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撬动、双重赋能与扶贫模式创新
——基于纵向案例的研究

2021-11-26 11:56张尔升李仁君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创商业模式农户

张尔升,李 澳,李仁君

(1.海南大学 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海南 海口 573011;3.海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各国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西方学者较多地从人口[1]、发展能力和机会[2]、资本[3]等角度研究贫困问题。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大推进理论[4]、增长极理论[5]、人力资本理论[6]、梯度转移理论[7]等,这些理论对全球反贫困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在2020 年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8]。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可持续成为新的命题。这就要求建立摆脱贫困的长效机制,提高贫困问题的治理水平,创新持续扶贫模式。关于扶贫机制创新,李杰[9]主张建立复合型扶贫的治理共同体,才能发挥精准扶贫效应。刘国祚和杨密[10]认为,通过多产业融合的精准扶贫模式,能提高贫困户的自生能力。赵武和王姣玥[11]主张在新常态下,进行包容性创新,形成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关于扶贫模式,杨国涛和尚永娟[12]提出通过优势产业企业(公司)对合作社(协会)实施科技引导,形成专业市场或公司带动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优势产业带动型以及乡村旅游型等扶贫发展模式;莫光辉[13]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或大户带动型,电商平台带动型等扶贫发展模式;林万龙[14]提出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与研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高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关于扶贫资金投放方式,在定性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很多学者认为,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未按既定用途使用以及使用单一[15-19]。杨慧[20]认为,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使用机制,优化扶贫资金的投向,可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定量研究方面,有些学者起步比较早,如黄季焜等[21]用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扶贫资金投入对人均收入有一定影响。蔡昉等[22]通过模型分析,认为扶贫资金投入是缓解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侯军岐[23]、王小宁等[24]分别使用价值工程DEA 方法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研究。而国外学者对不同国家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也进行过模型分析[25]。

然而在扶贫资金研究领域,扶贫资金的撬动效应被忽视了。现有文献少有对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论述。本文通过微观案例,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首先,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扶贫资金撬动企业资金投放产生双重赋能机制;其次,利用深度访谈资料、网络资料描述了政府与企业双重赋能条件下的扶贫新模式;再次,描述了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精准扶贫的效应。与现有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第一,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提出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理论框架;第二,提供了对扶贫资金研究的新视角。

二、扶贫资金撬动、双重赋能的理论解读

马克思政府职能理论包含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经济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等[26]。政府经济职能强调政府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扶贫是调节手段之一。政府扶贫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挥公共财政的减贫功效,疏导各种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进入21 世纪以来,政府扶贫资金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贫资金是公共财政的组成部分,对农村减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扶贫资金若投放合理,具有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农业的效应,从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能够发挥最大扶贫效应。

(一)扶贫资金的撬动机制

农村资金不足是长期形成的,而农村贫困人口主要是由农村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农村资金需求巨大,而扶贫资金十分有限。当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得当,用到刀刃上,就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扶贫,发挥最大扶贫效应。

1.撬动资本投资农业

扶贫资金投放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跟投,可以撬动工商资本、农业企业投资农业农村,带来投资农业农村资本的有效增加,“两高一优”的农业投入必然会增加,而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增加农业总资本投入的企业和项目,会使用市场化的管理和运作团队,不仅能够提高扶贫资金和其他资本的营运效率、项目质量,而且可以大大巩固和提高扶贫效果。

2.撬动农村产业发展

扶贫资金可以定向支持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科研投入,重组农村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组织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

3.撬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增长

政府扶贫资金的投放以及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既可以打通农村产业链,弥补产业短板,也可以支持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经济增长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4.撬动农村就业

