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却尖措 刘冬梅
汉藏艺术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形式。汉藏艺术交流的历史表明,中华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与互补性的特性。在多民族文化的框架下,考察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居住人群如何通过交流、交往和交融,最后形成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接纳的共同文化价值和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年6月6日,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主办的“汉藏艺术交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2021年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作坊”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天津大学、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藏唐卡画院、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唐卡传承机构的特邀专家、唐卡传承人、青年学者等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振旭主持,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期刊社社长苏发祥教授,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学苑出版社副社长洪文雄分别致辞,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藏艺术交流以及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其中,苏发祥指出,此次研讨会让汉藏文化研究专家、唐卡传承人以及长期扎根田野的各民族青年学者共聚一堂,探讨汉藏艺术交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本身就是对这一主题的身体践行,因而意义非凡。徐岫鹃谈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因而把汉藏艺术交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此次会议的主题,意义十分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开幕式后,参会人员按照会议程序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该部分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研究员冯莉和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央珍主持,七位主旨发言人分别从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的视角围绕汉藏艺术交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展开精彩论述。
西藏唐卡画院院长、藏族唐卡(勉萨画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以《关于唐卡艺术发展与传承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表了演讲。罗布斯达认为,目前唐卡传承的核心问题是优秀唐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政府给唐卡传承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或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唐卡传承人也需要加强技艺、理论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修养。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报告的《17—19世纪藏东地区的唐卡与汉藏艺术的整合》讲述了藏东地区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遗存及其呈现的汉藏交融风格特点,并指出这一风格的演变突破了15世纪以来勉唐画派、钦孜画派的古典主义传统,甚至超越了嘎玛嘎赤画派对汉地艺术的吸收的程度,对其历史地位和艺术影响应当重新给予客观评价。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明末清初西藏著名艺术家十世噶玛巴活佛的汉式唐卡》的报告,以丽江博物院收藏的十世噶玛巴活佛却英多吉的唐卡作品为例,通过对其题材、构图、色彩和技法的分析,展示出十世噶玛巴对藏、汉和纳西等各民族艺术与文化的兼收并蓄,为清初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杨恩洪报告的《传诵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青藏高原多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认为深入研究活态史诗《格萨尔》的传播与发展,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代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是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及内在动力的最佳例证,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繁荣富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罗桑开珠报告的《浅析唐卡图像借物象征法》,通过图像分析唐卡艺术中借用物象来象征或说明某种意义的手法,重点阐述印度佛教早期借物象征法及其中国化过程,由此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寓意和内涵意义进行阐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当增扎西的《元代汉藏文化交流——以夏鲁寺建筑与壁画艺术为例》,从夏鲁寺历史创建与扩建历史、汉藏合璧建筑,以及富有浓郁汉地艺术风格元素的壁画三个方面谈起,探讨了在元朝中央对西藏实行有效行政管理下夏鲁万户势力的崛起和夏鲁寺扩建的过程,以及在国家统一、民族交往的历史背景下,汉藏民族在建筑和绘画艺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郭平以《传承人口述史的文体研究》为题,论述了传承人口述史具备独立的文体,是以社区、群体或个人的活态记忆为文献资料的历史生产方式,历史性是它的第一诉求,并在分析与民俗志、民族志和非虚构写作等相近文本形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人口述史的文体特征与书写方式。
以上主旨发言使本次会议的主题和目的更加清晰,参会人员对唐卡为主的汉藏艺术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脉络以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唐卡传承人作为汉藏艺术交流的实践者和行动者,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次会议共有来自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等地的7位唐卡传承人,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会议室和藏学研究院“MUC藏学之声”公众号中同时举办了线下唐卡展览和线上云展览,并参加大会发言。该部分由西藏大学西藏跨界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桑德杰布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当增扎西评议。
