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开启与发展

2021-11-26 03:43周娟王春焕
西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西藏哲学

周娟 王春焕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开启于和平解放时期。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回顾与总结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的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一、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开启——十八军政策研究室的成立

1949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A·米高扬时公开提出“解放西藏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部署解放大西南的同时,作出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1950年1月,党中央决定由西南局担负进军和经营西藏的任务,并拟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以下简称“十八军”)承担进藏任务。

2月16日,西南局、西南军区电告西藏工委并西康、川西、云南军区,指出:“西藏问题(包括对于散布在西康、川西北及云南境内之藏族问题)之许多政策,尤其是政教问题,必须多方面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获得解决。”[1]2月17日,西南局决定成立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以下简称“政研室”)。2月底,“西藏问题研究室”成立,王其梅任主任;3月,改称“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也称“西藏工委政策研究室”[2]。政研室是适应和平解放西藏而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3]56,后来也被认定为新西藏的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职能是为和平解放西藏出谋划策、提供政策咨询。

西藏工委高度重视政研室工作,设置编制90人,其中20多人为专职研究员。政研室工作人员主要由军队的师和团领导干部、华西大学社会系的专家教授和学生、曾在原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任职的一些职员等三部分人组成。到1950年4月底,政研室共有29人:十八军6人,华西大学10人,原蒙藏委员会职员9人,政指1人,管理员2人,会计1人[3]57。李安宅、任乃强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经西南军区贺龙司令员推荐进入政研室,并被批准随军进藏。时年已63岁的藏语文学者谢国安(蒙古族)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从军,担任政研室的藏事顾问。

政研室成立后的早期任务:一是调研进军道路、装备、补给问题;二是了解西藏内部情况及进藏部队应采取的具体政策;三是了解财经贸易、经济建设问题;四是调研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同时收集有关资料。为此,政研室先后编写出《西藏各阶层对我进军态度之分析》《对西藏各种政策的初步意见》《进军西藏应该注意和准备的事项》《西藏财经问题研究提纲》《英美帝国主义干涉西藏问题之趋向和我之对策》《关于进军西藏几个有关问题的意见》《进军守则》等材料,这些材料成为中央和西南局制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为部队开展认识西藏、热爱西藏、胜利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作了重要准备。《对西藏各种政策的初步意见》中提出的建议成为西南局拟定谈判十条的重要参考,也是后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基础[3]58。

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十分关心重视政研室的工作。5月,他在与新到任的政研室主任乐于泓面谈政研室的任务时,强调三点:对西藏情况要有系统的研究,尽可能求得正确,确定对藏的政策、策略步骤;做好进军准备和对西藏地方军作战方案、战术的确定;团结这一部分对西藏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教授,将来训练藏族干部,入藏后仍继续这个任务,可多做些具体工作。政研室根据张国华军长的指示,进一步加强对藏族地区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重新审订已经研究得到的资料,陆续编写出一套藏文课本、战士进藏教材、进军西藏口号、对西藏地方军的喊话材料等,并下发部队,进行宣传教育。6月初,政研室将西南局发出的“十条政策”翻译成藏文;7月中旬,将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联合发出的两份对西藏地方的政策布告译成藏文。在昌都战役前后,这两份藏译布告连同已经翻译好的《共同纲领》中的政策、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宣传材料,被广泛地散发到金沙江以西的西藏地方政府军政人员和老百姓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昌都解放后,政研室工作人员转到地方工作。历时7个多月的十八军政策研究室,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3]59。政研室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是它集聚了一批研究边疆问题的专家,他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克服困难,及时写出研究成果,为西南局、西南军区、十八军以及党中央研判形势、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详实而有价值的资料,发挥了政策调研与资政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程,形成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资政、服务的优良传统。西藏和平解放后,政研室的教授、专家成为西藏翻译、新闻、研究等文化部门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成长为著名的藏学专家、教育专家等,为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二、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基础奠定 ——各级各类研究机构的设立

继政研室成立之后,西藏创设了高等教育类研究机构、党校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经过7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现已基本形成学科完备并以高校、社会科学院、党校和党政部门等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科学科研体系及一支科研能力强、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在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十分重要(1)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创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

现在西藏7所高校均设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51年11月,进藏部队创办藏文干部训练班,后发展为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1985年7月,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1979年3月该校组建《格萨尔》抢救小组,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格萨尔》研究机构,对《格萨尔》抢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成立藏史研究室、宗教研究室、美术研究室、音乐教研室等,开展藏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成立西藏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西藏人口研究;成立中国藏学研究所,整合全校藏学研究力量并加大藏学研究力度,2000年9月25日被批准为第二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后,西藏大学先后成立了20余个研究所(中心),加强教育心理、西藏经济、法学、艺术、古籍、边疆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成立,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其他地方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75年,原西藏民族学院设立民族研究室,主要从事古藏文、藏族文学、藏族语言、藏文语法等研究;1985年,成立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开展以藏学为中心的民族研究;1996年12月,成立社会科学联合会,下设马列主义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学会等7个学会;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建立了十余个研究基地(中心、所),加强西藏经济、文化、社会稳定、南亚、旅游、藏学、体育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党的治藏方略研究。