扶贫资金投放给个体农户,可以增加个体农户谋生手段,实现个人就业;投放给涉农企业,有利于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供给,促进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扶贫资金投放的撬动效应,可产生乘数效应。我国政府投资相关领域乘数效应案例佐证,如青岛地铁四号线建设,政府投资的撬动效应非常明显:政府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6.67%;四川宜宾1 元财政投资可以撬动6元钱的社会资本。这两个案例的撬动效应都是6 倍。扶贫资金也是政府资金,其撬动效应也应该可以达到6倍。如此的撬动效应可以使扶贫资金的效应发挥极致,无论对政府,还是对涉农企业、贫困户都有重大好处。

(二)政企双重赋能

资本是一种权力[27],具有赋能功能。扶贫资金是国家资本,必然具有政府赋能功能。赋能研究起源于授权赋能,本意是给下级更多的决策权,以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其最初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强调组织中的权力分配,通过员工授权机制,实现组织的增权升能[28]。目前,在互联网背景下,赋能的技术、手段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平台赋能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29-30]。在扶贫领域,有学者从大数据平台赋能[31]、普惠金融赋能[32]等角度研究平台赋能对扶贫的作用。其实,扶贫资金也具有赋能的功能。

1.扶贫资金政策赋能

政策是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工具。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扶贫资金政策。本文界定的扶贫资金政策赋能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扶贫资金投放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企业的资金运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大扶贫资金功效。

扶贫资金政策赋能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很大帮助。首先,可以盘活农村资产。农村贫困往往是由于资源未充分利用或资源浪费造成,如土地撂荒、农业秸秆焚烧、农业劳动力闲置等。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可接通某些产业或新办一些企业,使农村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其次,可以弥补信息缺失。农村贫困的另一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小农户无法对接大市场,农户因而不能化解市场风险而陷入贫困。若通过扶贫资金赋能建立各种风险基金,提供灵活的市场信息和风险保障,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还可以降低农民贫困率。

扶贫资金政策赋能的实现方式,一是政策的直接赋能,主要是通过划拨扶贫资金企业,由企业分期返还农户。二是政策的间接赋能,通过对农村扶贫产业和扶贫项目的规划赋能,如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技术赋能,免费提供农业信息等的服务赋能等。

扶贫资金政策直接赋能必然产生撬动机制,与其他赋能相比,扶贫资金政策直接赋能的特点体现在行政能力上,辛向阳[33]将其概括为四种能力。本文认为四种能力在扶贫资金赋能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政策能力,即政府的扶贫资金政策转化为现实与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政策制定能力,科学制定扶贫资金投放政策,完善中央精准扶贫资金政策的精细化机制,包括精准识别贫困人群,精准扶持一批具有基本生产条件的贫困人口脱贫,精准扶持贫困人口精神脱贫。二是政策的执行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队伍,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和地方各项精准扶贫资金政策,保证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2)权威能力,体现政府扶贫资金投放得到全体公民特别是农民的认可,有足够的权威向基层与民众规定扶贫义务,并用行政手段强制执行。(3)权力能力,表现政府承担扶贫责任和义务的意愿,通过扶贫资金投放彰显扶贫政策的能力,并运用各种资源形成独特的扶贫行为模式,维护社会稳定[34]。(4)组织能力,即政府扶贫的资金安排、关系协调方案落实的能力,也是精准扶贫政策具体落实的能力,表现为政府组织精准扶贫效率和效果的能力。

2.龙头企业的商业模式赋能

政府将扶贫资金投放企业后,企业壮大了资金规模,构建新型商业模式,再进行商业模式赋能。由于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多种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特定说明影响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工具,通过赋能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结构,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从而开拓市场,创造价值和关系资本,获取或增加商业利润。

商业模式赋能体现在:(1)资源配置能力。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和能力的形成是资源组合的结果[35-36]。新型商业模式将政府、企业、农户的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企业资源要素的最大化功能。(2)机会发掘能力。新商业模式使企业能力提升,把握机会能力和发掘空间能力增加。(3)提升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37]。新型商业模式重新打造企业主产业,培育企业新的核心能力,并不断推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调整与完善。