藏族唐卡(勉唐派)西藏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杰在《勉唐卫孜(拉萨传承)绘画艺术简述》中讲到,勉唐画派创立以来,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地域风格的传承。他根据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等地壁画介绍了勉唐派在拉萨传承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上著名的画师以及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藏族唐卡(勉唐派)西藏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次仁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其参展作品《上师供奉福田》,此幅唐卡曾在国内外多次参加过展览,通过这一具体作品的创作、绘制过程和艺术风格特点的讲述,让大家对这类题材作品和勉唐画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松潘县象藏艺术学校校长赤增绕旦以《“川西门户”唐卡画师的成长与践行》为题,口述了其求学、创作、传承实践的主要经历以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成长氛围。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唐卡教师桑珠罗布以《浅析嘎玛嘎赤画派历史》为题,对嘎玛嘎赤画派的定义和特征、历史脉络,以及嘎玛嘎赤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尤其是对嘎玛嘎赤画派的创立与明朝永乐年间汉藏交流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茸吉称在《迪庆唐卡源流》中,对迪庆地区的唐卡传承历史和发展概况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且认为迪庆地处多民族聚居区、经济和文化交流密集和频繁的地域特色同样体现在迪庆唐卡传承的艺术风格上。
当增扎西在评议时指出,几位唐卡传承人前来举办唐卡展,并作大会发言,是此次会议的亮点和特色。首先,次仁多杰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藏地方的画家群体出发,介绍勉唐派在拉萨的传承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一时期画家们的艺术作品创造过程和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道路的精神。拉巴次仁通过自己参加很多壁画和唐卡绘制工作的经历,回顾了这一代唐卡传承人为了唐卡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努力,此外,还通过介绍个人作品《上师供奉福田》这幅精美的唐卡来介绍了这类题材的绘制过程和特点。赤增绕旦画师的家乡松潘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地区,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在这里建立了唐卡艺术学校,并致力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实践,精神可嘉。桑珠罗布通过介绍嘎玛嘎赤画派的创立以及传承的过程,认为嘎玛嘎赤画派的创立与噶玛噶举派和明朝皇帝之间的来往有密切关联,此外还对该画派绘制作品的画面构图、晕染,以及造像量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一位是迪庆的鲁茸吉称,现阶段我们对云南的唐卡绘画艺术的了解很少,而他作为一个家族传承的继承人参加这次会议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迪庆地区唐卡艺术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和关注这些地区唐卡艺术的发展。
该部分由两个分会场组成,共有13位学者对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进行探讨,其中大部分学者为《中国唐卡传人口述史》项目组成员,他们结合各子项目的工作进度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报告。
该会场由云南省迪庆藏学研究院研究员和春燕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作评议。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冯莉报告的《传承人口述史与非遗建档——“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的实践》中讲到,“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运用口述史方法,围绕掌握唐卡知识的文化实践主体,用传承者的话语,表达并阐释唐卡文化。口述史的调查整理,充分尊重当地唐卡艺术实践中的概念、术语,从传承者赋予作品意义的实践出发,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中获得意义,探索建立传承人自身文化术语体系和表达逻辑的非遗档案。西藏社会主义学院教师旦增央宗发表了《西藏寺院唐卡艺人口述史工作汇报》,其研究对象为三位西藏寺院中的唐卡艺人,目前已完成对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画师普布的口述访谈。她认为,西藏唐卡艺人在唐卡艺术和西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桥梁般的作用,其中寺院唐卡艺人因接受过传统的经学训练,其传承作用具有独特的意义。范久辉报告的《苯教唐卡传承人口述史——以丁青东朵家族为例》以苯教中最负盛名、流传最久远、脉络最清晰的昌都丁青东朵家族为例,通过个人口述、作品收集及文献收集等方法,浅析了其家族的渊源、兴起、流传及现状。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巴桑卓嘎的《藏族绘画大师仲多•班觉杰布的人生经历及其艺术贡献》中通过桑耶寺大殿二楼“卡松旺堆”壁画、藏医院天文历算书插图、罗布林卡“达旦明久颇章”壁画、嘎东寺壁画等仲多•班觉杰布代表作品的分析对其艺术贡献进行简要介绍。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的《知识史与生活史——口述史研究的非史学特征与实践策略》认为口述史具有非史学特征,主张口述史并不直接指向已经过去的、具有明确时空坐标的事实,亦脱离了基于历史要素的普遍叙事,表征了多元的生活世界本身,是对于个体生命情态和行动最直接的确证。最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博士后陈乃华在《散布在汉藏边地的画坊与艺人团体》中提到汉藏边地是相对于核心的“边缘”地带,但同时也是各种“关系”的丰富集合器。