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曹晓芸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生育意愿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21 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中国人口自20 世纪末步入老龄化阶段,目前已进入惯性收缩状态,“倒金字塔”人口结构凸显[1]。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 岁人口占比超过13.5%,“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其中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长寿老龄化与少子老龄化相互交织、相互深化,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严重问题。2018 年12 月,上海社科院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养老产业合作与发展》指出,长三角呈现“低龄老人比重猛增、常住人口老龄化与户籍人口老龄化剪刀差变大、户籍人口老龄化出现城市组间差异”的特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人口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资源环境问题本质是人口问题,绿色发展的重点在于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2]。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背景下厘清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可以提前预防并有效削弱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实现“边备边老、即富即老”,这对推动区域长三角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有别于传统发展,是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的和谐共生[3],是在自然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并进[4],以期在降低环境风险、缓解生态稀缺性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国内学者围绕“长三角绿色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在处理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重矛盾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5]。对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多聚焦于城镇化[6]、对外贸易[7-8]、环境规制[9-10]、科技投入[11]和人力资本[12-13]等几个方面,而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影响的分析略显不足。
从人口老龄化视角研究绿色发展问题,主要侧重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或环境污染的单方面影响,从而对区域绿色发展间接产生影响。专家学者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问题并未达成统一的认知:持积极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创新效应大于劳动力效应,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14];持消极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并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储蓄和投资、个人消费、代际收入再分配等方面阻碍经济发展[15-16];持中立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达到拐点值前,人口老龄化具有正向的劳动生产效应。当突破阈值后,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区域经济发展[17]。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环境效应,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倒U 型”:在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化程度与各项环境污染指标成正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又会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1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老年人口占比上升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环境污染[19],这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偏好在年龄上呈“U 型”,老年人更关注环境质量问题,为减少环境污染支付的边际意愿更高[20]。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将两个效应放入同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选取实际人口老龄化率为切入点,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基于长三角人口老龄化与绿色发展的特征事实,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究长三角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背景下的长三角绿色发展转型调整提供依据。
依据样本统计口径不同,人口老龄化可分为以“户籍人口”为样本的名义人口老龄化与以“常住人口”为样本的实际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使得这两种人口老龄化在长三角的区位分布呈现差异化特征。本文基于实际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开展研究,样本期间内老龄化程度空间演进见图1。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2018 年长三角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58.75 万人,其中每年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27.7 万人,老年人口增长量占增长总人口的80.4%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2019)。。2007 年长三角所有城市的老龄化率均已达到10%,符合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至2018 年高于20%的城市达29 座,约占总城市数量的3/4,老龄化问题突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人口老龄化分别由2007 年的15.4%、15.4%、13.8%、16.9%增至2018 年的20.7%、22.4%、19.6%、20.4%②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9)。,其中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增速最快。从空间维度看,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理分布以“东北—西南”对角线与“西北—东南”对角线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自北向南呈现出“较为严重—严重—较为严重”的三段式空间结构。
图1 长三角实际人口老龄化趋势
本文以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衡量长三角绿色发展程度,借鉴学术界在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测算的经验,参考最主流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环境约束下长三角41 个城市2007—2018 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具体地,采用同时考虑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的SBM(SBM-NonOriented)模型,构建DEA-SBM 函数模型如下:
s表示投入产出松弛量,λ是权重向量,目标函数YRDUATFP关于严格递减,且0≤YRDUATFP≤1。同时,以固定资本投入、城镇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城市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能源要素投入的代理变量;将GDP作为期望产出,将工业废水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长三角城市部分年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见表1,其绿色发展总体水平波动较大且今后的发展趋势仍不明朗。作为长江经济带下游,长三角的绿色发展水平与吴传清和周西一敏[21]研究得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结论基本相符。
表1 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测算结果(部分)
续表1
样本期内,合肥和黄山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最低,均值不足0.2。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如合肥、南京、杭州等,普遍存在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偏低的问题。由此看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还未实现与环境污
染、资源消耗的有效脱钩。丽水、嘉兴、马鞍山、衢州和绍兴等五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最高,均值超过0.5。上海、宁波和嘉兴等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在2018 年出现了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保护工作初显成效。整体来说,长三角的绿色发展状况不理想,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自2007 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由2007 年的0.61 降至2018 年的0.17,总体下降幅度达到72.1%。虽然长三角的科技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走在全国前列,但该领先优势对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仍以自然资源为手段、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未来降污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基于2007—2018 年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得分与人口老龄化率两个维度对长三角41 个城市进行分类,拟分为以下四类:双高型城市、双低型城市、绿色发展程度高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低型城市和绿色发展程度低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型城市,分类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长三角城市分类
