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茗
(国家开放大学 实验学院, 北京 100039)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改革经验。许多学校都争相效仿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然而经验虽可以给人启发,但不可复制,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如何在已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教学改革经验的推广,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实践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学改革经验推广的主要实施主体之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本文主要探讨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学改革经验的推广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广成功教学经验的基本出发点。十余年来的新课改锻造了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1]基于这一学生观,教学改革逐渐树立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2]这就要求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独立思考。由此,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教学活动的社会性、人文性、生命性和生活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实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在大范围推广教学改革经验时,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避免政策行为背离改革初衷。
在教学改革经验大面积推广初期,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力推是必要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对教学改革的推广和最终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行政层面没有大胆的改革意识、合理的推进策略、高效的监管手段、科学的评价制度,教学改革推广的难度和阻力就会很大。
在实现教学改革目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的角色一般来讲是倡导者和推动者。与角色相对应,教育行政部门应注意推广教学改革的动机和边界问题。其中,动机问题对应着倡导者的角色,边界问题对应着推动者的角色。
教育行政部门倡导教学改革的推广,动机应该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追求表面效果、部门政绩等利己倾向。从表面上看,在行政层面进行大面积的教学改革经验推广,可能不需要特别多的成本,发布一次行政公文就可以掀起改革的浪潮。但是,教学改革不同于一般的政策改革,涉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改革如果不成功,耽误的是几代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教学改革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显性成本,仅用金钱是不能衡量的。所以,与一般的政策改革相比,教学改革应该尤为慎重,不宜在未进行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强行的、大面积的推广,只追求表面的政策效果。
教学改革的行政推动是有边界的。行政层面应该避免过度作为,在管理方面多指导、少控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学改革应该让行政的归行政,专业的归专业,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各司其职。具体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应该尊重校长和教师的选择。[3]对于教学改革的推广,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边界问题,可以提出指导建议,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撑,不宜直接深入学校教学实践。
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4]教育规律包括意义不同、属性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发展的规律,另一类是育人规律(育人规律也常被直接称为教育规律)。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是育人规律,所以这里主要探讨育人规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认为,育人(教育)规律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成长规律,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能够促进人成才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育人(教育)规律就是人成长规律的“镜像”。普适性育人(教育)规律主要包括三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5]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学改革的推广往往最容易违背的就是循序渐进这一教育规律,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改革的贸然推进往往使作为教学改革实际执行者的一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使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陡然增大。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的背后,必然导致教育本质的失落,太过追求效率,结果常常会过犹不及。
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实践实际上属于一种文化,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越能得到实际的效果。因此,教学改革的推行要经过谨慎的考量,不能冒进。在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时,不应只在技术层面模仿,而应理性借鉴,扎根实际,深入地考察本地的教学情况,经过科学论证的过程再进行推广。教学改革还应注意激发本地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与智慧。从课程论本身来说,课程是经验的有效组合。直接移植的教学经验,没有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基础,是空洞的。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受教育者的变化是细微、缓慢的。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宜太过草率。
教学改革的推广涉及的主体很多。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研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
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改革推广中扮演的主要是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教学专家在教学改革推广中主要负责对教学改革方式进行科学论证以及对教学模式地方化的指导;校长在教学改革推广中起指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校长观念的转变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师,同时校长的行动能够起到明显的榜样示范作用;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学中坚骨干力量,是将教学改革目标落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人物,起到指导和枢纽作用;广大的一线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际执行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如果教师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很好地配合、适应和推动教学改革,整个教学改革基本就是徒劳的;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服务对象,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稳步提升,才能说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家长群体,作为学生利益的直接相关人,对教学改革的推广享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家长群体的阻力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改革整体的顺利推行。教学改革的推广,涉及以上全部群体,要充分尊重各方的意见,否则,一方的不配合,很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改革推广的失败。
教学改革涉及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改革推广必须吸收多方意见,建构教学改革共识。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广教学改革时,必须意识到教学改革是一项具有公共性的行为,公共领域范畴内的改革必须征求多方主体的共同支持,形成共识。共识的建构过程,不是一方主体确定某一观点,另外各方主体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由各方主体共同商议、协同建构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教学改革的推广中,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群体有两个,分别是教师群体和家长群体。
教师群体是教学改革的实际执行者,教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能否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效。[6]如果教学改革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以应付的态度消极地对待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势必会失败。所以,在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时,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推广教学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和教师群体建构改革共识,调动教师的改革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家长群体也与教学改革的推广联系密切。培养学生,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教学改革,不仅发生在学校,家庭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场所。[7]与经历过系统教育学学习的校长、教师群体相比,家长群体的教育价值观是最难改变的。教学改革的推广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就是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当前,多数家长对于中考、高考的升学非常重视,更倾向于让子女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不愿意轻易让他们参与教学改革。如果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考试、升学有益,就能得到家长群体的支持;如果没有帮助,就会受到家长群体的质疑甚至抵制。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的评价制度下,教学改革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继续支持,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