她提出了关于艺术的讨论是否有一种 “超民族体”的文明书写的问题,并主张文明是一种超越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养料,而承载文明的艺术则应可以作为文明交往中多边关系的集合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对发言作了详细的评议:冯莉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10周年的背景下探讨了传承人口述史这一概念,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程的基本概况作了十分清楚的交待;旦增央宗从作为唐卡画师的祖父这一缘分讲述自己参与西藏寺院唐卡艺人口述史的经历,应该激励这样的年轻学者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要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去重新看待他们,而不仅是从个人情感角度来做选择;范久辉的发言是专门关于苯教唐卡的传承,不仅对丁青东朵家族的传承谱系作了详细的梳理,还提到了唐卡合作社这一新现象,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巴桑卓嘎从勉唐派近代唐卡大师班觉杰布的个人生活史和家族的传承史讲述了他的艺术贡献,并讲到他擅于肖像写实的艺术才能,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传统绘画的多样性。巴莫曲布嫫对牛乐主张的口述史研究的非史学特征与实践策略,以及传承人口述史要从知识史和生活史的复合中寻找我们的研究策略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方法论、再到认识论来指导实践论的架构。此外,她建议,如果口述史需要持续性的更新,应回归到生活史。最后,陈乃华以汉藏边界安多和热贡地区的画坊与艺人团体为探讨主题,也涉及藏彝走廊和汉藏走廊这样特定的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了非常大的信息。
该会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乌仁图雅主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熊文彬评议,共有7名学者就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的个案研究进行了探讨。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卓么措报告的《技艺与记忆——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认为,唐卡传承人口述史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一种理论与实践创新。基于文化主体性、关注传承人生命史、强调非遗核心技艺、探索非遗传承规律,认为将不确定的“技艺与记忆”挖掘、抢救、整理,转化为确定的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格桑梅朵报告的《藏族叙事唐卡中的戏剧空间呈现》从唐卡装裱的形式讲起,唐卡的原初创作者们在平面画布上隐含了立体空间。她以叙事类唐卡为例,分析了人物造像的动态,别开生面地将绘画内容和戏剧空间元素进行比对,探讨了叙事唐卡中的戏剧空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格桑翁姆报告的《玉树藏娘唐卡及传承人口述史》以藏娘唐卡传承人的访谈为材料,探讨玉树藏娘唐卡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人口述史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才让当周的《玉树嘎玛嘎赤唐卡传承人口述史调研报告》从才文尼玛和吾杰两位唐卡传承人的简介、所用的调研方法以及文本的撰写和不足之处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汇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李航以《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文化精英与守“艺”的社会生命》为题,关注作为文化精英的唐卡传承者,并以其艺术创作动机及情感模式阐释为切入点,分析文化精英在唐卡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还提出了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浸入式田野实践方法论思考。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邹茂报告的《勉冲平康家族唐卡传承人口述史》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勉冲平康家族三代唐卡传承人的口述记录,讲述了勉冲平康家族五代唐卡传承人习得、教授与传承唐卡技艺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冬梅以《让历史活起来:昌都嘎玛嘎赤派唐卡绘画世家口述史的书写》为题,探讨了昌都拉索仓、嘎德仓、布仓玛、帕中仓、日扎仓、协肯仓、毕化仓等8个嘎玛嘎赤派唐卡绘画世家的口述史的写作过程。她从家传技艺的角度切入绘画流派的地域传承,将画师个体生命历程与文化遗产保护、汉藏文化交流、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相关联,并通过画师的口述将历史文献、古代图像与当代唐卡传承进行联结,尝试呈现一个活态的地方性绘画史。
熊文彬对7位学者的报告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评议。他认为,对唐卡作品的研究在传统上属于艺术范畴,但是对唐卡传承人及其口述史的研究则属于另外一种范畴,与艺术和人类学都相关,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素养。首先艺术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调查的质量和高度,因此做口述史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次,年轻学者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要客观地看待或者选择性地去理解访谈内容,不能全盘接受访谈对象的叙述和观点,而且学术中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次,在运用西方理论时也需要有反思,将外来的理论置入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将更有利于唐卡艺术的研究。
大会总结由刘冬梅主持,冯莉和苏发祥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冯莉认为,此次会议是课题组一次精彩的工作汇报,会议特意邀请了几个卷本中的主要受访人来到会议现场,这既是对访谈主体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足见这些口述史成果经得起他们的检验,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此外,唐卡传承人能来到现场讲述自己家族的传承历史,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是这次工作坊最大的亮点。最后,这次参会的一些学者已经做了十多年的调查工作,有丰富的田野经验和很强的理论功底,期待他们未来能形成丰硕的研究结果。苏发祥教授认为此次会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短、效率高,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各位学者和唐卡传承人作了充分的交流;二是汉藏艺术交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三是形式多样,因疫情影响进行了线上线下结合,但效果很好;四是会议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唐卡传承人作品线上云展览,值得表扬和肯定;五是中央民族大学近几年来,第一次请了这么多唐卡传承人来到会议现场与汉藏艺术研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和交流唐卡艺术,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