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2021-11-26 04:18王秋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务院校专业

王秋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法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实务性是其基本属性。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和加强实践教学。但是,在开展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相当数量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仍然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或明显被忽视的问题,致使所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虽然理论功底较强,专业实务能力却无法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认真调查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构建契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

一、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认可度不高

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职业化的推动下于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并得到社会、民众和机构普遍认同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外社会工作已有近百年历史,呈现出高度职业化和专业化特征。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即专业教育先于职业化发展,且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较低。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民众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一词,有的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志愿者,社会工作机构就是慈善机构。还有人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就是做协警或居委会工作人员。社会认知度、认同度低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难以吸引热爱社会工作专业、乐于在社会工作领域服务的高素养人才。在对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了解中发现,这些学校该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非常低,绝大多数学生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到校后要求转专业的意愿强烈。因调剂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有的学生对任课老师、学院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消极应付,有的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如何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是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偏差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国家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积累与沉淀,教学理念普遍存在着较大偏差。首先,偏差体现在对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认识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一种依附,没有认识到两者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是相互支持、互相依存的关系。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针对地方的调研不多,对地方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不甚了解,更多的是参考其他高校特别是层次较高学校的方案,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看起来高大上,但明显存在脱离地方实际与需要、脱离本校办学水平等问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坚持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讲述、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实务性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拥有一支规模适中、专业背景多元,理论与实务经验丰富,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因地域劣势、专业办学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表现为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小,没有达到专业教育与建设的要求。据调查,很多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未达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开设要求,其专任教师10人以下的学校不在少数。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一支拥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有些学校社会工作教师队伍是由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学或其他专业撤并转变而来。另外,地方院校人才流出问题也十分严重。第三,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较少把学生带出校门开展校外实践、现场实务等教学活动,给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造成了专业性的限制。

(四)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地方本科院校校内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实验室。据调查,发现所有的学校都设有专业实验室,配备有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综合实验室等,软、硬件环境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存在实际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校外资源主要是实习、实践基地及案主资源。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走的是专业化推动职业化发展的路径,社会工作职业化相对滞后,地方更是如此。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可利用的地方资源匮乏,特别是在社会工作实习实践基地、案主资源等方面。地方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滞后,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领域趋同,服务能力有限,可接纳实习、实践教学的人数少,指导、督导能力有限。社会工作在地方的认同度低导致了案主资源少,难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家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职业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全体师生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特点和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区域性优势与限制性态势,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契合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际的“四个阶段”“三个课堂”“三个体系”为特征的“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与专业认同,是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形成、专业能力与实务技巧的获得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与磨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递进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构建起一个由浅入深、能力层层递进的“四个阶段”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是兴趣导入阶段。主要是对专业零基础的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逐步感悟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专业导论课与大一第二学期的校企合作课程。在校企合作周活动期间,把学生带出校门,参观访问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机构、康复机构、社区服务站,并邀请这些单位或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对机构性质、部门设置、工作内容、服务范围等进行讲解。在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过程中,邀请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政府部门的行政社会工作者以及一线的社会工作者给大一新生分享、交流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逐步感悟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

第二阶段是模拟演练阶段,这是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大二、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其中大部分课程需要在个案实验室、小组实验室、小组观察室等实验室中进行,通过实验室中的模拟演练,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真实案例分析、单面镜观察等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

第三阶段是服务学习阶段,这是实践教学环节应用与提高的阶段,主要涉及大三、大四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开设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其中有一半的课时是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到社区、社工机构、福利院、养老院进行针对性的实务训练。同时,志愿服务、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志愿服务、暑期实习、毕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社会工作服务训练,充分运用第二阶段学习到的专业方法与技巧,通过机构与教师的督导,帮助学生整合社会工作的有关理论知识、价值观、技巧与方法,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或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是研究反思阶段,主要面向的是大四学生,要求在实务服务的同时开展研究与反思训练。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在社工机构、学校、社区、福利院等场所进行毕业实习实务训练与服务。在实务服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进行评估,并设计好工作方案;在实习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完善方案,并科学评估服务活动与效果。实务服务活动的问题评估、方案设计和活动过程与成效的评估训练过程就是学生层面的科学研究过程,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在实务服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另外,学生在实务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之前的专业学习中不曾遇到的,比如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的服务实践问题,以及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是否完全有效等问题。显然,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说明其已开始反思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就是一种反思性教学[1],反思性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共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即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法与技巧的有效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并对以往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更科学、具有较强行动能力的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四个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对应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前一阶段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是开展下一阶段实践教学的准备。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目标任务也并非截然不同,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之间会有交叉、重合。“四个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够步步为营地反复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为他们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三个体系”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与目标,依照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操作性较强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课程实践体系、专业实习体系、自主实践体系。

