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学好美术的重要条件。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观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依据权威们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运用在师范学院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就好比一个只是根据药方配药的药剂师,他从来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在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软件的限制,还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验,但提倡举一反三,并在某些学习阶段进行平面结合空间、装置的专题研讨和小型装置作品的习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把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全面而完整的创造能力的人,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作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素描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过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在素描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同一班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在基础未打好时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发展。素描教学看似单调,实质趣味横生,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会收到理想的成效;而学好了素描,对于进一步学好美术,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