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类课程双核驱动教学模式探索
——以广告学专业为例

2021-11-26 06:10王伟荣
关键词:能动性主观交流

王伟荣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599)

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前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016年高等教育论坛上指出,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Gene Block)曾说道,中国的一流大学跟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在课堂教学,单声道课堂教学(指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够担负起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重任[1]。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培养高适应度的时代发展人才,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培养体系的关键。但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堡垒式”课堂和“满堂灌”教学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偏重已有学科概念、命题、事实、方法等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倾听者和知识接受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课外师师互动偏少,引发“教”和“学”分离、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弊端,最终导致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学习中的“应付性”。其根本问题在于封闭式课堂教学,其症结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而这两者恰恰是紧密关联的。

一、高校封闭式教学现象及成因

封闭式教学现象的产生,其核心因素是缺少各种维度的学习交流。而实践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恰恰在于通过实践操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消化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分析客观因素,出现封闭式教学现象有以下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的限定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全国各地普遍兴起大学城建设,大学城兴建是国家主导的教育组织形态,积极地扩展高等教育空间,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并创造出更多的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位于城郊的大学城,客观条件限制了高校教师停驻校园的时间,教师课前匆匆赶到,课后匆匆赶班车,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同时,必备的物理交流场所的缺失,比如单独的交流室、茶歇室等,这些客观条件也是造成交流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交流机制的缺乏

教师没有固定的坐班时间,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些客观现状决定了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时间、机会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没有坐班制束缚,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后,自由安排课外时间。所以,校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匆忙来去的身影。灵活的上班机制给予高校教师更多时间支配的主动性,更有利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活动。但是,非坐班机制产生一些负效应,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亟需师生充分交流中凸显问题。

(三)考核制度的缺陷

从高校国内外评价标准来看,科研成果在提升学校排名、知名度等方面,比教学更有力,依靠教授的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来提高大学知名度是传统途径。相比较而言,教学指标在短期内对提升学校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高校各项考核制度明显倾向科研。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影响下,对高校教师更多的导向是科研至上,科研任务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年终考核,更是成为评定职称的关键。对教学的激励机制相对不够完善,客观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力,使得高校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偏少。

(四)交流意愿的不足

高校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不足。从教师与教师交流的视域,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教学资料花费了老师很多心血,从资料的收集到课件的制作都投入了大量时间,还包含着教师对专业领域的新观点,导致很多教师对于同行交流时顾虑重重;从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耐心地讲解和剖析,必定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了教师个人在科研上的投入。因此,主观上,教师难以形成强烈的交流意愿。

总之,没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交流机制、交流环境等客观条件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形成长效的交流氛围,久而久之,形成封闭式教学现实,呈现随意性的“教”和应付性的“学”等弊病。

二、“教”与“学”双核驱动的构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引发了高等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依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对象,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不能削弱,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20世纪90年代,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提出了“双主体论”[2],深受基础教育教师推崇,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一部《论语》,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有讨论、有争辩、有问答、更有心灵的回应和思想的交锋,这是最早的课堂教学实录。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通过采用“教”“学”双核驱动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充分激发两者课内课外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决定作用。

“教”的核驱动。课内:课堂以开放式形态出现,让教师的教学直接面临同事、同行、同学、学校的监督,充分增强多环节多维度的沟通交流机会和深度,教师唯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赢得学生的肯定和尊重;课外:以项目教学调动“教”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增大专业交流的广度,课堂以更开放形态全面展开。大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大视野、大境阈、大境界的课堂,要实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境界。

“学”的核驱动。课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更加透明化,课堂作品不再是点对点地仅面向任课老师,而是直接面向班级、年级、学校、其他老师、企业的点评和考评。课外: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扩大学生学习的交流广度,提高学业作品的高度定位,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课内外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提升自身对作业的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作品展览驱动教学

以作品展品驱动教学。作品展览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开放的形态,作业不再囿于课堂内部交流或者师生之间点对点评改。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作业交流非常有限,课程结束后,大多散失无存,从作业形成、处理、去向等过程,从中可见教学环节缺少精心设计,通常是学生做老师批改,偶尔进行个别作业点评交流,交流非常有限。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如果“草率”对待学生作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容易造成学生对作业的“随意性”态度。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以实验作品为基点展开教学,实验课时占整个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可以说学生的作品质量,客观反映了课堂教学质量。

以作业为切入口,作品展览机制建设为抓手,促进课堂教学的开放,提高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充分激发“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课程作品公开展览,使得课堂教学以开放形态,直接面对同事、同行、同学和学校,甚至是企业。这些举措将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一定的压力,压力内生动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主观动力。课堂教学以成果展览的组织形式,向外界开放,接受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审阅,促进各个维度的学习交流,跨年级的纵向交流和跨专业的横向交流,甚至是跨校际的交流,其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二)目标双指向驱动教学