1971年7月,在西藏民族学院迁校之际,将农牧专业搬迁至林芝,1974年12月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与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将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农业院校。西藏农牧学院也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87年8月,西藏农牧学院成立了基础学科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1997年8月,组建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历经经贸教研室、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的变更,成为西藏高校中唯一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核心教学科研领域的教研室,是西藏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研究基地;设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研究。

此外,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设有思想政治教研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二)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1978年,经批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开始筹建,1985年8月5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藏学研究机构和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藏学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和研究咨询中心。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最初设有民族历史研究所、宗教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和藏学资料中心等4个研究部门;在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筹建过程中,1981年12月创办西藏第一个藏学学术刊物《西藏研究》(汉文版),1982年藏文版《西藏研究》创刊;1984年成立《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开展《格萨尔》研究;后来,经过几次改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当代西藏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所、南亚研究所、贝叶经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70年来,西藏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藏《格萨尔》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等研究机构也相继创设。

2011年5月26日,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成立,这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学术性人民团体,下辖若干学会、协会等。该团体成立后,积极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讨会、座谈会、年会,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助项目立项与结项等工作。

(三)创建党校系统研究机构

196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成立。1956年至1962年,西藏各地市委纷纷筹建成立干部学校或干部培训班,逐渐建成各地市委党校。1991年,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成立,与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实行校院“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合署办公,内设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党史党建教研部等7个教研机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经济、文化、区情等研究。

1964年,西藏社会主义学校成立,是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任务。

(四)创建党政部门研究机构

十八军政策研究室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调查研究与咨询决策任务后解散,后来西藏工委及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都设有政策研究室。1982年9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简称“党史资料征审委员会”)成立,1983年4月,党史资料征审委员会办公室成立,1995年5月更名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工作委员会,下设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20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政策研究室、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研究室、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成立。2000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研究室成立,2009年11月更名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这些党政部门研究机构自成立后,紧紧围绕自治区党政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各项决策。

(五)创建地方志研究机构

1996年6月,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同时成立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合署办公,下设地方志处(部)。负责规划全区地方志、年鉴编修事业,指导全区各市、县志和年鉴的编修工作,审查批准市、县志和年鉴出版;协调处理地方志、年鉴编修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收集、储藏、整理并研究地情资料,组织整理出版旧志,提供地情咨询服务,开展地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翔实史料。随后,各地(市)、县、区志承编部门相继成立地方志编委会(或领导小组)及地方志办公室(或编辑室),并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的体制。

(六)创建其他研究机构

1980年1月,西藏自治区经济计划委员会成立,下设经济研究室,于1984年8月创办《西藏经济探索》内部刊物,12月又成立西藏自治区经济学会,开展西藏经济发展研究。1980年10月,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成立;1988年11月,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开展档案管理研究。1983年,西藏自治区民族教育研究室成立,1987年改名为西藏民族教育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2017年1月更名为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创办《西藏教育》刊物,开展汉藏语文教学、教育理论政策、教育教学等研究。1983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局艺术研究室成立,从事藏民族及西藏其他民族艺术研究;1985年10月,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成立,并将艺术研究室更名为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创办《西藏艺术研究》(藏汉文版)刊物。200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成立,这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团队领队资格证书”及“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从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古建筑维修保护、勘察设计、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等工作。2013年4月,创办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1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机构设在西藏民族大学。这些研究机构致力于文化资源特别是西藏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等研究工作。

三、构建起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和平解放到1966年,是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创始期。这一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主要是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积累资料,为后来创建学科、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1958年,中共西藏工委组织成立西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市进行广泛的社会历史调查,搜集到大量有关西藏社会、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资料。1959年平息叛乱后,西藏工委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搜集、整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为历史学、档案学创建提供了条件。

1966年至1976年,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开展理论宣传工作[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恢复,一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迅速恢复、成长、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拓展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地理、历算等学科领域,逐渐建立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方向从侧重传统研究逐渐调整为既重视传统研究、又重视现实研究[4]462。同时,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也不断增加,汉藏语言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等哲学社会学科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专业设置合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现代化学科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中央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为繁荣发展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各级各类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学科布局,逐渐形成研究机构设置相对完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布局渐趋合理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民俗学、艺术学、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方志学、地理学、地名学、边疆学、南亚研究、贝叶经研究等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藏族文学、中国近现代史等特色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西藏民俗、西藏旅游、藏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史等优势学科,创建了藏学、民族学、《格萨尔》研究等重点学科。同时,正积极努力推动理工类学科与民族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实施西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在建成。

