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21-11-26 20:02:25赵丽娟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赵丽娟

(河北省霸州市第八中学,河北 霸州 065701)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渐与社会生活纵深融合,在为社会交往、信息流通、资源共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虚假负面及非理性信息、不良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新的契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极不协调的关键阶段,其生理功能逐渐成熟,但心智发展尚待提升,在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家庭问题时会因自我调试能力、情绪疏导能力较低出现意志消沉、厌学等负面心理,加之网络对初中生吸引力较大,很容易造成网络沉溺现象。为此,在网络环境下需积极革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辅导功能,以此消除初中生心理健康隐患,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一、网络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际交往、表达见解、抒发情感、获取信息的主阵地逐渐由现实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在为学生情绪宣泄提供途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人际交往错位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倾向于在网络空间内选择交往对象、进行人机交往活动。虽然网络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赋予初中生人际交往自主权,但相对于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交往形式,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与隐蔽性决定了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本质实际上为“人—机”交往,此种交往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截然不同,缺乏“人情味”且相对简单,无法了解交往对象的表情、神态、语气语调等,便无从推及其心理感受、心理状态与心理倾向。受到“人—机”交往关系的影响,初中生很容易出现忽视真实可信人际关系的现象,更加乐于以“人—机”对话形式进行虚拟交往。正如斯坦福大学诺尼曼所说:“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1]”网络环境会造成初中生人际关系淡薄、人际情感衰竭、人际距离疏远,甚至会诱发人际关系障碍此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人格结构失衡

网络环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创造的“拟态环境”,网络内的信息除个人发布的用以展示自身生活、表达对事物看法的信息之外,还有运营商、不同组织经“用户画像”所发布的针对性、精准化信息;不法分子为扰乱舆论环境、传播不良思想发布的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等。在崇尚个性、主体性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过程、信息监管难度较大、不良信息滋生且迅速蔓延,虽然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彰显、思想自由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相反会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初中生在接触网络虚拟世界时,信息的精准化传播会导致其陷入“信息孤”,诱发其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接纳他人观点等不良心理。再加上网络引诱现状,初中生若不能自制便会沉溺网络,在不良信诱导下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暴、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其人格结构失衡[2]。

(三)自我统一危机

网络是一个交往平台,但同时也是交往的屏障。网络将人们的真实身份隐匿在电脑、手机屏幕之后,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看似开放、毫无约束、自由自在的交往空间。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初中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个“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与网络的自我。三个“自我”有时交叉重叠,有时相互独立,甚至有时相互矛盾。举例而言,部分性格内向的初中生在网络环境中十分活跃与健谈,但脱离网络回归现实,会使其更加排斥真实的人际交往,也将使其心理更加内向与自我闭锁。在线上,线下巨大落差的冲击下,会使学生不由得发出“我是谁?哪一个是真实的我?”等疑问,或缺乏自我调试与外部干预,将会加剧初中生性格错位,导致初中生人格异化、自我认知偏差及自我冲突等严重心理问题。

(四)道德自律弱化

网络环境内,人类活动的显著特点在于虚拟性,该特点既保护了人们的隐私与信息安全,又为诸多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保护伞”。当前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尚未健全,加之网络社会天然的局限性与弊端,导致很难使初中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严于律己、独慎其身。不仅如此,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约束能力薄弱、道德自觉性淡薄,在网络虚拟性的隐蔽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为所欲为”、“无惧限制”的冲动,进而做出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做、不能做的不道德行为,如人身攻击、散播谣言、网上恋爱等。

(五)网络沉溺频发

网络内充斥着精美画面、详实有趣的信息、多样化的游戏与多渠道的交往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俘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初中生对科学技术、现代科技、网络应用具有天然的“技术崇拜”,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世界。网络的丰富性、初中生心理特点导致近年来初中生网络沉溺现象频发,部分初中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介不能自拔,在学习与生活中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奉网络中的观点、知识等为圭臬。沉溺网络的学生在现实中会出现不愿参与社会活动、生物钟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学业荒废等问题,与网络上的精力充沛、思维亢奋形成鲜明对比,会损害初中生身心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现实生活内的心理问题在维度与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消除其心理隐患,从而从心理层面塑造其健全人格、锤炼其坚毅品质、促成其正确“三观”[3]。因此,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之一便是确立问题导向,即以初中生网络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为教育依据,借助网络便捷性、开放性与资源性优势,树立互联网及数据思维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及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支撑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实现“精准施教”。同时,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提升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自我调适及控制能力、主体发展能力,因此在警惕网络负面影响、入驻网络的同时,要依托多元化活动使初中生认识到用好网络的必要性,进而通过提升其信息素养使其主动抵制不良思潮、严格约束自身网络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基于对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隐患、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构建适应网络发展形势、避免学生网络沉溺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网络化、泛在式教育模式。

(一)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网络环境下,入驻网络、运用网络、抢先占领网络教育高地,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将抽象、笼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生动案例、直观图像及视频,强化初中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与情绪疏导方法,教会其删选、提炼正确及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对于培育其健康心态、消除其网络心理安全隐患大有裨益。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五大模块:(1)学习心理指导,包括自主及在线学法指导;学习内在动因激发及习惯养成;学习疲劳预防及学习厌倦调试等。(2)人际关系指导,将初中生焦点引致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宣传友情、师生情、亲情等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避免其陷入人际情感衰竭。(3)升学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挫折教育,使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升学困难,以坚毅品质及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获得发展。(4)人格辅导,实行性格教育,激发学生集体意识,使其在集体生活内形成健全人格、开朗性格。(5)网络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传输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降低网络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4]。

(二)建立网络心理检测系统

由前文论述可知,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调查与深入研究是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之一。为此,需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按照规范、科学程序将初中生心理特性进行量化,构建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初中生年龄、心理及认知特点,在建立网络心理检测系统时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即通过心理故事、心理游戏等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进行心理检测,以此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隐患。同时,注重网络心理检测系统的应用,如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与精准性;再如依托心理检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培育自身健康积极心态等。

(三)在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网络的虚拟性为师生交互提供了新契机,在网络空间内,学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不加掩饰地宣泄自身情绪。可以发挥网络该优势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方式为借助多元化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开设社交媒体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心理健康的视频、文章等,以此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同时,开设心理问题反馈专栏,设置专职人员总结初中生共性心理问题与心理忧虑,结合不同学生心理检测结果、性格特点等为其提供专业化、系统性且有序性心理指导、心理帮助,以此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开展多元化心理互助活动

心理调适、情绪疏导包括自助与互助两种基本形式。通过在线心理教育、心理检测及心理资源辅导,初中生心理自助能力明显提升,另一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心理互助意识,既能培育学生集体观念,还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会交往、学会考虑他人感受。可依托心理社团活动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开展心理剧表演活动,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好心理品格;再如定期开展心理问题交流专题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交往对象倾诉烦恼,学会在交流与互相鼓励中疏导负面情绪。此外,还包括以家校共育为契机的心理互助活动,使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理,由家庭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由学校提供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初中生学习、生活与发展营造良好、优质的心理环境。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现在五大方面,即人际交往错位、人格结构失衡、自我统一危机、道德自律弱化、网络沉溺频发。为此,网络环境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入驻网络、利用网络、抢先占领网络教育高地,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促成学生个性化心理保健策略。同时,建立网络心理检测系统,深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态。此外,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最后,开展多元化心理互助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调适及情绪疏导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合作互助的心理素养。

猜你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