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途径的探索

2021-11-26 09:09王萍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思想

王萍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46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不仅要系统、准确、高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阔眼界,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从而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优秀影视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借助影视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将有力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抬头率”,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同时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意识形态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的GDP跃升至世界第二之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际上“唱衰中国”的论调此起彼伏,修昔底德陷阱似乎真的要从想象变成现实,而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空前的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度发展,打着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等各种旗号的思潮形成了几股暗流,在某些领域甚至翻卷起一些浪花,混淆视听,颠倒黑白。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改弦更张,走上了私有化道路。1991年12月底,苏联,这个曾经能够跟美国直接对抗的社会主义国家轰然解体,马克思主义被逐出大学课堂,苏共更是被从宪法上宣布为非法组织。回归到历史深处,我们发现,二战之后,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就处心积虑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东欧和苏联进行围剿,尤其是通过价值观的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腐蚀了这些国家的根基。最终,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下,这些国家暴发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思想危机,具体表现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对于这些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某些高校老师,某些网络“公知”,打着学术探讨的旗号,宣扬西方价值理念,进行西式政治解读,硬生生把这场血淋淋的围剿美化成了普世价值和西方宪政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诸如诚信问题、自私自利、追逐利益甚至唯利是图等也逐渐显露出来。但是,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即使出现了上述问题,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些“公知”看来,逐利就应该是市场经济理所当然的事情,某些理论工作者没有站稳自己的脚跟,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扛着西方自由主义的大旗,坚守个体本位,拒绝政府宏观调控,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判断与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纷至沓来,由此导致的价值观混乱也日益凸显。“标题党”大行其道,“标签化”无所不在,“娱乐化”甚嚣尘上,网络用语及由此导致的网络价值观庸俗化甚至低俗化问题愈演愈烈。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钩沉历史事实、重估历史价值、解读历史真谛等旗号,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英雄模范甚至开国领袖肆意歪曲与抹黑,通过“黑化”“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手段,颠覆既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严重冲击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利用网络的放大效应,诱导青年学生“放飞自我”“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一时间,某些论坛、客户端、自媒体、营销号俨然成势,对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直接的冲击与挑战。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校不是世外桃源,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听到的、看到的问题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在党校汇聚。……党校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2]这一论断虽然是针对党校工作做出的,但是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作为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积极探索进行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及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刻不容缓。

二、影视剧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可以而且应当融入思政课教学

2019年3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打好打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战,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

“与宗教、学校、家庭等范畴一样,电影电视也扮演着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角色。无论是电影的生产机制还是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都决定于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并对其产生反作用。”[3]由于影视作品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影响受众广、生活气息足等特点,优秀的影视剧可以通过“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将观众拉进某一历史时空,通过“代入式”角色体验,充分调动观众的主体意识,唤起、熏陶观众的某些情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行为选择与意志品质。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无形中发挥着极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据相关调查数据,在电影爱好者群体中,18—24岁的观众占22%,而大学生群体恰恰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群体对影视作品显然有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享受视觉的冲击,更追求影视剧的最本质内容——共情与共鸣。通过观摩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对祖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入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效助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最终引导他们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

近些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影视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叫好又叫座、屡创票房纪录的佳作。如2019年国庆档期在各家影院上线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爱国主义热情。一时间,全国上下,大街小巷,我们听到最动人的歌曲便是《我和我的祖国》,自媒体中人们发送和转发最多的就是对国家的赞美和祝福,中国人身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2020年因疫情影响推迟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及近期热映的《你好,李焕英》等影片深得大众喜爱,反映全民抗击疫情的电视剧《在一起》《最美逆行者》也再一次刷热荧屏,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影视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途径的探索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影视艺术引入课堂,以精彩的影视作品片段作为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案例,或者以第二课堂的方式进行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延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上课下的互动也充分活跃起来。实践证明,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以恰当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能够有效助力大学生成人成才,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度,课题组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相关调查,从随机抽取的班级数据来看,有40.3%的学生经常看电影,只是看优秀片、感觉能提升自己的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只有1%的被调查者声称从不看影视剧。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高校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线上教育平台,特别是2020年春季,受到疫情的影响,几乎所有高校都依托线上教育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借此契机,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涵,选取切合教材内容的影视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应形势发展,遵循育人规律,实现思政课堂“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影视剧特别是爱国励志及现实题材影视剧中的思政元素,引导青年学生深度思考,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三大理论版块的内容,每一理论版块都有非常切合的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赢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在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走上了一条自主自立、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建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深入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选择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高校学生极为重要,如果仅仅靠单纯说理,学生很难产生真正的灵魂触动,而选择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可以选取的优秀电影和电视作品还是十分丰富的,如《长征》《大决战》《西安事变》《台儿庄战役》《红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等等。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可以选择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如《甜蜜的事业》《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等农村题材的电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计划生育问题、家庭伦理问题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心路历程,对于90后、00后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最美的青春》讲述塞罕坝人在荒漠上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极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精神;《外来妹》《深圳湾》《十万人家》《大浦东》等电视剧反映了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山海情》《闽宁镇》等充分展现东西部对口扶贫开创的历史壮举……这些影视剧作品全部是现实题材,书写时代英模人物,展现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新貌。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生活变迁中,我国国民经济各个构成单元和人们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描述了1976—1984年邓小平同志的主要活动,全景展示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人民走向富足生活的时代巨变;《大江大河》则分别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及商业改革等三个方面各选取一个典型人物,纵览中国40年来的经济社会大变革,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进一步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如《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军》等系列电视节目,全方位展现新时代的新成就,是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把优秀的影视作品适时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避免思政课成为一种空洞的、纯粹讲道理式的说教,可以极大地提升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积极拓展思政课第二课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周末电影节”,聘请相关专家深入解析电影中的“家国情怀”,定期在学生中开展“从电影看人生、看社会”分享交流活动,力争把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开展校园周末电影节活动,坚持在校党委、校团委的领导下,在选取电影时政治上把关,内容上过硬,统筹安排,根据一些特别纪念日开展专题展播。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从课上进一步延伸到课下。

第三,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人物”走进校园,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借助抖音、微信、QQ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拓思政课延申的网络第三课堂。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大多处在18岁到24岁的年龄段,自身发展比较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相对独立,追求自由,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年大学生置身于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青年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他们需要的方式和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人物”走进校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的人物,亲身“体验”这个角色的行为抉择,使得优秀影视作品和思政课堂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

第四,突出优秀影视作品的熏陶作用。近些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思政课教师通过调整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提高课程的参与度与现实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优秀影视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到课下再到线上,三个课堂有效联动,借助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影视艺术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不仅会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由于影视艺术本身独特的审美特质,也会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影视艺术的生动再现,有利于大学生领略人类历史及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从而引导他们从艺术感受及情感体验中激发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关切,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把他们培养成政治立场站得稳、思想品德靠得住、个人能力过得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是人生中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将起着奠基性作用。影视艺术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这些经历与能力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甄别影视作品的优劣,汲取正能量,对他们的生存、交往、抉择乃至终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