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超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目前以QQ、微信、微博和知乎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第一手信息的获取时间大大缩短,这也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新媒体的关注和建设,建立有效的新媒体信息监控制度,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以及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高校中的新媒体环境主要是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论坛及微博等媒介手段构成。相对于传统媒体,其特征十分鲜明:
传播方式便捷。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反馈流程长,新媒体几乎做到了即时性。任何多个媒体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接收和反馈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的滞后性,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并且新媒体方式打破了原来的物理和地理空间限制,其通信范围可以扩展至无限的范围,全球性的舆论效应越来越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效应。
传播形式多样。无论是书籍、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单方面的信息填充,大家只能去被动接受,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新媒体首先将所有的优势融为一体,集文字、图片及声音有机结合,并且增加了交互性,传统媒体交互方式是一种单项式的表达,信息的传送很难有反馈情况。而新媒体的用户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两者之间可以同时发生,交互效果十分明显。
传播观点自发和多元。与传统媒体的主体不同,新媒体用户的发声,门槛很低,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到编辑和制作中去。开放和互动是新媒体传播的特征,这样同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放大和汇聚作用,多元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在网络上不断形成各种各样激烈的辩论和火花,经常性能产生全民热议的话题。
传播内容广泛。相对于传统媒体信息量受到时间和篇幅等限制、信息量小、编辑人员修改大,并且更新十分缓慢的缺点,新媒体完全可以将全国各地、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信息“汇聚一堂”,所有最新最前沿的思想都能够高速传播,形成文化的交融和再创造。
传播主体虚拟。新媒体的传播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每个人可以适用自己独特的IP,这直接影响到了转播者的心理变化,在互联网的虚拟IP 背后,没有人会去关注符号背后人的社会身份,每个人都可以戴着面具去传播发声。这样将会大大促进大家主动参与信息发布、传播、反馈的积极性。
新媒体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并且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学习、社交和娱乐方面,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家的原有思维方式。但是正因为如此,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充分认清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思政教育优势。
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范围。正是依靠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优势,新媒体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体空间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高校可以及时发布丰富多彩的教育人文信息,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反馈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而新媒体时代,学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以及多媒体为载体,通过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方式,新为题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传播优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点滴中去。
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一与枯燥,新媒体对于高校师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普通的文字、图片等方式。随着当代高校师生使用网络的习惯改变,新媒体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并且随着新媒体的载体不断丰富,技术不断创新,在师生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教育者要及时把握和利用好这一特性,不断增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得益于新媒体的隐匿性交互方式,高校师生可以在思政教育互动的过程中以虚拟的身份进行数字间的互动,从而打破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大家可以匿名将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出来,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形成观念误导。新媒体载体上信息繁杂,发布信息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性,其中充斥着大量真伪不明的信息,高校师生中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不免会发生从众心理,对于一些错误信息缺乏辨别能力,极容易被误导,从而产生负面的消极思想。特别是目前很多学生习惯于依靠新媒体获取信息,产生过度依赖,进而忽略甚至排斥学校官方的教育信息,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将会给学生的生长进步带来很大的阻碍。
监管机制不健全,道德界限模糊。高校阶段是大学生从学生真正成长蜕变成为成人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帮助其树立作为社会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一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受到师生、朋友、家人的监督,但在网络世界中,通过虚拟的身份,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大大减少。如果自身责任感不强,自我认知能力不够,极容易在新媒体载体中造成道德缺失和界限的模糊,这样不仅给自己的思想品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弱化人际交往,影响心理健康。依托于新媒体的网络虚拟性,高校师生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能够获得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感受,沉迷于其中的也不乏少数。这将会带来师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弱化,对心理健康的法杖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久而久之,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等不良情况将不容忽视,同时因为缺乏人际交往,很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诱发多种心理障碍和疾病,甚至更为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高校教育者要及时关注这些情况,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防患于未然。
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成长成为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者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特点,从而占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注重教育的人性化,教育者要主动去了解和学习高校师生关注什么,从问题入手,紧紧围绕被教育者这个主体下功夫,从当下师生关注的特点问题着手,为大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者要转变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去主动倾听大家的诉求,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进而采取引导和交流的方式,真正走近学生,知他们所知,想他们所想,才能把握住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话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全方位的引导沟通。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各类媒介传播信息我们高校师生应当具备筛选甄别的基本能力,这样的网络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亟待发展和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应当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关注和培养大家这方面的素养,避免高校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增强大家的网络“免疫力”,引导大家的信息甄别和发展自我的正确方向,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资源来发展和充实自己。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其中不乏为了博取流量和热度的恶意炒作,这使得新媒体信息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高校师生稍有不慎,便容易受其误导。目前的网络直播、网络诈骗中充斥中暴力、犯罪信息,这将会极大地影响师生的道德要求。当前高校可以根据大家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重点提升和培养大家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运用案例教学,进一步提升大家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网络批判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大家自身辨别信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当前高校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转变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者也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此来获得和强化这几种能力:一是掌握和使用新媒体方式的能力。目前高校教育者中不乏一些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的教育者,没能紧紧结合当下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自然而然就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自然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加紧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二是敏锐的网络嗅觉。对于当前学生普遍关心和问题要积极加以引导,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公信力。三是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大家关注的群体性事件,有影响力的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及时主动的跟上去,发布权威信息,而不能等到网络发酵,事情变得严重才有所作为,这样就丧失了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者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构建。要紧密结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大胆应用先进技术,融合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在官网、公众号、抖音等大家习惯的平台上积极打造精品,实现网络思想教育从宣传型向服务型转变,端正姿态,赢得师生的认同,要以师生的思想感受为主体,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提升道德素养。
最后,高校要提高校园新媒体使用的监管能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对于来自于校外的各类信息无法监控,也无法有效的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这就容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因此,高校要结合具体情况,借鉴国外成熟的媒体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监控机制,通过信息审查来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加强和地方信息监管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树立起高校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