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晓宏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昔日传统媒体火爆的报料热线渐渐遇冷,但民生新闻竞争不仅没有冷下来,反而愈演愈烈。面对秒速传播的新媒体,传统媒体采写独家新闻的难度日益增大,如何做出不一样的民生新闻,是个越来越“烧脑”的难题。
作为绍兴晚报一名从业十多年的民生新闻记者,笔者念好“热”字经,抓住热点会议、热线部门、热门平台、热心群众这“四热”,“打捞”了许多不一样的新闻。
参与会议报道,似乎是时政线记者的专利,民生新闻记者参与报道的机会不多,即便有幸参与,也极易陷入惯性思维,即以会议报道的套路采写稿件,这样既讨会议主办方喜欢,操作上又相对容易。其实,大多数会议内容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生新闻的内容来源。记者只要沉下心、扎进去,一定能从会议内容里挖掘出有价值的民生新闻信息。
关注热点会议,面上找题目,点上做文章,做深民生话题。2020年4月,绍兴市两会召开,笔者没有参与此次会议报道。但从越牛新闻APP推送的一篇稿件中,笔者得知“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纳入2020年度绍兴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看到这条信息,笔者眼前一亮,便立即与建设部门、镇街、社区、部分老旧小区居民等联系,经过近十天的实地摸排,初步掌握了绍兴市当前老旧小区存在问题、百姓诉求、改造方向等方面的情况,然后逐一展开采访。
从2020年5月底至6月,绍兴晚报推出了“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系列报道,从改造谁说了算、要车位还是保绿化、违章建筑何去何从、“面子”和“里子”如何兼顾、改造完成后物业怎么管等五大方面,以5个版的篇幅,对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了多维度关注,拎出了问题的难点,戳中了老百姓的痛点,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对于民生新闻记者来说,可能参与会议报道的概率不高,但绝对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而要多留些心眼,不仅要关注热点会议,如全国两会、省市两会等,还要吃透会议精神,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挖出会议背后的民生新闻“富矿”,跳出会议报道的窠臼,写出接地气的报道,把民生话题做深做活做精。同时,记者要养成阅读主流媒体会议报道的习惯,慧眼识珠,善于抠字眼,抓“关键词”,把其他记者遗漏的民生新闻,做活做深。
传统媒体基本都有新闻热线,便于群众提供新闻线索,这是“开门办报”的一种举措。其实,记者也可以从行政职能部门设置的各种热线电话中挖掘民生新闻题材,如公安部门的报警电话110、急救中心电话120以及政务热线12345等。如何有效利用各部门的热线,需要记者腿脚灵活、勤跑动,深入到这些热线部门,用敏锐的眼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打捞”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面对一桩桩小事,记者不能就事论事,应充分发挥记者社会瞭望者的职责,有的放矢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这要求记者多一分敬业心,勤思苦想,于“小事”中找“大事”。2020年夏天,笔者从基层综合执法热线人员处得知,近期建筑渣土偷倒猖獗,群众投诉较多。笔者通过走访偷倒现场、正规消纳点、渣土运输公司,并分析偷倒原因、解决建议等,在绍兴晚报刊发《我市大量建筑渣土,何处安家?》。此事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很快就决定增加两个渣土消纳点,解决了渣土出路问题。
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热线,解决的群众诉求不一样,这些诉求有事关个人利益,也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有鸡毛蒜皮的琐事,也有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大事。记者应主动出击,勤跑勤思考,利用媒体的优势,为民排忧解难,为政府分担压力。当然,对一些敏感的信息,记者不能一味追求报道效果,要慎之又慎,把好前关,理性对待,避免给政府部门添乱、帮倒忙。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信息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言而喻,但其权威性、影响力依然无法撼动。既然“跑不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新媒体的特性,进一步做大做强民生新闻。
互联网信息爆炸,消息真假难以辨别,这就需要主流媒体介入,去伪存真,发出权威声音。2019年7月,绍兴本土最火爆的网络论坛“绍兴杂谈”上有网友发帖,反映柯桥区华阳农贸市场为了绿化工程通过验收,出现“奇葩施工”现象。记者赶到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在沥青地面上盖一层塑料布,再铺上黄泥土,并准备铺设草坪。如此施工场景,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但施工单位坚决否认此举是为了绿化验收。
从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记者多次来到该农贸市场,最终解开“奇葩施工”的秘密。原来,涉及地块属公共绿化,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该农贸市场所有,但按照相关规定,其绿化由建设单位代建。但建设单位为了省钱,建设时的确将绿化代建好,但之后将草坪、泥土和塑料布移除,将公共绿化变为市场内的停车场。绍兴晚报《华阳农贸市场,“雷人”施工为哪般》刊发后,柯桥区相关部门及时介入,责令建设单位整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法宝。新闻也一样,不能脱离群众,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新闻人要善于跟群众打交道,对待群众,多一分热情、多一分耐心,把群众当成朋友,群众自然把记者当朋友。
如何把热心群众培养成“新闻线人”,让其提供更多有用、有效的信息,做到事半功倍,这也考验记者的能力。笔者的朋友祥哥,有着一副热心肠,还爱打抱不平,遇到大小事,都第一时间联系笔者。后来,他发现很多小事“上不了报”,于是依照笔者的引导,渐渐喜欢从小事中寻找共性,再分析背后的成因,最后思考解决之道。如今,他成为了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闻线人”,《失管的花箱》《路上洒水车,为何惹人嫌》等民生话题,经过深度报道后,引起读者的共鸣,最终政府部门发文予以解决。
总之,热点会议、热线部门、热门平台和热心群众,每个“热”字背后,是一座座民生新闻“富矿”。念好“热”字经,善挖民生新闻“富矿”,需要我们新闻人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到百姓中间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田间地头去,踏踏实实践行“四力”,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力”发现真善美,用“脑力”讲好故事,用“笔力”写出沾满泥土味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