双高型城市即人口老龄化与绿色发展程度都高的城市,包括南通、盐城、镇江、泰州、湖州、衢州、丽水、马鞍山、滁州、宿州、池州和宣城,覆盖南京都市圈一半的城市。大部分双高型城市因匮乏矿产资源,第二产业欠发达,间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经济开发导致土地减少、农业机械化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加,以及交通发展使迁移成本降低,推动该类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出现迁移老龄化现象。双低型城市即人口老龄化与绿色发展程度都低的城市,包括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杭州、温州和台州。双低型城市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钢铁、化工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强,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塌陷地带。该类城市对劳动力具有吸引力,较大的人口流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人口密度过高也给当地环境造成压力。绿色发展程度高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低型城市包括上海、苏州、宁波、嘉兴、绍兴、金华、淮南、铜陵、亳州,与上海都市圈基本重合。该类城市较早完成产业升级,将区域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高耗材或高排放产业转移出去,且因消费市场广阔等因素,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的集聚,未来发展潜力大。绿色发展程度低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型城市包括扬州、舟山、芜湖、蚌埠、安庆、黄山、阜阳、六安,覆盖了合肥都市圈中发展状况欠佳的大部分城市。该类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融入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有限,区域内大城市对其辐射带动作用受限,经济发展欠佳,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这类城市发展主要依靠承接长三角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的多为逐渐被淘汰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为主,由此带来污染的转移。随着环境治理成本日趋提高,导致该类城市发展潜力较差。
长三角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各有特点。虽然四类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与人口老龄化率的具体数值各异,但发展趋势大致相同,与整个长三角的发展趋势相符:绿色发展指数波折下降,大致经历了一个绿色发展状况由相对较好到相对较差的过程,人口老龄化程度波动上升。由此可见,长三角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发展陷入困境。
基于老年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双重身份考虑,老年人口占比的增加会从生产和消费两条路径对绿色发展产生影响。
第一,人口老龄化通过生产渠道影响绿色发展。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与速度下降,供给质量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生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同时表现在脑力与体力等方面,对于新的工作环境与技术要求表现出不适应,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难以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产业结构的绿色发展升级。人口老龄化也使得社会创新精神下降,不利于清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导致新技术的溢出效应下降,而沿袭旧生产技术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沿着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等路径传导到经济运行整体系统,使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影响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导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双重陷阱”出现。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要素的短缺,会倒逼市场加快新技术的研发,解决劳动力资源匮乏和成本上升的问题,产生改善环境质量的劳动力技术替代效应,从而有利于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迫使由原先高度依赖劳动力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增加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科技投入和实现管理创新等要素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质量同步改善的绿色发展。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通过生产渠道可能推动绿色发展,也可能阻碍绿色发展。
第二,人口老龄化通过消费渠道影响绿色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不同。老年人口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模式更加注重节约,提倡绿色消费行为,这些消费偏好倒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进行绿色生产[22-23]。同时,老龄人口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对医疗服务业和康养业的需求增加,老龄人口身体机能自然退化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减少[24],驱使消费需求向服务业倾斜。随着老龄人口基数增大,重置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有关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医疗看护等行业的兴起会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25],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文可简要概括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绿色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但是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仍不明朗,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存在多维影响机制且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使用同时固定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长三角人口老龄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c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YRDUATFP表示长三角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核心解释变量AGING为人口老龄化率。W表示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对长三角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Ac表示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固定效应,Bt表示不因个体而改变的时间固定效应,ωct为随机误差项。选取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密度(POP)、产业结构(IND)、贸易开放度(TRA)、科研水平(lnSC)、政府行为(lnGOV)、教育支出(EDU)等一系列宏观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则公式(2)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1.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主解释变量为人口老龄化率(AGING),以实际人口老龄化率衡量长三角的老龄化程度;被解释变量为绿色发展(YRDUATFP),以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为衡量其绿色发展程度。具体的测算方法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控制变量
参考武宵旭和葛鹏飞[4]的研究,选取以下几个指标:①经济发展水平(GDP):以人均区域生产总值为代理变量;②人口密度(POP);③产业结构(IND):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代理变量;④贸易开放度(TRA):以贸易依存度为代理变量;⑤科研水平(lnSC):取申请专利数的对数值为代理变量;⑥政府行为(lnGOV):取政府支出的对数值为代理变量;⑦教育支出(EDU):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代理变量。
3.数据说明
