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宏强,白 静
(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河北 唐山 0632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1]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2]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人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对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了解和掌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特征,是新时代强化党的政治思想引领,寻求社会共同认识、价值、理想的本原性任务。目前,该群体展露了较为清晰、鲜明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特征。
第一,呈现“双高、双广”的特点。目前,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尚无定论。有人主张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在高校工作的非中共党员的知识分子人群,包括高校中非中共党员的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教职工”[3];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主要以创造、积累和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任务的非中共党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4]。无论何种界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均具“双高”和“双广”的特点,即学历高、职称高、学科分布广和年龄结构分布广。
第二,状态积极,观点多样。该群体普遍经受过优良的高等教育,故头脑敏捷,心胸豁达,对新兴事物包容度高,具备自立能力与创新精神。面对涉及国家主权、人民利益等重大事件时,该群体爱国情绪高涨、人民立场十分稳固。此外,中青年一辈的党外人士中,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员较多。他们因受过国外异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观点常常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多变性的特点。
第三,格局宏大,感召力强。众多留学归国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中青年一代,有些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骨干或带头人。他们具有学历层次较高、科学研究水平较强、世界沟通范围较广等鲜明特征,深邃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其准确地把握与获得所涉及学科的前沿资讯、关注与聚焦社会热点。一些科研能力杰出、学问高深、专业通透的党外知识分子已成为中国众多领域工作的智慧源泉,在社会中具备较深远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第四,政治参与积极性高,参政议政主动性强。当前,该群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正在彰显高涨趋势。尤其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继发扬参政议政的优良作风,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校发展,凭借较强的沟通水平、组织能力与深厚的学术造诣,踊跃地利用多种途径参加到献言献策、民主监督、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的进程中来。
第五,对国情、社情认识不充分,实践能力有待锤炼。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部分归国留学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学成回国之后长时间在学校中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民群体沟通交流机会较少,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社情,需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历史的理解,加强政治学习的理论化、系统化、体系化,应从中国人民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处置相关问题,逐步提升实践能力。
依据对群体特点以及思想状态的阐述与研究,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已经展现了比较令人欣喜和满意的成效,当然若干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忽视,特别是没有严格遵循统战工作规律,依事为变、依时为动、依势为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体系架构已经搭建,但配套机制尚需完备。就全国高校统战工作情况而论,大多数学校呈现了党委、统战部、二级单位党委分工配合,相互协作的“一盘棋”局面,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与分工部署较为规范合理。按照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各大高校需要建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成员中需要不少于一名校级领导,组成人员大概率来自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等机构,按时开会、探讨议题、监督统一战线实效。可是现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仍然处于探索、尝试期间,尚未建成完备的工作配套机制,此种情况在思想引领方面较为明显。
第二,统战工作内容丰富,但系统性仍需加强。就目前而言,该群体的统一战线工作通常以较为大型的活动为契机和平台,首先可以借助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情感共鸣、政治参与热情,其次可以利用知行合一的方式,持续构筑思想共识,使其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很多活动不能够系列化、体系化、长时间地延续下去,因此容易造成统一战线工作“零散化”、“细碎化”、“非完整化”。
第三,统战工作载体颇多,但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因为该群体成员分散、遍布于各大高校,所以面向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宣讲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各高校不断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创新发展,搭建了不少载体和平台,比如校级广播报刊、党委统战部网站、微信工作群、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途径基本做到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全覆盖。可是多种载体平台运行的时候,效果评估机制尚不健全,媒介传播效果难以衡量和评判。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5]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依据该群体的思想状况特点,遵照统战工作规律,重点强化“五个相统一”。