以教学目标双指向驱动教学。从学习目标导向入手,充分激发“教”“学”的主观能动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姆等人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课程编制、观察教育过程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定义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4]。20世纪80年代,罗森谢尔(Rosen shine)提出了直接教学设计法,即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习目标,选择材料,确定步骤等[5]。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梅里尔提出教学过程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家皮连生等人依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提出目标导向教学理论[6]。目标双指向的多重性,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学习目标导向入手,充分激发“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践类课程具备先天条件,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实践项目,通过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企业项目促学:课程作业直接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以完成“项目”作为课内作业教学指向;竞赛项目促学:把学科竞赛引入课程体系,让竞赛中积极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目标双指向驱动教学法,“以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信息,有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域优势,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企业项目,以乙方的身份与甲方企业谈合作,教师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商业洽谈、合同签订、项目沟通、项目实施,甚至是收款税务等商业细节,对于学生完成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在课程评分上予以政策鼓励。根据对本校广告学专业学生粗略统计,95%以上学生都有相应的企业资源,实践项目是唾手可得的,与此同时,我们更积极鼓励学生面向市场经济的项目立项。

(三)实践活动驱动教学

以实践活动带动主观能动力。“一名好老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才是教育革命到来的主要标志。”[7]教师尽量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机会,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如活动策划,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均交由学生全面负责。翻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角色,学生全程策划组织活动,包括作品交流策划、展示方式、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海报设计和制作、文案设计、交流实施等系列环节。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实践项目,给学生提供综合能力锻炼的机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

我们从2002年实践至今,一直以作品展览的方式展示学生课堂作品,从过去的线下展厅展览到现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即时优化展示方式,体现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在2010年至2012年间,由广告系学生牵头联合学生会,在以往广告作品展的基础上,策划以“原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在校园里产生良好的反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更“开放”,同时形成了良性的“传承”效应,低年级同学在未开课之前,就通过系列的展览活动,直观了解广告系列课程,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甚至从主观上产生对实践类课程的期待,促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延续性。

(四)民主互评机制驱动教学

以翻转评分者主体身份驱动教学。评分体系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以学生互评机制,学生是学习过程和评分过程主要参与者,教师是评分系统的组织者。通过互评作品方式,深化作品交流,形成课堂的“二次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大型作品采用的是主观评分制,更需要制定科学评分制度,确保课程成绩的合理性和严肃性,让作品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被最大程度地量化。废除传统任课教师个人打分的考评方式,实行学生互评成绩的考核办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学生之间专业交流,同时也优化了主观评分制。采用小组评审、汇总评分法和截尾均值法,确保考核方式更加严谨化,首先,评审团以小组形式组成,充分考虑普遍参与度原则,以寝室4人为1小组,全班同学被分为10-12个小组,集体商议评分;汇总所有作品,分发各个评审小组,由组员集体评审作品,各小组必须独立评审;截尾均值法,各评审小组取得评分数据,最后由学委汇总评分数值,通过表格制作,删除2个最高分和2个最低分原则,计算中间分值的平均分,形成最终的作品成绩。

教师是组织者,只负责制定评分标准和组织评分、总结点评等工作;学生是执行者,全体学生既是被考核者又是评委,通过对全体同学的作品评审过程,再次形成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我们称作业评审是“二次学习”。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项目提案在甲方评审过程中,大多是民主集中评审制,民主互评机制更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状况,体现了教学和社会接轨的原则。

(五)跨课程延伸驱动教学

以作品交流为契机,外延课堂空间来驱动教学。邀请同事参与对作品的点评甚至参与评分,增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已有作品跨课程进一步延伸,不断地丰富内容、完善质量,形成小作品积累成大作品的过程,甚至一件大型的课程作品可以贯穿整个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被有机串连,有利学生领悟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对于每一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以广告学专业课程为例,通过一个大课题作业形式,把市场调查和分析、广告策划、广告文案、摄影与摄像、广告设计、媒体投放策略、广告效果评估等课程串联起来,小作品积累成大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认识到每一门课程积累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路径清晰;对于教师来说,认识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之间的教学沟通凸显必要性,通力协作更能优化教学效果。

三、“教”与“学”双核驱动的实施策略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充分激发教学双核心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本的前提下,达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的目的,是确保此教学模式能得到长期实施的重要考量,便于此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优化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核心作用,以开放式课堂,既促成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和动力,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重视教学组织的设计,建立教学过程与目标相结合,从作业、评分、实践、展示等各个环节入手,优化教学设计。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建立多维度交流机制,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二)促进主观动力

在“教”“学”双核心理念指导下,多维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梳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通过作品交流模式、学生互评机制、课题实践目标指向等教学组织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对教师和学生形成一定教与学的压力和动力,内生主观能动力,提升学习目标的高度,调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大主观能动性,确保作品的质量。

(三)建设长效机制

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利用存量的教学资源,尽量避免增加新的教学成本,特别是教师的工作量。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和教学场所等硬性资源,发布平台、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平台等软性资源,专业教师、教授、学生等人力资源,甚至是取得学校在活动经费上的财力资源。结合线上线下资源,促成教学长效机制的完善和延续。广泛地增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促进校园学术氛围建设。

四、结语

解决封闭式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是课堂的开放形态,因为课堂的开放形态有益于提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力,而主观能动力决定了课堂作品质量,特别是实践类课程大多以大型作业为考核方式,课堂作品质量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在教师和学生“双核心”理念指导下,通过“教”与“学”双核驱动教学模式,作品交流模式、学生互评机制、教学目标双指向等教学组织方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两个核心同时驱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为目的,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猜你喜欢
能动性主观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