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方言是歌唱语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演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时,它是审美的标志。然而我国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衡量“字正”的标准多以共同语即普通话为标准,普通话在声乐演唱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和存在意义。这是因为我国地方方言极为复杂,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环境,从中华文化传播的国家意义上出发,需要有更规范统一的达意语言,作为大中华民族的语言体系;从声乐学习的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体现中国民族歌唱语音普遍规律的语言来指导和规范教学。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许多方言区声乐学习者用普通话演唱歌曲时发音吐字会与正常的声韵母发声有所偏离,影响声音位置及共鸣腔体与气息的合理运用,对其声乐学习与表演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其歌唱基础学习时间延长。因此如何消除方言音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达到声乐艺术“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但使用汉语方言的人口众多,其中流行最广的汉语方言属粤方言,又称白话,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东北及桂西也有分布。根据语音特点分为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钦廉片。除了勾漏粤语由于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分,与广州话有一定差异,其他三个片区与广州粤语语音相比,变化差别不大,互能听懂,其中以梧州粤语与广州话最为接近。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不断加强,普通话在广西得到了较好的普及。但由于广西语言环境极为复杂,方言现象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粤语方言仍是上述地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语言交流工具。大多数的当地民众把粤语方言作为母语来使用,普通话一般都是后天习得。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指出,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其之前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这种干扰尤其表现在语音上。因此不难发现,受语言环境影响,这些地区大多数人在讲普通话时仍带着浓郁的乡音色彩,对普通话的掌握都仅停留在会听、会说但发音不准,或口音较重的基础上,真正能流利准确的使用还是少数。
受粤语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许多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容易出现母音混读,造成字音混淆,让人词义不清,影响歌曲韵意的表达,有时甚至歪曲了歌词的本意,让听者忍俊不禁。
1、h-f 混淆
粤语中很多声母是f 的字对应的普通话声母是h,例如“花hua-fa”,“火huo-fo”,“欢huan-fan”,“虎hu-fu”等等,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容易分不清字的所属,读音容易产生混淆。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往往会唱成“在哪桃发盛开的地方”。由于f 和h 在发音上有较大差别,通常许多学生出现失误时能立即自我纠正,但是歌词中容易混淆的字在生活中较常见,因此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会无意识的犯错。
2、b-p 混淆
受粤语方言拼读习惯的影响,b,p 不分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b,p 的发音相近,所以许多学生唱完后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常把“我的一颗心都捧(peng)给你啊”唱成“我的一颗心都甭(beng)给你啊”,“漫山遍(bian)野,百花争艳”唱成“满山片(pian)野,百花争艳”等等。
