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英
美学主要研究的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女性美学研究的偏向就是女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女性会在自身与社会建立融合、美好、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为世界创造美的本身,以及隐性层面上的女性财富和女性价值。
基于浅层视角看女性美学,最终还是立足于外在的感官审美层面,除了身材、五官、装扮等个人视觉审美,还包含融合了嗅觉、味觉和视觉的日常餐饮审美,以及融合了听觉、触觉和视觉的家居环境审美。所以正如美学研究大范畴中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建立女性美学就是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个人和环境品质关系的优化过程,当然这种优化的作用点主要在外在层面,通过物质提升达到刺激感官的目的。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物质层面上的提升不等于同铺张浪费,更多的是具有愉悦感官作用的小技巧,比如各种盘发技巧、多种丝巾系法等。近年来大势发展的短视频和直播,到达如今如火如荼状态的促进因素之一就是有些新媒体从实用性视角提升女性生活美感,这正好符合广大受众刚需。
基于中层视角看女性美学,最终立足于主观心理感知,有效结合了主观与客观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完整的审美过程。倘若将浅层女性美学服务视为优化客观层面上的外在物质环境,那中层女性美学服务就是建立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主观上对自己有“好看”认识的女性几乎都拥有可贵的精神力量;反之则多数女性内心会存在某种缺失。女性对自身产生“不够好看”想法的背后,是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放纵,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漏洞,需要治愈和填补。现代女性否定自己的外貌的同时也否定了自我价值,那么找回并实现自我价值必然能让女性产生对自我美丽的肯定。这样的现代女性才能不靠外在物质优化让自己真正好看起来。
基于深层视角看女性美学,最终立足于现阶段的社会议题上。当前社会的中国女性拥有了更多更优质的事业空间、教育资源和社交网络,当代女性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已经跳脱出了个体和家庭,延伸到了社会。所以,深层女性美学不单单是女性基于个体内在的认知与外界评价,而是基于女性群体对社会生活满意度的一种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女性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与现阶段社会主流观念和价值是相当契合的。当代中国女性有必要形成构建女性美学的正确认知,还要拥有服务女性美学的实行方案,其不仅仅是一种有效治愈心理的方法和一门服务感官的艺术,还可能成为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方向。
据有关中国女性自信的报告研究可知,绝大部分女性慢慢接受了配偶、朋友、专家或者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她们为此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和时间,不过最终并不涉及深层次的转变。
从大范围对中国女性阶段进行划分可大致划分为三个特殊阶段,20+的毕业求职、30+的独居奋斗、50+的即将退休,这分别代表了几个有着鲜明社会标签的人群,海归女硕士、高知女博士、北漂女青年、全职妈妈等,这些女性群体尽管有着对美的认知和追求,但对美的需求往往会因为现实生活的各种价值排序而被迫压缩甚至直接消失。
一方面是源于工作方面的压力。当代女性所承受的压力远远超出了以往女性群体,但同时也为她们带来了多元化的成长空间,满足了现代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不过急需鼓励和努力的是助力她们找到平衡美丽与压力的办法,让她们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与追求。
另一方面是源于家庭生活的压力。中国女性除了是独立个体以外,还是各种关系里的重要组成,除了做自己,还要扮演女儿、妻子、妈妈等各种社会角色,当这些角色开始慢慢淹没自己时,她们便 一点点地失去了进行自我美丽管理的空间。弃美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其只能单独在生活中割舍美,不仅无法优化生活秩序,还可能会恶化家庭关系;唤醒美也不容易,因为无法从客观上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在对女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能提升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所以,美既是女性自我善待的表现,也是掌控生活能力的体现。
关于女性主义,以往总有这样的认知,即上一辈人的贡献成就了中国女性生活上的自主与精神上的独立;而当代社会谈女性主义不再将重心放在两代人的延续上,而是关注这一代人的需求。基于女性主义谈当代女性美学,才能让女性通过自强、自尊和自立建立由内而外的自信,散发因自信而带来了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