首先,增强“大联合”,引入领导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统战工作是各级党委必须做好的分内事、必须种好的责任田。高校各个层次党委应当将统一战线工作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切实落实和贯彻“四个纳入”、“三个带头”。高校应更加强调对二级院系党委统战工作的督查检查,将其工作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考核范畴。
其次,全员协同创新,呈现“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6]“大统战”,就是中共中央采取更加高远、更加宏大的视野,汇聚民意,聚集能量,全面发扬统一战线工作的“大团结”、“大联合”精神和品格,为达成党和人民的远大蓝图和雄壮目标而砥砺向前、奋斗不止。
首先,信仰指引,建构思想共识根基。面对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应继续营造政治引导、情感共识氛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抓手,进一步诠释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答头脑疑惑、牢牢关注若干本原性、目标性、方向性命题,持续促进“四个认同”。
其次,把握要点,关注党外代表人士培育锻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一是需要依托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和教育;二是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搭建平台;三是利用各种挂职锻炼,增强该群体的参政议政水平;四是积极组织“同心”联谊、精准扶贫等实践活动,增强其政治共识、提升整体素质,提高人民责任意识。
首先,紧盯思想观念潮流,直面统战工作的挑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场所,怎样准确认识和处理该群体的学术自由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怎样准确认识和处理信仰相异的群体成员之间的思政关系,已成为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遭遇的重大、急迫的危机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
其次,坚持求同存异思维,描绘最大同心圆。高校需要筑牢思想共识根基,衷心帮助党外知识分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建构传达意望与需求的渠道。高校需要坚持学术包容性,拥有求同存异思想,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高校需要关注课堂秩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损害中国共产党领导、损害中国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损害国家司法公平公正、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观点与行为,应当目标明确、勇敢斗争、耐心指引、真诚指正。
首先,确立“大格局”意识,兼顾两支队伍培育工作。各个高等院校应当确立党内、党外,党派、无党派干部皆为中国共产党干部的意识,需要统筹兼顾,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将党外干部放进各个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设计,进行谋篇布局。保持两支队伍建设同时进行,不能偏废其一的“双向”观念,确立两支干部队伍工作通盘考量的“大格局”意识,依据不同范围、界限的现实需求,逐渐有计划、有准备地增多党外后备人才数量和规模,增添、扩充党外中层和储备干部占有的比例数量。原则上,全体二级单位领导团体内均需出现党外干部的身影。
其次,侧重选拔培育,积极主动参政议政。涉及统战工作的各个部门需要统筹兼顾、通力协作,有规划、分步骤地改进杰出中青年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与锻炼机制。在最终确定的培养锻炼名册内,通常需要将若干份额、比例划拨于党外干部名下。组织部应当将党外优秀人士的培育归入全体干部选拔、培养与锻炼的总体计划之中,定期举办的年轻干部培训过程里,可以考量、设计党外干部参与的程序、环节。统战部门应当按时有计划、有目标地探讨、商榷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与考察工作,以期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可以推选、引荐党外代表人士参与高校的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也可以遴选至党校或者社会主义学院出席集训、进修等相关的教育活动,还可以参与扶贫支边、校地合作、交叉任职等。
再次,精心设计布局,为实际任用搭桥铺路。在学校、学院多种行政职位中选取若干数量的位置,落实杰出中青年党外干部进行实职锻炼,或者以助理的身份辅助正职开展工作。在处理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提高党外人士的协作共赢、精诚合作的素质与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给予、安排、提供党外代表人士一些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够参与到省级、市级或者区级干部的实职工作、挂职锻炼等过程中来,通过实际工作来培育综合素养和能力,呈现优良品德、塑造专业形象、提升美誉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如今的时代,Internet、Mega data、5G等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不只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且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统一战线工作的举措和对策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注重分类施策、持续改革创新,利用新媒体、大数据所具有的共享、海量、包容、互通便利的优点,助力安装上“科技翅膀”的统战工作日益完善与精进。
首先,展现互联网优点,达成网络上下联动。可以确立网络上下共同协调、彼此合作的架构,利用定期答疑、线上沟通、线下服务等手段方法,实现网络上下取长补短,使交流变得主动、及时与高效。可以保证网络上下联动,利用QQ、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新兴媒介,适时地公开、宣传、散布资讯,进行若干主题的调研活动,注重和考察该群体的特点、精神状态、厌恶喜好与个性特征,有目的、有针划地布置和安排统一战线工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可视电话、多媒体等高科技渠道,加强和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与协调,使彼此更加靠拢与亲近,减少摩擦与隔阂,增加统一战线工作的效用性。
其次,改进组织媒介,促使统战工作立体化。可以调动各大高校学院基层党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放进学院重大议事程序与领导考察细则;改进党政联席会议的组织程序与内容,促进领导与该群体成员沟通交流,激励、鼓舞其紧紧关注学校重点、难点问题和项目进行献言献策、监督建议。[7]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把其改变成组织无党派人士、党外中青年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机构,强化思想教育,推动建言献策,举办实践活动。可以借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优点与亮点,凝集各个党派的能量与优势,构建统一战线工作通力协作、精诚团结、群策群力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