3、j、q、x 和z、c、s 混淆
由于粤语方言中没有普通话j、q、x 这组舌面音,这组音在粤语中分别对应g、k、h 和z、c、s 这两组声母,发音时舌面前部贴住或接近前硬腭,受粤语方言声母z、c、s 的影响,人们常常读不清j、q、x 与z、c、s,容易将两者混淆,这个现象勾漏片方言区最为突出。如歌曲《红豆词》中“滴不尽(jin),相(xiang)思血(xue)泪抛红豆”常被唱成“滴不cin,siang 思süe 泪抛红豆”。我们都知道,演唱中不同的字构成不同的发音部位与方法,说和唱都要依字行腔,然而普通话中是没有“cin”、“siang”和“süe”这种拼读习惯的,这种违背了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的发音,除了让人听起来格外别扭之外,还会造成演唱者口腔的开合度不够,影响到字腹展开和字尾归韵。
4、eng 和ong 混淆
普通话韵母eng 与某些声母相拼时,在粤语方言中的发音是ong,如梦meng-mong,风feng-fong,嗡weng-wong 等。演唱时对于许多学生来说ong 的位置要比eng 的位置好找共鸣,因此他们会不自觉的把eng 音唱成ong,如“风在吼,马在叫”常唱成“fong 在吼,马在叫”;“在歌里,在梦里”常唱成“在歌里,在mong 里”。
1、翘舌音发音不准确
普通话声母zh,ch,sh 是一组舌尖后音,它与舌尖前音z、c、s 是两套不同的声母,但在粤语方言中这两组声母是一样的。于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候会容易受方言的影响造成平翘不分的现象:演唱时常把翘舌音都唱成平舌音或矫枉过正把翘舌音唱成平舌音,把平舌音唱成翘舌音。如“长(chang)亭外,古道边”唱成“藏(cang)亭外,古道边”;“我爱你,中(zhong)国”唱成“我爱你,宗(zong)国”;“去似(si)朝(zhao)云,无觅处”唱成“去世(shi)糟(zao)云,无觅处”等等。往往给予纠正时,由于他们并不清楚zh,ch,sh正确的发音位置,不知道这组音的本质是缩舌而不是翘舌,发音时应将舌身略后缩,舌尖翘起,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发音,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翘舌音就是把舌头卷起发音,于是不少人发出的翘舌音十分生硬或含糊不清。
2、r 发音不准确
粤语方言中是没有“r”这个卷舌声母的,由于在粤语方言中,普通话发“r”声母的字大部分对应的是零声母,因此很多人发普通话“r”声母的时候也读成零声母,使得字音偏离如“仍然(reng ran)”读成“营延(ying yan)”;“肉(rou)干”读成“又(you)干”;“打扰(rao)”读成“打咬(yao)”等等。还有的人发“r”母音时把舌头卷得太厉害,因而发出的声音沉闷笨拙;又或者把力量放在双唇上,使劲把嘴唇嘟起,这都会像上述所说的翘舌音一样,引起舌根、牙关乃至唇部的紧张,影响韵母位置的安放,影响歌唱腔体和气息的配合。
3、介音漏唱
普通话中的“i,u,ü”可充当介音,而粤方言带介音的韵母却很少,很多普通话中带介音的韵母,在粤方言中都是没有介音的,这使得很多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容易出现介音脱落,如上述“花hua”唱成“fa”,“欢huan”唱成“fan”,“家jia”唱成“za”,“兄xiong”唱成“song”除了是受声母发音的影响外,还包括介音漏唱的原因。往往将其声母纠正过来后,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韵头即介音仍是唱得很模糊或很轻,对字腹的延伸,腔体的运用都造成一定影响。
4、er 韵母和儿化韵发音不准确
粤语方言中没有卷舌韵母er,因此人们发er 音和儿化韵时容易出错。根据音质相近的原则,许多人会把卷舌的动作去掉,直接发方言中的[ə]音,这使得发音的位置偏低,容易造成喉部紧张。或者卷舌的动作过大,太靠后,导致舌根紧张,发出的声音僵硬、不自然。其实在这里的“儿”字不是一个音节,只要求做一个卷舌的动作就行了。
方言发音习惯和说话方式还会对歌唱生理机能造成影响,导致咬字吐字时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受到干扰与限制。粤语方言区的学生在演唱时普遍都存在喉音重,牙关节紧等问题。这是因为粵方言发音习惯中韵母的开口度不够,唇形圆展没有普通话明显。另外,粤方言韵母中“a”的出现频率也大大低于普通话韵母,这使得粤方言区学生容易受母语影响,演唱时牙关较紧,同时软腭肌肉锻炼较少,软腭长期处于疲软的状态,不利于寻求我们声乐教学中所要求的“高位置发声”状态和口腔的打开要求。同时粤语方言中许多字音的声母多为喉位,如粤语方言声母中h 的发音与普通话声母h 的发音有所不同。普通话的h 虽然在传统声乐艺术吐字发音规范中属喉音,但其实则为舌根擦音,发音部位是舌根;而粤语方言的h 则是喉擦音,发音部位是喉,两者发出的声音极为相似。用国际音标来标注的话前者发[x],发音时口微张开,舌跟放松稍向后,作呵气的样子,让气流从口中呼出;后者发[h],发音时不必像普通话那样舌跟顶住后腭产生摩擦,尽量放松,舌根不抬高。从发音部位在口腔中的位置来说,[x]比[h]靠前。不少人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在说普通话时用后者代替了前者,这样演唱时往往由于喉部的力量过强,因此字头太重,极容易把韵母也带到后面,影响发声状态,出现破音。