和平解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报刊的创办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4月,《西藏日报》创办,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是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开端,也是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展现的重要载体。196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西藏群众文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西藏研究》《西藏党校》(后改名《西藏发展论坛》)《西藏大学学报》《拉萨晚报》《邦锦梅朵》《西藏教育》《西藏艺术研究》等一批报刊杂志相继创办,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西藏音像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纷纷成立。现在,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刊物有近40种,建有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西藏音像出版社、雪域音像电子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各类报纸、期刊和出版机构的创办和建立,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丰硕的研究成果展现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就

和平解放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组织若干调查组在西藏进行全面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西藏有关单位,在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四套丛书的过程中,又进行了实地社会调查,西藏当地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1983年至1991年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将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的历次调查资料整理、编辑出版了《藏族简史》《门巴族简史》《珞巴族简史》《藏语简志》《错那门巴语简志》《仓洛门巴语简志》《珞巴族语言简志(崩尼—博嘎尔语)》《西藏自治区概况》《藏族社会历史调查》《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等著作。除此之外,西藏工委结合工作实际,在1952年至1955年,也进行了一些社会历史调查,编写了《西藏宗谿名称和人口》《西藏商业情况》《西藏地方政府财政概况》《江孜、白朗地区土地关系、差役制度和高利贷的情况》等调查报告,这些成果为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5]。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等重大现实问题,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推出丰硕的成果。同时,加强西藏民族、宗教、历史等领域研究,对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进行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对西藏宗教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特别是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领域的研究等;加大中国共产党西藏地方历史的研究。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央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西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实践方面推出众多优秀研究成果。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为例,自成立以来完成学术著作200多部、编著400余部、译著200余部,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00余篇、研究报告600余篇(2)根据有关资料自行统计。。一批专著和论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一批重大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为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资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服务部”的重要作用。

1992年以来,先后有《好班子、好班长》《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发展和稳定》《关于今日西藏妇女境况的报告》《西藏现代化与主体素质的提高》《略论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等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之“一篇好的理论文章”奖;《西藏畜牧业走向市场的问题与对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历史档案荟萃》《透视达赖》《壮丽天河——雅鲁藏布江两岸四十年变迁实录》等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之“一部好的图书”奖。1993年,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藏文版)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是西藏迄今唯一获此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

2015年,首次评选颁发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至2019年已评选3届,先后有《当代西藏产业经济发展史》《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维护西藏稳定历史经验及政策分析》《西藏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研究》《吐蕃社会官职综述》《西藏百年史研究》《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对策研究》《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勘录(丛书)》《汉藏语中的清鼻音》《大吉岭历史归属问题研究——兼论锡金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基于贫困脆弱性与可持续生计的我国藏区扶贫开发的长效性思考》《20世纪西藏美术史》《历代藏文古籍写本尾跋题记解读》《正确认识、积极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等66项学术成果获奖(3)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的历年学术成果奖统计。。

1986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从1992年起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2020年,累计获得资助项目450余项。从2012年起开始设立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至2020年已累计获得资助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372项(4)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的历年各类课题立项统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的设立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彰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价值。

五、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展望

和平解放以来,在一代又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开拓、积极进取和勇于探索下,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起各类机构,形成结构合理的队伍,健全了相关学科,取得了丰硕成果,积淀了丰富的基本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十八军政策研究室创立之际,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十八军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与研究西藏和当时的民族宗教状况,为和平解放西藏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平解放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为指导,开展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创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探究历史、研判现实、前瞻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都赋予了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维护统一和反对分裂的意义以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宗旨

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6]从十八军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开始就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的优良传统,十八军的各类调研报告就是以解放西藏人民为使命、为人民利益而作政策咨询的。70年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宗旨,扎根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从情感上倾听各族群众的呼声,了解各族群众的诉求,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研究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围绕西藏工作的主线,把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认识西藏发展的历程,揭示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解决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将学问写在雪域高原大地上、写进各族群众的心坎里,为各族人民立言,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西藏各族人民。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研究导向

从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的历程来看,它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于西藏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展研究。从十八军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开始,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政策与实际情况开展调研,及时为各级党委、政府乃至中央提供资政建议;紧紧围绕中央和区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调研,提高调研与西藏工作的“贴近度”;紧紧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掌握各族群众的呼声与意愿,反映民意;紧紧围绕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生态强边中的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为党在西藏的事业著述立言,担当起“思想库”“智囊团”“服务部”的职责,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推进西藏工作发挥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四)坚持传统与现实研究并举、基础与应用学科并重的研究格局

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边疆学等学科相继建立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分裂以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断深化;继续加强对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不断强化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研究。经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传统与现实研究并举、基础与应用学科并重的研究格局,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富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逐渐融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潮中,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五)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党的领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从党中央、十八军党委到西藏工委、到自治区党委,各级党的组织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多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确保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党组织非常关心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从十八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各级党政组织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力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西藏“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制定,明确了今后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为新时代西藏工作谋篇布局,作出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提出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目标新任务,伟大的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发展,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担负起时代与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大有可为”(5)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在新时代做好新学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培根铸魂、建言献策、立言著述,再展宏图。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西藏哲学
都是西藏的“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