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计算机行业是否可以做得更大、更强决定于员工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学生时期开始。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也会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培养下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更好地将“工匠精神”教育将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培育获得成效。
目前在我国的研究教育领域,将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增加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教育研究方面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对于“工匠精神”来说,主要可以将其看作为多种能力的综合展现,其中包括职业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等。与普通的职业精神相比,“工匠精神”更加突出了对于卓越职业态度和行为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对工作的热爱和喜欢[1]。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更富有责任感,以追求将工作做到更好。不仅体现了工匠人对于工作完成度的要求,也展现了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职业精神。
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转型,需要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下足功夫,国家也需要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工匠精神”根植在每一个为国家付出努力的人心中,可以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持久的动力,更好地实现我国的转型。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优秀的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指引学生发挥职业精神,为集体和国家的进步作出一份努力。只有具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并积极的探索合适的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时,主要是按照理论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况,将计算机技术学习过程中严谨的逻辑和思维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的课程学习中掌握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创作和创新时,需要融入开发者的多种能力,才能确保知识产品与已经存在的技术相比有更大的创新点。因此教师在教授计算机专业课程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思考能力,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目标的复杂以及深入导致传统的培养模式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有更多的兴趣和认知,促进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为了保证从业人员走到工作岗位后对计算机领域有更多的情感和兴趣,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一位优秀的计算机从业人员来说,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良好的“工匠精神”都是使职员走得更加长久的基础,敬业精神会让从业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心无旁骛、用心的确保产品的质量。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训,应该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保证通过多个方面加强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教和学等多个环节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手段,在各个环节中展现“工匠精神”是确保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
首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最为主要的课程是计算机的专业技能教育。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渗透最好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同。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要科学、合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设计进程中,让专业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上的培养,也将人文知识等与工匠职业精神相关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在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找到计算机学习的目标。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需要按照当下我国计算机领域的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并将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应用与日常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2]。除此之外,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是否更加到位和全面,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入到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中。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使用单一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地利用校企合作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培育手段。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上,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无法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课堂学习以及校企合作是通过两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但总体的目标较为一致,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可以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多贡献的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局限在某种教学模式上,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专业具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通过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的发挥在实践课堂上,只有对学生不断地进行专业的锻炼才能学以致用,更加灵活的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是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契机,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对学生的情感输入更具有针对性,可以通过启发和触动的方式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多的了解,不断地形成优秀的品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时,一直只注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输入,无法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存在持久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工匠精神”教学融入到日常的人文道德教育中,是为学生讲述工匠品德、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教育。
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不仅对计算机专业有更高的责任感,也促进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发挥创新本领。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创新实践里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使工匠有更多的勇气和自信将产品的创作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学生走向专业岗位后可以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高超的专业技术只有配上勇于创新的勇气,才能为我国的计算机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人员构成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与普通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此同时,自学能力较差也是高职学生不愿在专业课上花费更多时间的主要原因。这种现状对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来说,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太多的改变,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也往往更加倾向于学习有利于日后工作、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内容,忽略了在日常的学习中与职业素养培育相关的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学生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也是高职学生无法对计算机学习提起兴趣的原因。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的课程设计时,应该更加全面、具体的进行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中。
可以通过树立优秀典型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工匠精神”。即使在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并在知名的IT 企业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选择几名优秀的毕业生通过讲座的方式,为学生进行与“工匠精神”和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讲解,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3]。将精神教育与技能的培育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派遣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这过程中加快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时,容易忽视“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进行。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日常的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形成“工匠精神”,做一名专业突出、人文素养高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