(1)课程实践体系

课程实践体系主要是指为课程安排专门的实践课或者实验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特别是实践任务较重的课程,设计的课时比例也会更重,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专业核心课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采用了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将客观、真实、生动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引入课堂,组织并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增强课堂活跃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务能力的培养。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课程在大量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还采用了实验教学的形式,通过设计一些个案、小组活动等特定问题,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设置,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操作等使学生反复训练、演练专业技巧,提升专业技能。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与《社会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等通过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选题、研究设计、问卷设计、调查、运用SPSS开展统计分析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专业实践体系

专业实践体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理念、实务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设计的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教学体系、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毕业论文写作等。

校企合作是校地、校企、学校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强调在校学习与机构实践的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或机构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校企合作是根据社会需要,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或机构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理念。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共安排4周,设置4个学分,分别是在大学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六学期,对应专业认知、专业见习、专业实践的目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力促进了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认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在专业见习、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专业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性更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前的训练与预演,也是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见习、毕业实习等。见习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工作机构、福利院等场所,了解机构的设置、服务范围与内容,参加机构的一些专业性活动,使学生能够领悟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与理念,基本熟悉专业活动的要求和方法。毕业实习是学生完成大学全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在学校与实习基地“双导师”的指导下,到实习单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参与社会工作实践,从而获取独立工作的能力与综合实务能力的实践教学形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共16周。毕业实习是专业实践的高层次要求,其时间长,要求高,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进行评估,设计好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切实开展实习活动,并且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论题进行思考与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主张。学校要求毕业论文的选题需来自实践或实习当中。因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的后半段开始,期末或第二年元月初开题,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工作一直持续到第八学期期末的论文答辩。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走向专业岗位前一次较长时期的预演或排练。

(3)自主实践体系

自主实践体系主要是指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社团活动、社区调查、公益服务等。前两项活动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后面5项活动的要求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参加并圆满完成相关任务,达到相关要求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自主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

(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三个课堂”

(1)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在教室内(包括实验室)开展的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模拟实训、综合课程实训、专业综合训练、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与辩论等。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活动形式、预期效果、考核方式等都已在教学大纲中进行了设计与安排,具有科学性、一贯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注重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主导性更强,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效果评价等更多地依赖于老师,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起着积极参与活动和适当发挥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作用。

(2)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园内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科技创新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修满“第二课堂”10个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更强,比如参加哪个社团,社团活动设计怎么做,科技创新选题与研究等,都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实施,教师则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

(3)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在校外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见习、毕业实习、志愿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见习、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社会工作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具有计划性、规范性和常规性的特点。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第三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和机构或相关单位共同组织与指导下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是学生进入社会、开展专业职业活动前的演练。

“三个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三个课堂”一体的理念。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其中“三个课堂”的联动是关键。第一课堂注重培养与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能力。第二、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促进“三个课堂”联动,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组织与管理的规范性。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在第二、三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但学生参与社团的性质、数量,社团活动项目的设计、过程、总结,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实践教学的效果等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发挥其引导、指导与督查的作用。对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整合学工、团委、教务处、学院力量进行组织与管理的同时,引入了导师制,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交友、生活等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导师对学生“三个课堂”的活动、表现、效果进行指导、督导与评价。“三个课堂”相互嵌入,彼此互补,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也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专业“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是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学生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来的,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困境的回应。“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使专业目标定位更明确、实践教学体系更优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依托地方,大力开拓实践教学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社会工作发展滞后、机构发育不良。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想方设法开拓、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与当地的社会工作机构、民政部门、福利院、康复机构、社区中心建立广泛的联系[3]。其次,要适当打破地方限制,与其他区域包括省城或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联系,提高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与水平。第三,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在争取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支持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使之成为师生教学、科研、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推动本地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二)走出去、引进来,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开放性策略,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一方面,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要定期走出去,到省城或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或组织进行进修式学习,开展实务操作或项目设计等工作,使教师成为实务高手。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既要引进背景多元、理论与实务兼具的高素质师资,又要注意引进机构、部门的管理者、督导、优秀的一线社会工作者进教室,并与之建立常态化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背景多元的优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忽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投入。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对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进行规范管理,无论是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还是自主实践教学环节,其计划、实施、过程与效果的评价都要有章可循;建立实践教学评估、实践单位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多重评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规范、科学、高效。

猜你喜欢
实务院校专业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