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市的统计年鉴与政府发文。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7—2018年,为长三角41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2011 年安徽原地级市巢湖撤市划区,大部分地区归为合肥管辖,故2011 年之前合肥的数据取合肥与巢湖数据的和。对于部分年份数据的缺失问题,采取平均值填充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长三角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模型①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在5%的水平下,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②为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在10%的水平下,人口老龄化每提高1 个单位,绿色发展指数降低0.942 2 个单位。基准模型显示,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阻碍了本地区的绿色发展。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对于各控制变量,人均GDP 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贯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转变;人口密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人口集聚带来的环境压力被公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完善的城市管理所抵消;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长三角现阶段第三产业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还未显现;对外开放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污染避难所”效应有所改善,对外贸易正加速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脱钩;财政支出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政府财政支出有利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教育支出的估计显著为负,表明加大教育支出投入短期内会对环境治理支出产生挤压效应;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的作用现阶段还未显现。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改变样本时间范围,删除异常年份值和缩短样本时间范围,结果见表3 模型③和模型④。第二,改变样本范围,在样本中删除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并且绿色发展状况好的地区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模型⑤。第三,被解释变量重新测算,重新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地,增加工业烟(粉)尘排放作为非期望产指标,结果见表3 模型⑥。第四,改变测算方法,为避免因测算方法导致的结果偏差,采用分位数回归重新进行测算,结果见表3 模型⑦。以上检验结果都表明模型解释力度较好,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1.人口迁移视角
长三角是国内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本文依据人口流动方向将长三角划分为人口流出地区与流入地区分组研究其异质性,结果见表4。回归结果显示,流出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显著阻碍了绿色发展,流入地区人口老龄化驱动了绿色发展。一方面,人口流出地经济相对落后,更依赖劳动要素投入。而年轻劳动力的频繁迁出造成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使得用工成本攀升,同时加重了政府和社区养老的责任,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降低污染治理投入效率,对绿色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流入地的老年人口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相对更高,而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制度也能快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驱动当地绿色发展。
表4 异质性检验
2.地理区位视角
长三角各都市圈的规模与发展状况不同,在绿色资源禀赋、老年康养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差距,而整体回归无法体现这种差异性,因此对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4。回归结果显示,不同都市圈人口老龄化程度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上海都市圈的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首先,上海都市圈积极发展旅游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模式、智慧养老模式、高端养老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充分利用都市圈内的“老年人口红利”,成为长三角首个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的都市圈,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易复制的模板。其次,南京都市圈的养老服务业发展领先于全国,缓解了养老压力,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的阻碍作用不明显。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以及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问题;在都市圈内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积极落实《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部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杭州都市圈相较于南京都市圈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都市圈内教育、卫生医疗等资源还是向杭州倾斜,区域内创新型人力资本存在总体存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大部分城市不足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老龄化给当地经济与环境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使得当地绿色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最后,合肥都市圈“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吸引力较差且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短缺。所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对该类城市能否顺利转型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至关重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总人口将呈低速惯性增长趋势。长三角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及人口红利的消失给区域绿色发展造成困扰,未来五年成为顺应人口变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期。如何将人口老龄化危机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成为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在明确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绿色发展作用机制基础上,利用2007—2018 年的长三角地区41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绿色发展总体上具有阻碍作用,分区域回归又呈现异质性。第二,因老龄人口素质存在差异,使得流出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有显著负向影响,流入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有正向影响。第三,养老体制与激励措施的差异造成上海都市圈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深挖老年人力资源,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正视老龄化问题,依托“十四五”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抵御老龄化风险。尝试灵活的退休年龄制度,推动弹性退休制度和返聘机制的落地,推广老年人再上岗就业培训,尤其是绿色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同时注重老年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老年大学、社区宣传等再教育手段,重塑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节能环保意识,引导老年人追求更清洁的生活环境,对当地绿色发展形成有效倒逼机制。
第二,把握老年人需求,促成产业绿色转型。多元化布局老年服务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与养老服务,保障智慧养老平台、“夕阳”旅游团、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兴趣培训班等银发市场的产品供应,满足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娱乐、老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老龄化激发的银发业态以服务业为主,与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同一性。因此,要通过深化“银发经济”放管服改革,并把各类支持政策做细落实,加快培育老龄化背景下绿色产业,精准捕捉老龄化的蓝海机遇,发掘绿色发展潜力。
第三,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打造长三角康养圈。鼓励异地养老,构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的政策对接与资源共享机制,破除都市圈之间的体制藩篱;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益慈善事业异地服务的有效衔接,实现养老保险的异地存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更多具备“绿色基础”的城市发展生态康养业、承接异地养老。当前长三角的滁州、霍山、宣城等地已建立了多处森林康养基地,为探索老年人养老和绿色发展协调提供了思路。建议以此为样板,在长三角着力建设类似的绿色康养城市,打造长三角康养圈,疏解长三角的人口老龄化与绿色发展矛盾,为破解老龄化危机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