(三)价值共创

在网络时代,价值共创多是由顾客主导或服务主导,并通过平台实现的[38-39]。也有学者拓展了价值共创的范围,认为只要存在两种自愿的资源整合者,双方在个性化的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彼此价值创造的交换过程就是价值共创[40]。政府与企业双重赋能必然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将扶贫资金赋能给企业。企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赋能。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相互合作,将三者异质性资源进行整合,依靠商业模式功能不断创造与实现价值。

双重赋能的价值共创是通过商业模式体现的,而商业模式的共创能力体现在:(1)完善股权。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农户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可股权化,都参与了价值创造。(2)增收能力。农户的股权增加,创收能力大大增加。(3)定价能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与市场交易主体的价格谈判,主要是由企业而不是农户来实现。企业拥有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4)扩张能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高品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开拓能力增大。

(四)利益共享

价值共创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利益最大化是多方共享的,体现在:(1)利润共享。首先是农户分享,主要是要素分红、企业利润返还、打工收入、租金收入;其次是企业分享,主要是利润增收;再次是政府分享,主要是非农经济活动的税收,农户脱贫后政府负担减轻。(2)平台共享。双重赋能产生了新平台,农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走向市场;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转型升级。(3)机会共享。双重赋能带来了新机会,农户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大做强,开拓新市场。

三、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实践检验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选择纵向案例研究法,基于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归纳式理论构建[41]。理由是:(1)在扶贫资金撬动下,政企双重赋能促进价值共创的逻辑是什么? 价值共创实现利益共享精准扶贫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仅通过理论解读是不够的,必须用典型案例的数据资料检验理论命题。因此,案例研究法适合于本文研究。同时,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类似的案例不多,只能选择案例研究。(2)赋能研究多用于互联网平台赋能领域,政企双重赋能很少涉及。运用案例研究,可以将案例中的资料数据凝练成新理论,建立赋能理论研究的新框架,进而建立或扩展商业模式创新理论。(3)纵向研究可以把握事件的脉络,便于进行纵向对比,增强理论检验的信度与效度。识别案例纵向发展的多个关键事件,能有效建立因果链条。

2.案例选择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海南T 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T 公司)。该公司专注于热带水果产业已有20 多年历史,拥有海南岛优质香蕉种植基地近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金钻凤梨种植基地11 000 亩,是中国凤梨产业的领导品牌。公司还拥有热带柚、火龙果、牛油果等多个热带水果优质品种、迭代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储备。2015 年,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热带水果第一股。公司全面实行订单农业销售,与多家水果销售连锁机构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该公司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帮扶临高县4 883 户贫困家庭2 万多人持续脱贫,2016—2018 年累计向贫困户发放红利1 644 万元,被授予海南省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本文选择该案例的理由:一是案例的典型性。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持续脱贫,T 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在三年时间里,带动2 万多人持续脱贫。二是案例的代表性。T 公司是海南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是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研究本案例可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说服力。三是资料的可获得性。T 公司从2016 年开始建设共享农庄项目以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深度产业精准扶贫,积累了大量素材。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典型,也提供了一些素材。本文也通过深入调查获得了一些实际资料。

3.资料搜集

本文的案例数据主要来自T 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座谈与访谈、二手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

一手资料的搜集主要有:(1)深度访谈。在调研之前写出详细的访谈提纲,通过开座谈会、深入现场,分别对政府官员、企业干部、农户访谈,进行文字记录或录音,获得访谈资料。在访谈过程中,借鉴逐层访谈法[42],即先访问高层;再请他们根据访谈要求,安排中层员工接受访谈,直到达到理论饱和为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有重要问题没有访谈到,调研团队打电话询问相关人员,进一步访谈、确认。(2)实地观察。调研团队分别参观了种植养殖基地、果园、种苗圃、包装厂、销售中心参观,获得感性资料。(3)内部资料。在调研中,调研团队索取内部文稿、宣传资料、广告、拍摄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内部资料。

