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探析
——基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框架

2021-11-26 03:22刘志国陈威莉
关键词:空壳实体建构

刘志国,陈威莉

(华北理工大学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210)

序言

当前,随着以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数据、信息等显性知识资源配置不均衡和获取困难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变[1],高校读者对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导致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出现了比较普遍的“空壳化”现象:一方面,到馆读者数量减少或者增长缓慢[2-3],尤其是教师群体读者,很少到实体图书馆借阅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越来越“空”;另一方面,到馆的学生读者,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图书馆相对舒适的实体环境,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学生上自习的“背景环境”,读者利用实体资源的内容越来越“空”。“空壳化”现象不仅造成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闲置以及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正确认识、深刻分析实体空间的“空壳化”现象并有效解决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问题,既是高校图书馆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进行空间建设和再造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和服务创新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任何问题都应该基于恰当的理论框架,分析、解决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同样需要如此。由于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读者获取和建构知识的情境,是“第三空间”的类型之一[4],所以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为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图书馆空间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所谓知识情境,是指由目标、资源、人员、过程、组织、产品、地点、时间等要素构成,支持个人知识学习的环境[4]。所谓“第三空间”,是指第一空间(家庭)、第二空间(职场)之外的公共社交场所,其特点是“自由、宽松、便利”[5]。应用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校图书馆被认为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教师读者获取知识资源,解决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的知识情境。不论是教师读者还是学生读者,他们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都属于“场馆学习”的类型之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选择学习,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路径和学习行为拥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权,这种学习特征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高度重视人在知识获取和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围绕人的需求进行情境建构”的核心旨趣高度契合[6]。因此,以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为框架,分析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原因,可以获得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

(一)读者角度:信息技术引发知识情境的日益多元化与便利化,对高校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首先源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与日益普遍、深入应用所引发的显性知识资源的泛在化、知识情境的日益多元化与便利化,高校读者尤其是教师群体读者既可以365天×24小时访问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网上的数字资源,也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微博等知识情境获取信息并与“伙伴”进行知识的自由交流、讨论与协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平台等虚拟知识情境之所以更受到读者的青睐,是因为这种情境既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第三空间”理论所提出的“自由、宽松、便利”的要求,使读者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成本更低、更加“省力”;同时也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情境要素,读者能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甚至协作,从而进行意义建构。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和建构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路径、习惯和人际关系网络并通过网络的扩散效应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资源。通过虚拟知识情境,高校教师和学生读者的知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因而对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导致了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出现。

(二)高校图书馆角度:受传统知识观影响,实体空间知识情境的构建不理想,未达到“自由、宽松、便利”的“第三空间”要求

高校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资源和服务的知识情境,是读者进行环境体验和知识建构的“第三空间”。部分高校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知识观和工作惯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的本质,尤其在空间建设和服务上缺乏应有的理念和举措,无法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资源和服务,从而导致“空壳化”现象的出现。

1.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知识情境的构建不理想

知识情境理论是起源于国外的理论,当前在欧美等国家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知识和学习理论的主流。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知识情境理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7]。近年来,虽有部分学者应用知识情境理论研究图书馆建设尤其是空间建设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知识情境的理念和意识在国内图书馆界还不普及,与国外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还主要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而不是在知识情境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和系统的行为,知识情境的构建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受传统知识客观属性认识的影响,认为知识是依附于载体的客观存在,是可传递的对象,所以对知识的理解还主要局限于显性知识的范畴,缺乏对隐性知识的必要认识,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比较注重读者的显性知识(书、刊、数据库等)需求,重视以书刊、数据库为载体的显性知识资源的购置和建设,把文献、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作为服务工作的主体甚至全部内容,忽视读者对认知、经验、技术等更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的需求[8]。在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的购置中,主要基于采购馆员个人(或小组)的认识和行为,读者的参与程度不足,导致采购的文献与读者的需求相符程度较低,无法成为读者知识学习的“必要资料”。较为重视显性知识的静态属性,认为知识学习是读者的个人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交流与协作对知识尤其隐性知识建构的重要价值,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可供读者交流、讨论的空间场所条件,更不重视围绕文献、信息资源开展各类促进读者知识获取与建构的活动。

