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艺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600)
幼儿因为自身年纪小,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程度有限,所以普通的教育方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通过更多的自我实践去扩充知识面,感受世界。正因为如此,在幼儿教育中,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可以帮助幼儿更快的成长。一个科学有效的生发课程是“学”与“玩”相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兴趣,让他们真正沉浸到活动中去。而在幼儿自主活动的生发课程当中,幼儿接触到的环境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需要时刻自省,用心研究幼儿教育,将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利用辩证的思维时刻寻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改善幼儿自主地生发,促进教育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由此可见,环境是幼儿在幼儿园内能得到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本园大班额情况下,教师应通过创设环境并利用环境,促进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生发活动与实施。在本园的幼儿园生发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已经不像之前那样,过多的关注外环境是否精致、漂亮、完整,在区域环境布置上也不像之前那样,一定要求幼儿的思维和行为跟着教师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实现真正的“课程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的环境创设要围绕幼儿生发活动中的课程内容,要能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要能显现出“以幼儿为本”的中心思想,要能使幼儿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获得的经验。这对幼儿园、家庭、社会及幼儿本身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如今,幼儿已经成为生发活动中的主人,自主活动的生发、实施过程与区域内容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幼儿生发活动的经验基础,也是教师新的教育手段。生发课程的教育是为幼儿提供环境,环境与幼儿共存,幼儿可以依赖环境,也可以改变环境。可见具有特色、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体验的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春雨过后,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一棵大树的脚下,一个小朋友发现了一个蚂蚁窝,蚂蚁们成群结队的爬行着。于是小朋友叫来了更多的人,大家一起观看蚂蚁搬东西,地上有很多的食物碎屑,洞口有一堆浮土,一个个小土堆像小火山一样矗立着,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小蚂蚁们都吃什么食物呀?”“这些小土堆是不是蚂蚁的便便啊?”“我觉得是新的种子要发芽了!”“会不会是小蚂蚁自己搬过来的呀?”幼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这时候,老师来了,要求同学们排好队,准备回教室了,于是幼儿只能离开蚂蚁窝,一边走一边讨论刚才看到的情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都是非常重视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会给让幼儿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幼儿发现了他们感兴趣的蚂蚁,并讨论了蚂蚁的生活习性,这本身是一个好的生发活动契机,但是由于教师的活动内容仅限于观察植物和蚂蚁,所以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后续的自主探究。在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当中,自主探究是在个别或者同伴间相互游戏时不经意发现的,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幼儿浓厚的探究欲望,自然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从而错失了推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机会,也容易扼杀幼儿刚刚萌芽的兴趣爱好。
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本身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的从中指导也只是为了推进活动的有效进行,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切不可在活动中担任主导者,这样幼儿自主生发课程就会失去原有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大多数教师因为迫切地想要看到幼儿生发活动所获得的教育成就,加上教师对于幼儿细致的观察,会时时刻刻紧盯着活动过程,这样一来,教师就从活动的引导者变成了掌控者,幼儿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区域活动的美术区中,教师会给幼儿相应的教学任务,帮助推进活动进程。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快要成功了就会给予热切的询问和鼓励,促进美术活动的完成,然后再以一个小朋友为例子去带动更多的幼儿按照要求进行美术活动,但是幼儿的思想总是天马行空的,虽然有规定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跑偏,但这也是幼儿发散思维的一个体现。这时候教师的提示和鼓动,实则是对于幼儿的高度控制,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生发活动就是没有体现自主性的。教师的生发课程教育就显得没有意义。
教师对于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把握经常容易出现极端化的情况,不是管得太多就是放任不管。生发活动时管理过于松散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老师觉得幼儿活动就是要自由自在的,只要保证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怎么玩都行,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幼儿就会一门心思玩耍,很难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学习和体会,错失了幼儿心智提升的大好机会。而且,教师的放任不管实则对幼儿生发活动不够关心,一方面,这样很难发现幼儿活动时的材料是否充足,活动环境是否合适,活动内容是否有帮助等。另一方面,缺少对幼儿的观察,就不能发现幼儿活动进行的情况,在这种生发课程当中,教师无法有效地了解幼儿的生发活动需求,也无法对一些不成熟的生发课程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无法引导幼儿健康成长与学习,严重的也出现了一些教学事故。
有一个轻松、丰富且有趣的生发活动环境是幼儿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的关键,大自然是幼儿生发活动必要的活动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同时,人文环境也需要宽松和谐,如案例一之中的教师,应该对幼儿可能在观察自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不必被活动流程和时间限制住,全身心投入到帮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在这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让幼儿自己讨论,然后再进行点拨,会有很大的收获。这种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安排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幼儿自主活动的生发教育主体一直是幼儿自身,所以要想解决教师高度控制的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和活动行为,只要行为不违反活动原则就都是可行的,而教学指导目标应该排在幼儿主体地位之后,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控制。另外,教师的指导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活动的各种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在一个活动中,幼儿玩得非常顺利,那么老师就只是活动材料的支持者;如果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教师就要担任起问题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探究世界;如果是从事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活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成为幼儿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玩耍,这些都是教师在生发活动是应该具有的身份,只有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活动的真谛。
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教育不仅仅只是自由活动时间,还是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帮助的,只有教师指导到位才能让幼儿更好地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在生发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放开了参与其中。所以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对活动进行指导。首先,教师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观察方向,思考方式、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这会导致观察面和观念出现一定的差异,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确保自己对幼儿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介入指导。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融入活动的方式以及时间,保证自己是在不打断幼儿活动的情况下并可以提供积极走向的时候介入,要用有趣、幽默、热情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幼儿打成一片。比如在“我是新闻小记者”的活动中,由于幼儿年纪小,不太清楚记者该怎么扮演,教师就可以带头扮演记者,随机采访一位小朋友:“我是中央新闻的记者,想要采访一下这位小朋友,可以配合我一下吗?”“小朋友今年几岁啊?”“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吗?”“你平时在家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通过情景模拟的生发教育形式,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认识到记者的大致概念,为之后的角色扮演活动做好铺垫。幼儿自己活动时自然可以有样学样,在小记者的扮演中,学会如何采访。
经过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教育一系列分析与讨论,结合自身在幼教中的观察和体验,发现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我们从源头上思考,就能找到解决的主要方式。总的来说,在幼儿一日活动的生发课程当中,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幼儿自己,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生发教育活动环境,这是活动的基础,然后要在活动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管控,让幼儿的天性引导他们做事,最后也要恰当地介入活动,让幼儿有方向感,给他们适当的指导。作为一名幼教老师,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幼教事业中,时刻关心关爱幼儿,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生发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