二手资料的搜集,主要包括政府文件和网络资料、电视新闻等。

(二)资料搜集过程与整理

本次调研历时7 天,对行管人员进行详尽地采访,对采访对象进行文字记录和录像(见表1)。

表1 采访表

本文的资料来源除了访谈资料外,还有二手资料。为了更深入的分析案例,本文对资料进行了编码(见表2)。

表2 资料来源编码

对数据编码后再进行汇总(见表3)。

表3 资料汇总

(三)案例分析

作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研究团队需要厘清该模式的三个问题:一是赋能的目的与手段是什么;二是赋能如何促进价值共创的;三是利益分享是如何实现的。数据汇总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借鉴Pettigrew[43]和罗顺均等[44]的数据分析策略,研究团队首先认真阅读座谈访谈的文本,包括文字记录和录音资料,结合二手资料的阅读,厘清关键事件的逻辑关系,重点是资金撬动、赋能、共创、共享的逻辑关系。

1.扶贫资金政策赋能:长短兼顾、劳资两利的整体思想

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扶贫政策和本地财力情况,通过将发放给每个贫困户6 000 元产业扶贫资金转而提供给T 公司(不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的方式,赋能T 公司发展高端水果(凤梨)产业。地方政府将扶贫资金投放龙头企业的原因:一是从政府层面看,由于扶贫任务重,政府不能直接发展微观组织或直接策划项目,只能将扶贫资金投放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此撬动各类企业投资农业,进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投入总资本;二是从农户层面看,每户6 000 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因数量较少,农户很难启动产业发展项目;三是从企业层面看,获得政府扶贫资金投放后,解决了企业贷款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强了自身的发展能力。

政府赋能的表现如表4 所示,可分为:(1)政策能力。在政策制定能力方面,把党和国家重要的各项扶贫政策结合各县市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定每一贫困户每年发放6 000 元扶贫资金;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将资金集中投放T 公司发展高端水果业。在政策执行能力方面,不折不扣执行各项扶贫政策,使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同时,精心挑选熟悉农村工作、热爱扶贫事业的人担任扶贫干部,并举办培训班,提高扶贫干部政策水平。(2)权威能力。各级干部与农户拥护政府扶贫资金投放政策,监督扶贫资金到位情况和企业扶贫资金使用情况。(3)权力能力。各级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分批安排扶贫干部驻村包点,零距离接触贫困户,治理乡村环境,消除贫困根源。(4)组织能力。各级政府和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精准识别,严格把握政策标准,同时动员各方力量打脱贫歼灭战,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

表4 政府赋能的表现

2.企业模式赋能:农贸一体化,打造品牌模式

自2016 年以来,T 公司获得政府扶贫产业资金投放后,通过赋能改变原有商业模式,形成新动能。(1)资源配置能力。租用农户土地或农民土地入股,改变了以往农地细碎经营状况,通过采取规模经营的方式,获得资源配置能力;利用公司多年种植高端水果的经验和培育技术,承包土地给农户种植高端水果(凤梨),由公司提供种苗、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并免费培训农业技术员。凤梨采摘后,公司保底收购,然后分批包装销售,农户如果自主销售,贴上公司标签,公司按销售额的8%收取技术服务费,实现了农贸一体化。(2)机会发掘能力。改变以往分散的随行就市传统销售模式,实行订单销售模式。公司与销售企业“百果园”签订销售合同。“百果园”提前一年交足货款,待凤梨采摘后交货,“百果园”负责果品销售,同时负责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T 凤梨已占全国同类产品高端市场的30%,形成了品牌效应,发展空间越来越大。(3)提升核心能力,目前,为了做大做强高端水果业,农贸企业相互持股,走农贸一体化的路子,提升了核心竞争能力,为进一步打造高端水果产业,形成产业优势打下坚实基础。

