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010)
简单来说,情景教学是指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发学生心境共鸣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情景则是指一种富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或者氛围。这种环境可以是人为创造的,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需要充分重视情景的创设,以此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情景的创设并不理想。一方面,有些教师忽视了教学情景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集中时间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采用的情景创设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教学观念的错误还是教学方法的偏差,都对情景教学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情景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情景创设方法。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促进教学过程的完善和优化,从而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对于单一的数学概念与理论知识,故事无疑是一种更具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材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趣味故事作为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需要指出的是,趣味故事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之外,还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故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二是故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趣味故事的积极作用。
以《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例,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古印度国王赏赐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内容时听说过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请求国王赏赐小麦时,要求把小麦按照1 粒、2 粒、4 粒、8 粒……的顺序进行摆放,直到放满棋盘上最后一个格子。当我引入这个故事的时候,尽管学生已经知道根本没有这么多小麦,但依然十分好奇,想要知道到底需要多少粒小麦。结合此前所学的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相关内容,学生发现故事中的这列数字可以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因此,有学生提出:“既然等差数列有求和公式,那么等比数列是否也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和呢?”最终,借助故事情景,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不难理解,这一论述准确指出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很多直接经验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知。
以《集合的运算》为例,我在教学中引入了这样一个情景:某班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老师推荐了a、b、c 三本课外书籍,至少阅读过一本的有18 人,读过a 的有9 名学生,读过b 的有8 名学生,读过c 的有11 名学生,同时读过a 和b 的学生一共有5 名,同时读过b 和c 的学生有3 名,同时读过a和c 的学生一共有4 名,那么三本书全都读过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呢?不难发现,这个场景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对于单一的数量运算,这一场景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所以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从本质来讲,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将“认知冲突”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起点,在课堂中创设带有挑战性与启发性的情景。这样一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给学生提供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以《函数的奇偶性》为例,结合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y=f(x)是奇函数,那么可以得出f(-x)=-f(x),或者f(-x)=-f(-x)。如果把y=f(x)换成y=f(a+x),那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认为f(a+x)=-f(a-x),还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a+x)=-(-a-x)。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没有直接进行回答,而是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自主探究。根据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自主思考之后,学生发现奇函数的图像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如果y=f(a+x)是奇函数,那么它的图像一定是关于原点对称。假设p 点在函数曲线上,那么p 点关于原点对称的q 点也一定会在曲线上。因此,可以得到f(a+x)=-f(a-x)。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特征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
问题情景是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以及它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所构成的系统。问题可以视为思维的“启发剂”,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问题情景的合理创设,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探究活动,进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有利于实现强烈思考动机与思维定向的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为例,在教学“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相关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知识探究活动。同时,为了使探究过程更加顺利地开展,我利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情景的创设。如:(1)什么是倾斜角?过一点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如果倾斜角也确定,那么是否可以确定这条直线的位置?(2)斜率反映的是直线的什么特征?(3)如果直线经过点p1(x1,y1)和p2(x2,y2),那么应该怎样计算这条直线的斜率?如果这条直线和x 轴重合或者平行,上述计算方法还成立吗?如果直线和y轴重合或者平行,那么上述计算方法还成立吗?(4)当直线经过两个确定的点时,这条直线的斜率和经过这两个点的先后顺序有关吗?接着,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展开了自主性的思考与探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思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交流讨论。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载体,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程逐渐突显出了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可以使学生实现手脑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知识感悟。为此,教师应避免一味采用语言讲授的方式,而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在课堂中营造实验情景。这样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剥离数学研究对象的外在属性,从而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以《椭圆》的相关知识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椭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活动。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准备好了三条绳子、两个钉子。将钉子固定之后,使绳子的长度分别大于、小于、等于钉子之间的固定距离。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由演示。通过演示过程,再加上教材内容的辅助,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相对于机械记忆的方式,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知识印象。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实践活动同样是创设教学情景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手段。借助教学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设更加符合数学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景。同时,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还需要及时对情景创设方法加以调整,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