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飞,郑迎香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回首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历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全新的视野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指导下统揽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新征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面系统阐述在新时代里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蕴涵着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新时代争取自由和解放,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
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即使转移至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也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条件。”[1]1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用适应新时代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时,毛泽东就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56年3月至4月间,面对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可能的变数,毛泽东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1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指出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这实际上是对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的切实遵循和探索[2]2。历史和实践表明,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用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才能不断取得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解答新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扬帆远航向着伟大梦想奋勇前进的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恩格斯指出:“理论是在历史中发芽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形形色色的形态”[3]。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指出:“所有历史时期的经济生产和必须由此产生的社会架构,都是该时期政治和灵魂的历史的根本所在。”[1]2新的趋势与要求、问题与考验、挑战与机遇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时代,要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就须要充分发挥新时代背景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强大能动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优化新时代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指构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2]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断发展着的共同体。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内在地涵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在中国大地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不断结合、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如何对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回应和治理中国具体国情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给我国各方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我们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4];其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社情出发,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坚决抵制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最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一脉相承的,二者是“根”与“花”“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根”和“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花”和“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真理养分创新发展,以独创性的理论视角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以崭新的丰富内涵与时代特征。
第一,习近平从历史和实际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聚焦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器把握新时代的新趋势,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5]。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致力于为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始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开辟新格局;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科学理论[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党百年来科学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批判汲取国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先进指导思想。它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切实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内核。“思想是行动的先导”[7],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能够正确引导和规范实践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作出的正确解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实践和理论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基本原理可以得知: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将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助力新时代,续写新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研究要更加注重拓宽国际视野,积极作为、主动认领、承担责任,自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8]。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9]。
第二,切实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理论内核,即“八个明确”。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八个明确”。首先,必须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又是新时代的发展主题,必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中牢牢落实;其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明确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必须以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要求和发展依据;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发展路径;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发展重点;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目标;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发展保障[10]。“八个明确”各要素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和协同性,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踏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实践要求,即“十四个坚持”。首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居于统领地位,分别从领导力量、根本政治立场和发展动力三个角度确保“十四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维度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举措;最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从法治、国家安全、国防与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战略保障[11]。“十四个坚持”是对“八个明确”的承接和展开,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十四个坚持”和“八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也科学诠释了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