3.政企价值共创的过程

价值共创的最一般含义是通过参与者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的[45]。本案例的价值共创体现在:(1)互动合作中完善股权。通过转变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模式,由投入农民散户变成投入企业,让农户成为公司股东,实现T 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使之参与精准扶贫,带领农户实现脱贫。首先,在政府层面,通过扶贫资金投放牵制企业,同时制定规划,发展扶贫产业;其次,在企业层面,T 公司受扶贫资金牵制,根据政府规划承接扶贫产业;再次,在农户层面,在扶贫产业带动下和股权制动双重作用下,实现脱贫。(2)资源整合产生的增收能力。Vargo 和Lusch[46]强调,制度或规范推动价值共创,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的。T 公司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将多方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共创:首先将政府扶贫资金整合,将小资金整合成大资金,由分散使用到集中使用,投入发展高端水果(凤梨)产业。其次,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通过套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复种指数。(3)规模经营中获取定价能力。规模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如T 凤梨占高端市场80%,获得定价权。(4)平台搭建后的扩张能力。新模式产生新平台,T 公司借助新平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新市场不断开拓,农户利用新平台,自身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均不断提高。

4.多方利益共享的过程

价值共创决定利益共享,利益共享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成旺[47]研究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集体不再是限制个人自由发展的外界力量,而成为个人主动去寻求帮助、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手段。人民的劳动得到尊重,利益共享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和谐。T 公司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后,实现了收益的倍增。公司的收益主要有规模收益(高端水果经营创造的增收效益)、合作收益(定价权增加的收益)、风险补偿收益(水果副产品创造的收益)。公司收益不是一家独享,而是多方共享。首先,是实现直接利益的共享。精准扶贫参与主体中,政府、企业、农户三者按一定的原则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其次,是间接收益共享。T 公司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收益,还打造了品牌、拓展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也让各参与主体分享。这种扶贫模式不仅使精准扶贫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也会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企业赋能、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具体表现见表5。

表5 政企赋能、政企价值共创与多方利益共享的演化

综上所述,扶贫新模式的内在机制是:在赋能环节,政府把扶贫资金赋能给龙头企业,发展高端水果产业,企业再赋能新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共创环节,新的商业模式启动后,形成新的企业、农户、商家关系网络,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共创;在利益共享环节,实现利润由多方共享。

5.扶贫创新模式的乘数效应

扶贫模式创新,产生乘数效应。政府扶贫资金投放给公司,公司将资金投资发展高端水果产业,带动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倍增效应:(1)收入倍增效应。2016—2018 年扶贫资金精准扶贫5 885 户、25 900 多人,累计分红2 200 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平均增收3 000 元(2018 年海南的贫困标准为3 523 元)。(2)要素倍增效应。土地入股农户可领到500 元/亩/年的租金,公司累计支付租金30多万元。(3)就业倍增效应。龙头企业吸收大量农户就业,固定工人工资为36 000 元/人/年,临时工工资100元/人/天。仅2018 年就发放工资870 多万元。

四、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用纵向案例法描述了政府扶贫资金投放变革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生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在进行理论解读后,用案例资料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了验证,体现了逻辑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扶贫资金的投放不能只采用给贫困户发钱一个模式,应根据扶贫对象情况的变化改变投放方式,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模式。(2)扶贫资金能够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企业资本投入农村,并产生乘数效应,提高扶贫资金投放效果。(3)商业模式创新是关键,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选择经实践检验成功的商业模式。

扶贫资金撬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论证。本文通过案例进行论证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资料的可靠性问题。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以访谈为主,而访谈本身有三个问题:一是访谈资料属回溯性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记忆偏差,也可能存在记录遗漏、录音不清等问题,而使个别数据不够精确;二是被访谈人员提供数据时可能受价值观影响,主观性色彩浓一些,客观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三是被访谈人员代表性问题。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被访谈人数有限,样本量不充分,使代表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的局限性是存在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问题。本文是基于高端水果业发展提炼出的精准扶贫模式,作为纵向案例的研究结论,在特殊地区和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对其他地区和产业是否有解释力,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猜你喜欢
共创商业模式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共创美好生活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