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婷婷
(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四川 德阳 618000)
“乐学、明理、致用”教学范式,关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学习成果的形成与评价,是以学习者的视角进行构建。乐学、明理、致用三个动词指向明确、目标清晰,都集中指向学生语言实践过程不同阶段要达成的行动目标,是对“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素养形成”、教学过程目标的准确界定和高度概括。乐学,是从学习“情境创设”这一维度创建的动机目标,是语文教学范式构建的基础和起点;明理,是从学习“任务驱动”这一维度创建的过程目标,是语文教学范式构建的关键;致用,是从“核心素养形成”这一维度创建的指向目标,是教学范式构建的核心和旨归。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框架与方法,是一个在内涵上比模式更为丰富的概念。模式更多地显现为一种形式上的规律,而范式更多地显现为一种实质上的规律。在职业教育领域,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这是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式、
“乐学、明理、致用”三维教学范式,遵循的是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始终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语文实践生活情境中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进入实践的行动逻辑,让语文知识与能力伴随着行动而产生。首先,情境创设中乐学。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根据真正的语言操作和运用环境,开展一系列的自主语言操作与实践。其次,任务驱动中明理。创设一个适合中职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活动情境,引导中职学生了解祖国各地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学习原则,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在语文实践中自我发展的意识。最后,素养形成中致用。语文各个专门学科的语文核心知识素养本身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组成整体,相互紧密关联、相辅相成,其培养要贯穿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最终都指向学以致用。三个环节重点指向清晰,又能借助信息技术做到有机衔接形成合力,最终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并学以致用。
创设“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问题,侧重学科取向。创设“个人生活情境”,指向学生独立参与开展的语文教学实践,侧重于个人的取向。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校内外社会生活,,侧重社会取向。创设“职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侧重职业取向。创设“信息化学习情境”,指向学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学习教育活动,侧重信息化取向。。
在任务驱动中习得语文知识与原理,获得语文学习方法与诀窍,明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之理、语言理解与运用之理。遵循了高层次素质高中科研型和技术型语文专业人才的培育形成与培养发展基本规律,以培养促进广大学生自我创新发展能力为基本根据,并且按照广大学生的基本认知发展特征,在教学任务导向驱动中重点培育了广大学生各个专业学科的基本核心知识素养,明的是学生的成长之理、做人之理。语言文字是构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信息载体,也是构建人类文化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也具备了人文属性的特征,对于加强我国中华优良传统文化、革命时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我国文化的自信,具有非常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关注其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语文专业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导向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小学生的语文专业核心素养培训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
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结果性的评价,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学习,在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提升他们所学语文各门专业的核心素养。以学习实践成果来评价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模式指向致用。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有人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它需要通过真正、多样化的语言应用情景才能够反映得出来。那么,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隐性经验和品格就需要被转化成作为一种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学习成果的呈现,以此方式开展指向应用的评价。
结束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中职语文“乐学、明理、致用”教学范式的构建,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情境创设中乐学,在任务驱动中明理,在素养形成中致用,将课标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