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
(吉林省白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吉林 白城 137000)
在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三公”经费预算压减50%以上。贯彻落实勤俭节约、务实高效的接待理念,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做好公务接待的前提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虽然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更多数量、更加严厉的制度规定,但是公务接待中虚开发票、铺张浪费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为响应“过紧日子”的政策号召、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必须要从强化思想认识、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接待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公务接待改革,保证公务接待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
公务接待人员要树立全局思维、明确职责定位,坚决摒弃公务接待就是“吃吃喝喝,迎送往来”的错误思维,自觉把公务接待提升到彰显部门公关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才能身体力行的践行职责使命,确保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公务接待任务。为此,必须要秉承着极度负责的工作作风,提前做好功课、准备相关资料,做到“两手”准备:对外要了解被接待人员的年龄、民族、习惯、喜好等基本信息,在公务接待时能够做到贴心、细心,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生活习俗;对内要熟悉地方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在公务接待过程中做好宣传、介绍,发挥公务接待对地方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公务接待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廉洁自律意识,对个人的职业素养、品德修养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公务接待人员一门心思想着升迁、只关心薪酬,而不愿意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是干不好接待工作的。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对于公务接待的监管日益严格,公务接待人员也应注重加强内在修养。全面了解并贯彻执行有关部门出台的廉政规范,严于律己、恪守底线,从自身做起,抵制公务接待工作中的铺张浪费等现象。只有每一名公务接待人员都能够秉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才能从源头上彻底杜绝踩红线、钻漏洞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公务接待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随着公务接待各项要求的严格、标准的提高,公务接待人员承担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同时,无论接待规模的高低,公务接待人员都必须认真对待,从前期做好各项准备事项,到中期服务接待对象,再到后期开展工作总结,忙前跑后、四处奔波,加班加点、长期出差对于大多数公务接待人员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因此,要想胜任公务接待工作,除了扎实的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对于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命令,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于上级领导安排的接待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将谋事不谋利、奉献不索取作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本职岗位上精诚奉献、彰显价值,身体力行的维护公务接待形象。
用制度管人管事,是新形势下做好公务接待工作的有效方法。以完善规章制度、细化管理办法为基础,发挥制度的引导功能、约束作用,才能为具体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上,一方面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对本部门现行的公务接待制度、规程等进行梳理,对于存在冲突的、不合规定的,要及时删除或予以修改;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对公务接待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级,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公务接待需要。另外,在《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还要基于以往公务接待的经验,对于部分条款做补充说明。尽量涵盖基层公务接待工作的每项内容,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展提供依据。
在公务接待工作中引进问责机制,其目的在于发挥监督效能、起到约束作用,确保各责任主体都能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部门管理办法,履行好岗位职责,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要明确问责事项,根据问责规定启动问责程序;要规范问责程序。在问责事项发生后,如何启动问责程序、如何确定问责对象、如何核查、如何处罚等等具体内容。最后,要保证被问责人具有申辩和申诉的权力。问责决定做出后,被问责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进行申辩和申诉的权利。当然,为了保证问责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应坚持“问人”与“问制”的同步进行,从制度层面进行问责,对于现行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要及时找出并分析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弥补制度漏洞,进一步增强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以往的公务接待采用会计集中统一核算的财务形式,对于审批下发的经费,是不是全部用于公务接待,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监管。这就留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经常会出现虚开票据、挪用经费的问题。为了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新形势下的公务接待工作中必须要完善经费支出审批程序。在公务接待的准备环节,相关人员首先确定接待标准、制定接待计划,然后以此为依据填写接待费用支出申请表。由上级领导审阅签字以后,还要让经办人、证明人分别签名,然后由财务部门划拨公务接待经费。实行配套的费用结算清单制度,已经划拨的经费,每一项支出都要做到如实记录,并提供相应的票据,以便于监管和核对。后期财务部门在结算、报销时,对各类票据和实际费用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账实一致。若发现经费实际支出信息与票据信息不符的,不予报销。
在《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地方上在开展公务接待工作时,应制定更为详细、切实可行的信息公示制度。坚持以月为单位,或者以季度为单位,将本月、本季度所有公务接待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其中的经费使用情况等,选择政府门户网站或主流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示。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的基础上,倒逼公务接待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刺激公务接待信息公开公示的积极性,还应将公示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到该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对于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公开公务接待信息的,予以表彰、树立典型;对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的,应当提出批评。在主动接受监督的过程中,使公务接待人员逐步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
要想在新形势下推动公务接待更上层楼,就必须转变被动局面、强化主动意识、做好提前谋划。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理念,精细组织公务接待工作。横向上要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包括安全保卫、食品安全、会议保障等;纵向上要明确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确保接待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公务接待方案上,既要做好“硬件”准备,包括详细列出接待流程、妥善安排迎送陪同人员等,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层面,包括营造热烈的氛围、提供细致的服务、维持饱满的精神等等。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公务接待的准备、筹划工作,才能花费足够的时间、心思去制定接待计划。有了精心准备的接待方案,后续公务接待工作的实施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突发情况是公务接待工作中最怕遇到但是又无法完全避免的。根据以往公务接待的经验,临时改变行程、遇到恶劣天气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突发事件。因此,为更好地完成公务接待任务,一方面要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妥善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结合以往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经验,编制一套详细的应急预案,保证在公务接待工作中遭遇计划外情况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做到妥善处理,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时间安排上,应避免活动行程安排过于紧密,要适当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以便于在出现突发状况后,能够及时协调、灵活周转,尽量不影响接下来的行程。例如,在来宾集合完毕和举行开幕式之间,留出30 分钟的空闲时间,这样就避免了来宾因为遇到路上堵车这种突发情况而错过开幕式。
公务接待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因此无论接待对象的职级高低、年龄大小,公务接待人员都应当同等重视,并提供无差别的优质服务。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规定之内尽量满足来宾的各项诉求。例如,如果接待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士,那么在公务接待的准备阶段,就要提前了解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果接待对象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公务接待中要注意对语言、语速的管理。从细节之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让接待对象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公务接待人员的用心、热心。在公务接待工作中落实人性化服务理念,不仅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印象分”,对树立良好的形象有积极帮助。
文化氛围能够对工作人员的思想、行为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新形势下做好公务接待工作,既要抓好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硬件”,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于职业素养、文化氛围等“软件”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公务接待工作中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可贵精神,以及共产党人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讲奉献的优良传统。营造一种任劳任怨过“紧日子”、当好勤俭持家“铁公鸡”的工作氛围,在公务接待工作中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在高质量完成接待任务的同时,厉行节约、降低成本。
面对新形势、严要求,公务接待的方法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以公务接待中的饮食为例,以往很多地方的公务接待,为了讲排场、摆阔气,经常是大鱼大肉,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问题。通过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在公务接待工作中,推出“地方菜谱”,把本地的特产端上餐桌,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了公务接待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机宣传地方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结语: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公务接待工作也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所有公务接待人员都应当树立极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廉洁自律的操守、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确保公务接待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通过细化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引进公务接待问责机制、完善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一系列措施,以及重视勤俭节约、低调务实、节本增效等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新时期公务接待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