2.受传统工作惯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没有达到“第三空间”所确定的“自由、宽松、便利”的要求

“第三空间”理论确立了空间应该具有的“自由、宽松、便利”的属性,是对包括图书馆空间在内所有“第三空间”提出的标准和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类型之一,除了应该具有知识情境理论所确定的相关要素,也应该具有“第三空间”理论所提出的“自由、宽松、便利”的属性,否则就不可能成功地吸引读者到图书馆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建构。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由于工作惯性或已有馆舍条件的影响,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把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待,往往只在学校核心区域建设规模宏大的中心馆,读者到图书馆不方便。一些高校馆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设置了诸多限制,比如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开通使用权限;某些区域只对部分读者开放,其余读者不能使用;读者在图书馆的餐饮和休息设施不全,限制较多。由于教师的身份,部分馆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态度生硬、冷淡,服务不热情、周到。图书馆服务停留在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层次,缺乏知识服务的理念和举措,读者尤其是教师群体读者的深层次知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等,都说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与读者服务工作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导致读者感觉不“自由、宽松、便利”,因而不愿意到实体图书馆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高校图书馆读者和读者知识需求的流失,图书馆实体空间出现了“空壳化”现象。但是,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空壳化”并不是绝对普遍的现象,一些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知识获取和建构的需要以及“第三空间”“自由、宽松、便利”的要求,积极研究、分析新技术环境下读者知识需求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大力进行管理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空间建设和读者服务的水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实体空间的“空壳化”问题。

二、基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本质,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为解决“空壳化”现象所引发的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基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积极、辩证地认识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空壳化”现象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空壳化”首先是一种“现象”,源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知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更均衡的配置,读者获取、建构知识的情境日益多元化和便利化,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共享和创新,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因此要积极地看待这一现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高校图书馆的“空壳化”现象也许会进一步加剧。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由于实体空间的“空壳化”给图书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图书馆作为高校传统知识资源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因此“空壳化”现象就成为高校图书馆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一现象在给高校图书馆工作造成冲击和困扰的同时,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积极变革服务理念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度,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根据外界环境的发展和读者需求、行为的变化审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大力进行管理和服务创新,从而打造理想的知识情境和高水平的“第三空间”。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的核心旨趣在于“以人为中心”,为正确认识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空壳化”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其重要的启发价值在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更多地从读者角度去考虑和设计,价值取向要从以“书”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回归,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作为空间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如此,读者才会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而不是另觅它途。

(二)正确处理总馆与各类分馆的关系,建设“便利”的知识情境

“便利”是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的共同特征,因此也是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各类分馆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不同校区、不同学科的读者就近获取资源,达到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所提出的便利性要求。现在的问题是,部分高校把总馆建设成规模宏大的标志性工程,总馆越建越大,面积达到6、7万甚至7、8万平方米的馆舍不断涌现,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也集中向总馆投入,对各类分馆特别是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和馆员数量相对较少,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总馆资源丰富甚至过剩,但不便利,读者不愿意去;分馆虽然方便,但资源少,不能较好解决问题,读者也不愿意去”的尴尬局面。为提高实体空间的便利水平,高校图书馆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总、分馆的关系,本着“够用、省力”的原则,在新馆建设和空间再造的过程中不一味的贪大求全,适度降低总馆的面积,加强不同校区、不同学科分馆的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和馆员也适度地向分馆转移和调整,使各类资源和服务在离读者最“近”的地方就能被方便、充分地利用。在这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哈佛大学的100多座图书馆散布在学校之中,有的甚至建在学生的宿舍中,图书馆的建筑并不高大,学生们走进自己想要的图书馆,十分方便。适度控制总馆的规模,大力提高分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也是高校图书馆认真履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领导或业务指导能力的体现,可以使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充分发挥实体和虚拟图书馆的各自优势,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知识需求

