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于1906 年在德国出版,标志着艺术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宗白华是我国在当时的国际艺术学独立运动浪潮中最先做出应答的学者。“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整体价值观念,在审美境界上贯穿整个中国文化背景。我们从中国绘画中谈这一思想,是因为中国哲学观中提出了“天人合一”是沟通中国的文化和美术之间的桥梁。
宗白华于1897 年出生在安徽安庆,自幼年起,他先后在南京、青岛、上海学习。宗白华的处女作是1920 年发表的《萧彭浩(叔本华)哲学大意》,他在中学时学习英文和德文,对德国哲学家康德和叔本华、文学家歌德很感兴趣,他在处女作中论述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人生观和伦理观。在青年时代,宗白华在德国留学期间在《学灯》上发表了《流云》小诗一首,并于1923 年出版了诗集《流云》。宗白华酷爱自然风景,他在1937 年发表了《我和诗》,在1986 年发表了《艺术欣赏指要》。
20 世纪20 年代,宗白华先后留学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与柏林大学哲学系,主修历史哲学与美学。回国后,宗白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1925——1928 年期间,现后撰写了《美学》《艺术学》《艺术学演讲》等重要讲稿,他是我国当时在国际艺术学独立运动浪潮中最先做出回应的学者。
我们之所以从许多中国哲学观中提取出“天人合一”来作为沟通中国的文化和美术之间的桥梁,是因为这一概念是一种包含了哲学的美学意义的概念,在其复杂演变历史中贯穿几乎整个美术和文化领域。南宋的朱熹指出:“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董仲舒也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最高意义的“天人合一”是其中的主客体根本统一的状态。
儒与道均讲天人之和,均在天下之和中寻求审美的最高境界,寻求对道的自由把握和喜悦,寻求人格理想的实现。“天人之和”在此可理解为“天人合一”。
《中庸》认为,追求这种人格理想的实现应该遵循“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终达到“‘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主张文明教化到圣化的境界,成为儒家成就“天人合一”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这样看来,儒家的“天人合一”应归于道德境界中。
道家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就更显明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了人与自然的一致相通。在老子的思想里,天不再是最高实体,取而代之的是“道”,所以,“天人合一”的执行方式在道家成了与“道”的合一。道法自然,听之任之,并强调以人顺乎“自然”与以“道”达到“无为”的境界,从“无为”再到“无不为”的精神境界和行事原则。所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多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整体价值观念在审美境界上贯穿整个中国文化背景。
《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说的是中国人回旋往复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种回旋往复的意趣。比如,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诗中的“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从这些诗词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宗白华所说的回旋往复的意趣。
宗白华指出,中国的空间意识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皆生于阴阳二气,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形成有节律的生动。《易经》以“动”阐释宇宙万物,而从中国画中的人物、鸟兽、虫鱼、山水感受到生生之气。画家只有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将中国画中的动静虚实、循环回绕、远山近水中所体现的有节律的生命之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宗白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意境的理解上。他在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阐述了意境的问题。宗白华喜欢把意境看作艺术的中心,认为意境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透;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意境阐释为造化和心源的凝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家一直所追求的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个人情感与天地融合的境界,这与文化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也与宗白华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在美术创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虽然宗白华早已离开我们,但是他独到深刻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学思想把我们带入了美学的殿堂,教会了我们认识美、欣赏美,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的大自然和观摩一幅艺术画作的时候可以领悟到美学思想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