在阅读和思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为人处事也有了一定的行为认知和准则。最后,笔者给他们推荐了以狐狸为主人公的其他童话作品,并告诉他们:“在不同的童话作品里,有着不同的狐狸,相信你能读出各种特点的狐狸来!”以此暗示学生,不要用一种眼光去看待童话中的狐狸,而要在每次阅读时重新分析童话中的狐狸代表的形象。
三、在续写中丰富童话形象
潘新和教授说,没有人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一辈子当一名读者。而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必然是指向言语的表现功能。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续写,帮助学生在表达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阅读《纸船和风筝》这则童话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沿着本课的思路进行概括:“小熊第一次收到松鼠送来的纸条上面写着什么?纸条是挂在什么东西上的?松鼠很快也收到了小熊的礼物,这个礼物是什么?后来,松鼠受不了两个人不说话,又在纸船上写了什么?小熊看到了松鼠送来的纸船,看到了松鼠写的话,它会怎么想?在送给松鼠的风筝上,它会写什么呢?”这样的想象和续写,既是对原课文的温习,也是对作品情感的深化。学生在回顾故事情节、分析故事内容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从中获得了一定的人生启迪,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之,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类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方向,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借助儿童喜闻乐见又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童话故事阅读,让儿童在有滋有味的故事情境中体验词语的运用,能很好地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娟.统编教材表达要素落实的三大核心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5):27-29.
[2]贾亚东.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目标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1(5):45-47.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古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