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元三共”航空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6 20:02:25黄婷婷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商飞产教校企

黄婷婷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1]、《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 号)[2]和《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沪发改社〔2020〕41 号)[3]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衔接贯通的战略性举措。

主动服务国产大飞机项目,联合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素养的飞机装配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动航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实施背景

从2008 年中国民航局制定《民航强国战略的构想》,到2010 年发布《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民航业的蓬勃发展要求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随着航空产业的布局,2008 年上海成为国产大飞机项目的研发、总装和售后服务中心,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标志性工程,国产大飞机项目助推上海形成了完整的航空产业链,也带来了大量飞机制造、维护、维修类人才的需求。

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家产教融合企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区位与专业优势,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一同探索、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形成了人才共育、课程共融、师资共建和资源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

二、航空制造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服务航空制造产业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商飞作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产大飞机研发制造企业,其生产、制造与维修都将形成一套特有的标准与体系。目前国内现有的航空维修专业人才已无法符合企业战略转型的需求,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生产实际不完全相符,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度低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 年校内学习+1 年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以校内教师教学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期间接受以企业师傅带教为主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对独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开展更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让学生胜任工作;对于学校来说,培养过程无法体现企业实际需求,无法真正达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衔接不紧密

现有飞机维修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采用“航标嵌入、理实结合”的形式。通过对接国家专业要求、行业需求,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4]。参照民航局颁发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对航空器维修基础知识和实作培训规范(AC-66-FS-002R1)》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同时课程内容也以规范中的考核要求为基础,进行细化和扩展。

上述形式,能够较好地对接航空维修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维修技能需求。但是作为对接大飞机制造项目的人才来说,上述标准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仍有差距,学生在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真正达到用人需求。

(四)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易打造

[5]

因为航空专业的高标准,使得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较其他专业更高。航空类院校高学历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发展潜力大,但往往选择去航空公司任职,不愿意从事基础教学工作。而选择进入职业院校任职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结合实际的航空维修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从航空公司或航空维修企业转岗进入院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技师或工程师,能够较好地承担实训类课程教学任务,但是因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无法采用较好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综上情况,在职业院校要形成一支技术能力强、教学能力高、职业素养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航空维制造修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双元三共”校企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商飞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产大飞机研发制造企业,有其严格的生产制造标准,而与国产大飞机制造完全对接的一线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基本仍处于空白。学校与企业确定校企合作关系后,共同探讨飞机制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有效衔接产教双链。双方通过组建“大飞机班”试点现代学徒制,在党建引领共同育人下,校企双方双向赋能,整合双线育人资源,创新构建“三共”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共融、师资共育、实训基地共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6]。

(一)课程共融:引入商飞前置课程,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为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优势突显,缩短现代学徒制“大飞机班”学生进入企业的培训周期,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商飞部分岗位前置课程融入学校课程实施,课程内容与商飞内部培训内容保持一致,包括通识类、电子电气装配专业课程共25个技能培训点。企业教员与学校专业教师通过教学研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共同开发等形式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提升教学规范,使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全方位对接,将课程共融落实、做细。

为共建教学资源,学校专业教师常驻上飞公司,与商飞培训中心教员共同完成电子电气装配专业课程开发。同时将前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内,把通识类知识点分解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实现“大飞机班”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规范的同步学习、前置养成。

为营造更好的育人环境,打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校企双方为 “大飞机班”学生定制具有商飞文化的学习场所,将企业理念及核心价值观带入学习中;在前置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厚植“航空强国”精神、四个“长期”精神以及适航意识;将安全生产知识、质量意识和客户意识、适航管理、危险化学品处置、零件和产品的保护以及工具管理与控制作为职业规范养成的核心内容;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

(二)师资共育:校企携手,打造共享型师资队伍

校企双方围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飞机制造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共同目标,联手打造了一支互融互通共享型师资队伍,形成师资共育双向流动机制。

学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商飞开展长、短期企业实践,在了解企业最新技术要求的同时,参与科研项目,协助共同开发培训资源和实训装置。教师通过在商飞公司开展现场跟产、教学研讨、课程授权,被聘为上飞公司兼职教员,可为“大飞机班”学生及上飞公司新进员工开展相关前置课程培训。

同时,依托人才引进机制,聘请多位商飞“工匠”作为学校特聘教师,开展各类专题报告、联合成立“飞机大师工作室”、为学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参与教学标准制定等……校企双方通过多形式多途径逐步打造出一支互融互通的双师结构共享型师资队伍。

(三)实训基地共建:对接企业培训标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为将企业的生产模式真实的在实训基地再现,校企双方统一标准,共同开发实训平台,编制培训项目和教材,共建“产学互动”、“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基地,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现场环境。

在实训基地共建过程中,校企双向发力、双向整合,以民航规章制度为标准,共同建设了“航空维护基础(商飞模块)实训室”。校企共同开发符合商飞装配标准的实训平台,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课程实践教学需求,实现上课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也满足商飞企业员工培训要求,凸显共建共享价值。

(四)构建机制,全面保障人才培养

校企共同成立专项工作专家组,构建了三大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教研会议机制”、“资质认证机制”,全面保障人才培养。

项目管理机制:成立专项工作专家组,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担任专项工作专家组,企业人力资源部和承担项目实施的系部承担现代学徒制学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教研会议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专项教研会议,在对标国家、区域、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研讨如何将商飞的技术标准与航空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

资质认证机制:包含教员资质认证及学员资质认证,教员资质认证标准运用于师资共育资质互认。学员资质认证针对学员能力证书方面,对学员能力进行认证,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成效

(一)“双元三共”产教融合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校企双方实施“课程共融、师资共育、实训基地共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在人才共育过程中形成了顶层沟通机制、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等。

(二)增强商用飞机制造行业产教联盟社会影响力。推进商用飞机制造产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商用飞机(制造)行业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社会影响力及带动作用增强,联盟实体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成员规模持续增长。

(三)学生受益:人才质量赢得社会及企业的高度认可。“大飞机订单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高度认可。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五、总结

学校紧扣企业人才需求,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困扰问题上找到校企合作结合点,整合校企双向育人资源,双向发力、双向赋能。企业优势在于输出产业制造标准,学校优势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将企业已有的生产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形成特点鲜明的“双元三共”产教融合机制。学校在主动实施课程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校企多元合作模式:课程设计开发优势共融、课程师资培养共育互通、课程实训平台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质量共促互评。

当然,目前的校企合作机制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持续运行中不断完善。如常态化开展针对“大飞机班”毕业生回访工作,使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猜你喜欢
商飞产教校企
来自合作伙伴的问候
大飞机(2022年3期)2022-07-19 14:07:17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中国商飞参加2020年南昌飞行大会 C919大型客机首次亮相行业活动
ARJ21飞机首次在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交付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