当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包括了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两部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为读者服务的知识情境。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满足读者知识需求中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资源条件和优势。虚拟图书馆由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读者在获取显性知识的过程中更省力、更方便,因此对满足读者的显性知识需求更有价值,也更有吸引力,这对主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教师群体读者来说尤其适用。实体图书馆的“实”主要表现在实体存在的物理空间、实体存在的文献信息资源和馆员资源以及实体存在的读者。由于读者本身就是实体的物理存在,所以实体图书馆的各类实体资源以及相关服务更符合读者作为一个“实体人”的自然天性,这是虚拟图书馆所不能代替的。在读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需求中,由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建构更具情境依赖、路径依赖和依附于人的特点,所以实体图书馆在读者隐性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更具优势。读者在实体图书馆中通过与实体存在的文献信息资源、馆员甚至其他读者的交流互动,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比如在真人图书馆服务中,读者通过聆听真人专家的发言并与之交流、互动,在专家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相关的语境中也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读者通过对实体图书馆空间的体验,可以直接建构信仰类、情感类甚至认知类的隐性知识。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实体图书馆的“实体”优势,在满足读者显性知识获取需求的同时,把隐性知识建构作为服务工作的新重点,着重围绕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读者与各类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各类知识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激活馆内外的各类知识资源,也可以帮助读者建构认知类、技术类、经验类、信仰类和情感类的隐性知识,这尤其符合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读者和部分年轻教师读者的需要。

(四)基于知识螺旋理论,打造不同类型的知识场

知识情境理论认为,用户获取和建构知识必须要基于恰当、具体的知识场。在知识情境的相关理论中,知识螺旋理论因为具体阐述了知识场的类型、功能与建设途径,在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刘志国[8]、王会丽[9]应用知识螺旋理论,对图书馆知识场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虽然两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所提出的知识场,基本上都符合SECI模型中原始场、交流场、系统化场和练习场的特征。他们认为,各种知识场的建设,一方面消除了按文献类型配置资源做法的不足,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按学科进行集中配置,辅以学科馆员的服务,使读者能在同一区域就近获取到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为读者提供交流、协作的空间和操作性练习服务,可以使读者获得能提高自身能力的隐性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真人图书馆服务以及信息交流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等服务,都是构建知识场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石家庄学院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石家庄学院图书馆在新馆的建设规划中确立了文献信息资源按学科布局的思路,在各个学科空间配备了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组织有需要的读者进行交流、讨论、练习和协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服务实践中,增设了各种类型的创客空间,包括新技术产品体验区、创意活动区、作品展示区、学习休闲之家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也转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固有印象,吸引了更多读者到图书馆。各种类型知识场的建设,可以使高校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显性知识的同时提供隐性知识服务,在满足读者知识获取需求的基础上,把图书馆的服务提升到满足读者知识建构需求的高度,从而更好地吸引具有不同类型知识需求的读者到图书馆利用各类资源和服务。

(五)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满足读者的需要

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情境建设理念,为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种类型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图书馆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职能在于满足“人”的显性和隐性知识需求,这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确立了基调,也指明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理论所确定的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满足各种类型读者的不同知识需求。除了以上的认识和措施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更多吸收不同类型读者的意见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和建设,使文献信息资源更具针对性;对购置的文献、信息资源及时进行推介,使各类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和利用;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审视和改革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工作流程和服务措施,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感觉更“自由、宽松、便利”;在满足读者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需求的同时,适度兼顾读者在休闲、体验方面的需要,积极建设和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使更多的读者甚至社会用户愿意走进图书馆、感受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在这方面,某些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杭州市图书馆倡导建设“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平民图书馆”,把图书馆打造成“市民大书房”,包括流浪汉在内的所有市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和利用图书馆,近年来读者到馆量和书刊借阅量不降反升,说明只要认识和措施到位,图书馆的“空壳化”现象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甚至避免的。

三、结束语

读者流失作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受到了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10-12]或从理论角度、或从实践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基于知识情境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框架,从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读者及其知识需求流失的原因和对策,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根据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展开,对解决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空壳化”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对其他类型图书馆解决相似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空壳实体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196个村集体不再“空壳”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 合作社如何破“空壳”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