说话语音的纯正,是歌唱语言表达的前提。语言是声乐的第一基础,这一特征决定了声乐的学习必须与语言相结合,只有说和念准确了,唱才能准确。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可通过朗读,朗诵来规范语音,提高语音的正确和清晰度,还可通过绕口令的训练,加强咬字器官的力度和咬字器官的灵活度,有效的锻炼呼吸控制能力。练习时,最初应特别注意字音质量,做到吐字准确、清晰、圆润。然后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可按音、字、词、句、段五步练习法循序渐进。
同时要想学好普通话,纠正方言音,除了要进行一定的专业系统的训练外,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重自身语音的规范性,使之形成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自然语音。许多方言音学生通过一定的普通话训练后,都能获得较纯正的语音,但在歌唱中“乡音”的不良习惯还是会经常脱口而出,这跟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注重语音的规范性有关,缺乏熟练度。
针对粤语方言音学生喉音重,牙关紧等问题我们可通过哼鸣(打开牙关),打哈欠等练习来对学生进行抬软腭的训练。还可以通过仰头读歌词来训练学生的高位置咬字,改掉低位发声的习惯。针对由于舌头僵硬不灵活而造成的r 母音、翘舌音、儿化音不准确现象,可通过做牙操来锻炼舌头的灵活性,即:弹舌(分马响鼻和意大利语音r 两种效果)、立舌(舌尖轮流顶住上下牙床)、伸舌(舌尖快速前后左右伸出),绕舌(闭唇,舌尖在口腔顺时针或逆时针360 度旋转)。
对于不同类型的吐字陋习,可通过不同的练声音阶配和声、韵母进行练习矫正。粤语方言发音习惯喉音很重,首选“u”母音进行训练,可先从模仿风声和警报声入手,要求学生深吸气后稳定好喉位,控制好声门,用舌尖轻抵下齿龈,咽喉放松,解除咽喉负担,用气息支持,发出“u”母音。等“u”母音唱好后,再把“u”母音换成“i”“a”“o”等字母音。
心理学说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后天反应”,是一种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机能反应。任何语言的学习,刚开始重复它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但只要经过不断反复强化学习和记忆,你就能做到准确无误地复述它。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语音问题,我们在给他们选择歌曲练习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强化训练,已与矫正。如针对比较明显的b、P、h、f、j、q、x 声母问题,有选择以下声乐作品:《花非花》、《春天年年来到人间》、《绣荷包》、《多谢了》、《珊瑚颂》、《红豆词》、《报答》等等。在歌曲乐句练习的时候,如有相关字词应单独抽出来强化练习,正确之后再整句进行训练,更易见到效果。
通过国家的普及,在小学教育阶段许多人对普通话的结构系统都有所了解,但许多讲方言的人却并不知道自己的“乡音”是怎么回事。不了解它的声韵配合规律,不知道它与普通话相比,有哪些语音、语调、词汇等特征差异。若我们对本方言与普通话的内部规律与差异了解得透彻深刻,普通话的纠正就会事半功倍。因此矫正方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理论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自己母语的认识,加深对普通话的深入了解,通过联系自身方言实际,找出其与普通话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对应,才能使我们的乡音纠正对症下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粤语方言及其次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其与普通话在音韵上的比较,从声乐语言的音韵规律具体了解、总结粤语方言的发音习惯对歌唱语音的影响。
正确的发音习惯能使气息运用自如,共鸣腔体运用得当,发出圆润连贯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普通话的发音习惯与我们声乐教学中所要求的“高位置发声”和口腔的打开运用要求基本相一致,因此在声乐学习中,普通话标准的学生相比方言音浓郁的学生有优势,容易掌握发音要领就是这个原故。作为广西方言地区的声乐学习者,早日纠正方言吐字习惯,不仅作品演唱大有裨益,更对自身声乐学习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