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斤金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目前学界对于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的研究仅局限于策略、方法上,而忽略了整体上思想的指引。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思想上的引领才是根本。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各类教学之中。”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若只注重教书,而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一旦思想不正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时,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教师要善于发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各个方面。
笔者首先对本校大学生500 名同学就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同学不能在公开场合如班会、各种竞选活动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78%的同学在不同的场合不知道该说什么内容,70%的同学表示找不到话题,甚至无话可说,曾经参加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的同学仅占5%,希望口语表达课更加活跃,多结合热点的同学占80%。只有10%的同学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表示满意,21%基本满意,69%表示不满意,但整体95%的同学都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强烈愿望。
这表明,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不同的场合说得体的话对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以及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提不起太大兴趣,他们期望课堂上能真正融入进去,在实际的情景练习中提高口语能力。
另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呈现大爆炸式不断涌出,且良莠不齐,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筛选、接受信息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力不从心。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也会决定着人们是否能理性地在各种场合发表得当的言论。笔者观察到现在的社交娱乐软件如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种媒体网络平台,很多人在面对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事件时,言论过于偏激、狭隘、缺乏理性,还有部分人沦为“键盘侠”,在网络上肆意发表三观不正的言论。而大学生作为网络平台上积极活跃的主体之一,在面对这些信息和各种言论时,如果不对其思想加以积极正确地引导,也有可能会走岔路、走弯路。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在社会交际中表达能力固然重要,而表达内容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根本。教师旨在培养出三观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青年。口语表达课程作为大学生必选的公共课之一,也不例外。笔者将从创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自身转变、改善教学环境这四方面探讨口语表达课程思政的改革。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智强教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六大类八十六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八十六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我国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思政元素涵盖的六大方面为:人生观与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这其中包含的八十六项每一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如创造精神、梦想精神、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不甘落后、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承担责任......
我们根据这八十六项思政元素,确立相对应的口语表达的主题,深入挖掘每一堂课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进而设计课程思政教案,建立课程思政团队、积累和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总结、提炼优秀教学经验。之前课堂上练习的单一、老旧的话题转变为日常生活中新鲜的话题,贴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并结合当下社会、时政热点,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在表达时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也要及时恰当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以防学生被网络上那些三观不正的观点影响,这样学生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中,都能做到理智思考,辩证地看待、表达问题。在实际的操练中,以思政案例为基础,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表达,其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和思想品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教学案例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如我们国家在疫情期间,涌现出太多太多为祖国牺牲,奉献一切,把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医护人员。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案例,让学生以“疫情中的真情大爱”为主题进行三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也可以谈论自己在疫情中的经历与感受。这些案例体现了人们的无私奉献之情和众志成城之力。再如正值今年建党百年,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在学校举办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共产党百年历程之艰辛。结合时政热点,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华春莹在外交中展示出的大国风范和气魄等。另外,生活中的各种案例,都可以从中找出思政点,从而引领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上,不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以线上精品课程为依托,线下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课堂上进行练习,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如此一来,学生既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更多的机会实践、操练,二者有机融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实行“翻转课堂”和“任务驱动式”模式教学,将以往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需负责主导课堂走向,确定这节课的主题,布置具体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探讨、演练等活动,教师在一旁观摩,然后通过点评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改变单一机械式地练习,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创设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分组练习。比如大学生走入社会不得不面临的求职问题,对这一主题的练习,可以设置一场求职面试的情景,两位学生扮演考官,一位学生扮演求职者,现场就面试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问答。再如就大学生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有矛盾、发生冲突时的做法这一问题,也可以在课上再造场景,引导学生本着平等友善的原则去沟通、解决。只有通过在各种现实中的情景和场合的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各种问题时去充分表达自我、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沟通。
课外开展丰富的活动为辅助,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求职演练、各种社团及学生会竞选等。竞赛性质的演讲与辩论,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鼓励和要求学生都能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其成绩作为口语表达能力考核内容之一。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也接受了训练和考核,这样一来,训练、比赛和考核有机结合,多方面多途径地综合锻炼学生。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与学生的班团、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对每位教师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少说少讲。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着想的敬业态度,总是担心自己讲得不够细致、学生听得不够多,从而“霸占”着整个课堂。学生往往苦于没有机会说、没有机会练,慢慢地对课堂失去了兴趣。而口语表达作为一种实际的操练的能力,如果教师讲太多,那只会起反作用。
为此,笔者也对担任口语表达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调研,这些教师也认为“霸占”课堂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一学期的课程下来,课堂沉闷,学生不仅课上表现不积极,期末考核也差强人意。教师们表示只有放手课堂,让学生在课上去实操实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教师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课堂模式,重新定位自己,退居“二线”,在课堂上把控走向,提供帮助和指导即可。
开展课程思政是当下每位高校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教师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关键,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要勇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尝试,教学相长。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保持高度的敏感度,联系相关的政治、历史、法律、道德、文化等知识,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要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积极的价值追求,切勿生搬硬套,避免“贴标签”等形式主义,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谁是你心中的偶像”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很多学生一开始说他们的偶像是娱乐圈的某某明星、某某小鲜肉,迷恋他们的高颜值和在各种综艺里的表现,但也有部分学生崇尚军人的气魄,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和偶像。接下来笔者播放了驻守边疆战士守卫国土,保家卫国的纪录片和大阅兵时的场景,学生都被他们的英勇无畏深深震撼,最后学生表示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偶像。
高校要着眼于全局,从整体上改善教学环境。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高校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对于取得成效的教师,开展教学沙龙、专题工作坊,分享交流经验。对于教师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学校可以聘请思政教育评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和讲座。总之,高校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笔者相信,口语表达的课程思政改革也会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指导。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以及教师自己定位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如、有逻辑、有思想地表达出积极、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