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南阳理工学院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其作为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培育人才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正确的“三观”和思想道德修养及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关键的环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教学改革理念,是将专业技术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加强立德树人和专业知识学习并重的课堂教学过程。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专业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它们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立德树人根在课程,要充分发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德艺双馨的学生,在保证其接受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和对家国社会的深入思考与感悟。课程思政建设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政治理论素养相结合,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红以导专、专以表红的辩证思考中,在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中,解决他们的根本政治立场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逐步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工作,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部分教育主体政治理论素养偏低,,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疑释惑;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和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课程思政可有可无;强调艺术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方面多,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少;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对立德树人的要求不统一,理解认识尚不到位,课程思政元素尚未有效融入各类课堂。
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过去纯专业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没能融入其中,或者融入很少。有些学校没有对标课程思政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统一标准。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就会影响教学进程,片面的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对人才的道德培养。
一些学校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对全面统筹协调推进课程思政措施不力。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来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网络信息平台没能真正建立,使学生不能在网上及时便捷地接受专业知识及红色文化教育;有的学校没有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没能搭建课程思政教育服务平台,没能建立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库。
艺术设计专业部分教师虽然也知道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一是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低,且学校对教师开展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活动较少。二是缺乏对思政要素运用到专业课堂的深入思考与探究,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够。三是不能站在政治理论的高度,对学生学习中的疑虑解疑释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元复杂,高校思想教育平台分散和平台系统层次不一,各个平台之间联动性和协调性较弱。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理念协同,互动较少,协同效率不高。思政课一专业课之间存在壁垒,结合度不高。不能充分合理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资源共享范围小、内容具有局限性。
要提升教师对立德树人及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立德”要以德为先,“树人”要以人为本。其次,要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课程思政是以三全育人为引领,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向着同一方向发展、携手育人。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近年来努力构建全员、全面的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南阳理工学院的一个特色专业,以新时代新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指导,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核心,坚持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润物无声地走进教材、步入课堂、深入头脑。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立足长远的眼光,设立明确的目标,对课程思政事业的发展进行整体化的规划和系统化的设计。要与学校共同完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并健全课程思政工作机构。一要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机构。使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能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形成上下一体化的联动模式。同时,学校还需要培养一个具有专业能力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们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二要成立艺术学院课程思政领导机构,任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担任此项工作。同时明确部门各人员的责任、细化分解任务,同心协力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要立足于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的铸魂育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建立携手育人体系;与此同时,打造既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又塑造正确“三观”的高水平课程,突出价值引领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每门课程都需要以思政育人为重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一课一重点,避免千课一面。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努力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效相融。这样的相融并非简单的嵌入式相融,而是生态上的重新生长,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而非显性的教育。首先,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把思政要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只教专业知识的单纯的授课模式。专业教师要注重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基于教材深入梳理知识,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依托区域资源、学校特色、或是学生专业,联系社会实际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例如:我在讲授《设计色彩》课程时,讲解《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幅油画时,让学生分析这幅画的“红”“光”“亮”这样的鲜明的美术特点,学习如何用写实、逼真的技法来突出油画的整体画面感。同时,结合讲述长征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困苦,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主义革命精神。
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发挥教书与育人两种功能,既要做到“教书人”又要作为“引路人”。这就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大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岗前、岗中、岗后培训,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订了全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规划,数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参与并开展院级培训,通过邀请专家来学院进行培训和外出参加交流学习,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进行学习和提升。每学期教发中心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研修班1-2 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课程思政及专业思政培训研讨交流,每学期不低于2 次。
1.各部门思想认识协同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理念协同是高校实现各个部门工作思想协调的前提。各个部门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另外,应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培养教师的大局观念,让教师自觉把立德树人理念当成教育事业重中之重,让立德树人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互相的协同性,多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进课程思政不断前行。
2.各主体行动步调协同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步调协同,真正实现全员动员。不断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寻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走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义的误区,消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抵触情绪。要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帮扶活动。艺术设计专业要打造联合型、协同性的育人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在一起交流沟通、互动共赢。
3.教学内容与资源上的协同
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并且在实践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时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只有不断加强这些资源的协同,做到各部门资源共享,使各种资源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更新的模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真正紧密相连,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