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何以可行

2021-11-26 16:57华启和
唐都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文明体系

华启和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伴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丰富。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生态治理依然“西强东弱”格局,我们不仅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要凭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的路径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以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

一、经济交往中的国际传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方式逐渐多样化。马克思考察了人类交往的历程,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交往理论。交往理论认为,根据交往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交往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交往,既有内部的交往,也有外部的交往;既有民族交往,也有国际交往;既有商品交往,也有文明交往;既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也有人与自然的交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交往都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交换,这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文化、情感等精神产品的交流与沟通(1)转引自刘煜昊、张文雅《马克思文化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于《理论学刊》2015年第11期。。由此,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是交往的三种基本形态。当然,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往首先还是体现为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的经济交往。经济交往是人类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交往不仅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而且推动了全球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密切交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1]这充分说明国际经济交往促进了国际分工、催生了世界市场,由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相互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当然,经济交往必然促进价值观念的对外传播,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经济交往的衍生品。这样,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占据经济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强制渗透其生态治理理念,推行生态霸权主义,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服务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对此,为摆脱生态霸权主义的束缚和控制,我国在经济交往中必须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理念,也必须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融入对外经济交往活动的全过程,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生态观,贡献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前,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经济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打造经济发展共同体,探索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作为首倡国,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2014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到2015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着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经济外交的顶层架构;与此同时,中国倡议并发起与其他国家一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助推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 300亿美元[2]。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宽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价值理念对外传播的新平台,也必将带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蕴含着绿色、和谐、共赢等中国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这也契合沿线各国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不断凝聚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合力,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力。可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之路,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

中国自2016年杭州G20领导人峰会首次将绿色发展纳入重点议题,发布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之后,还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合作文件,这些有力的举措在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可以说,在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把绿色发展理念嵌入“一带一路”的决策与实践中,就是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从而为沿线各国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当然,在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建设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跨国公司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政府主导的传统外交格局逐渐被打破,以跨国公司、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等为代表的新兴外交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兴外交主体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各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之一。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各自在国际生产领域的结构性权力以及国际经济交往的各种舞台,更能直接和广泛地宣传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国际政策,从而增强本国的吸引力,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可见,跨国公司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也改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成和运行。多年来,美国就非常重视跨国公司在传播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念中的作用,把跨国公司视为传播其所谓民主自由的代理人,跨国公司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巨头就在全球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这些公司越来越多地在国家交往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此,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利用跨国公司传播价值理念的做法和经验,发挥我国跨国公司在沿线各国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重要介质作用,在进行经济交往活动中自觉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化环保合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让沿线各国感受当代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二、政治交往中的国际传播

政治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政治交往的发展。政治互信是政治交往的前提,也是建立长久稳定外交关系的基础。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在政治交往过程中,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会就共同面临的问题达成协议并采取共同行动、共担责任。这样就必然伴随着本国价值理念的传播,推动话语体系走出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可以通过国际间的政治交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以其合理性和正当性被世界各国所接纳、所认同。

现阶段,参加国际政治会议是主权国家开展政治交往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参加全球生态政治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可以积极利用会议主题、设置话语议题,阐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立场和中国举措,从而更好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比如,在参加联合国的相关会议时,中方代表应精心构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表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主张,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融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中。在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代表围绕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相关情况做主题发言,其中提到:中国坚决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既增进了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这充分说明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各方的广泛认同。在本次大会上,世界各国代表都高度评价了中国代表的发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所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3]。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

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元首外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元首外交常规性地体现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国事访问以及出席在本国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以增强国际间的政治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从而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元首外交是国际政治交往的最高形态,具有传播快、影响大、受众广的特点,在国际交往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开展元首外交,出访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出访的密集度在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从2013年3月到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近40次,足迹遍及五大洲近70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实现对重要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全覆盖[4]。这些重大的外交行动不仅极大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为解决当今许多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英国《卫报》网站发表的署名文章所说: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是习近平主席为当代中国标注的历史新方位[5]。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代言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密集的元首外交活动中,积极充当国际传播主体的角色,通过一系列主旨演讲和重要讲话,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新理念,传播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在回答“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首次提出“两山”理论,也是在国际社会中的首次传播,既强调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措施,找到了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瓶颈的“金钥匙”。这就是要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既要看到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更要看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当中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生态优势通过一定方式的转换,也可以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在政治交往中不搞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之中,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中实现普惠共赢,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可见,习近平主席在元首外交中的演讲话语和主旨表达,借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合适的话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提升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政治交往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将郑重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携手开辟崭新的绿色发展之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也难以只依靠某一个国家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合作来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7]在全球气候危机面前,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严格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认真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在历届气候大会上都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出庄严的承诺,并积极履行承诺,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成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出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一个美丽清洁的世界。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公平观,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责任承诺和担当,在国际政治合作交往中阐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具体实践,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所言:“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双碳”目标的提出,传递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信心,从而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

三、文化交往中的国际传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交往和政治交往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化交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连接亚、非、欧的古丝绸之路,铺就的是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与融合之路,反映的是当时沿线各国之间频繁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往,是人类文明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9]。所谓的文化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中介而进行的交往”[10]。文化交往的实质就是共享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通过文化交往,共享不同的实践成果,最终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经济交往和政治交往是文化交往的基础,支撑着文化交往的存在。由此可见,文化交往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紧密相关,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文化交往过程中,推动了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由民族文化演变为世界文化,促进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在交锋碰撞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激烈碰撞的文化交往中,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在消除不同文化摩擦的同时,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弥补了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不足。通过文化交往,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也可以了解世界;通过文化交往,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界传递中国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通过文化交往,可以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而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向世界展现中国是一个致力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所以,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在文化交往中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智慧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说: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12]这些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形成的文化基因。因而,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赋予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推动传统生态文化走向世界,使其获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可,这一过程也必将伴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传播。因此,我们“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3]。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会充满活力,拥有生命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4]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主题年活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21世纪以来,中国陆续与一些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年活动,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成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

当前,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的职责和使命各不相同,但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话语体系是其共同的使命。它们形塑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和践行着中国的价值观念。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陆续合作开办了许多孔子学院,在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语言文化,弘扬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孔子学院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汉语教学,能够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5]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创办以来,孔子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成为中外语言文化沟通理解的桥梁,全球共有五百多个孔子学院和一千多个孔子课堂。随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这也必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为传播融通中外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做出贡献。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中国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当然,世界各国人民是否愿意听或者听得懂中国的声音,理解中国的文化,关键取决于中国的话语体系能否与世界的话语体系接轨。只有我们的话语体系与世界接轨了,才能实现与世界各国的有效沟通。可见,孔子学院在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做到中国价值的世界表达,使我们的对外话语易传播、易接受,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

综上所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6]这充分说明,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并且这三种交往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不能仅限于某个方面,而应该立足全局观念,从多个方面探索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进而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为中国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话语文明体系
画与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请文明演绎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说文明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