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机遇、挑战及对策

2021-11-26 03:22张道明
关键词:航天精神信息

张道明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航天精神是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高校传播和弘扬航天精神,能够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1]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主体全员、内容海量、速度即时、载体多样、环境复杂等特征,深刻变革了信息传播模式,给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忽视主流媒体而主要从网上获取信息的事实,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应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将航天精神切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激励大学生立志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场域之变:新媒体给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带来新契机

新媒体“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拓展了信息源的广泛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丰富了信息获取的个性化”。[2]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革新了航天精神在高校的传播模式,为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带来了新契机。

(一)“少数”到“全员”:传播主体全员的新格局

人的因素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既是起点也是主导,是保障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传播与弘扬航天精神,是一项需要充分发挥全员力量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靠单个人或某个部门来完成。但在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传播主体主要为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等少数群体,其他教师群体和管理岗位人员甚少参与,在绝对数量和占比上,传播主体都显得势单力薄。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每个师生皆被平等赋予了生产、传播和接收航天精神信息的权力,兼具了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身份。这就使得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主体不仅涵盖了校内各岗位上的全体教师,而且纳入了原本为纯粹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全员覆盖、全员参与、全员传播”的良好格局。

(二)“一元”到“多元”:传播内容生产的新样态

内容为王是信息传播的关键。只有针对传播对象选好内容,并采取丰富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打通信息从传者到受众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有效传播不仅需要精选内容,而且要注重形式。传统媒体视域下,航天精神传播内容生产所需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教材、科普读物等传统媒体,传播路径主要是课堂讲授、校内纸媒、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传播方式主要是基于视觉或听觉单一维度的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总体来看,信息来源单一、传播渠道固定、传播方式单一。而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强大的信息存储空间不仅汇集了关于航天精神的史料、文章、影像等丰富资料,而且信息的提取也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文、图、声、光、电等多种信源,提供了线上教学、专题网站、微博、博客、论坛、微信、抖音、直播等多种传播渠道,形成了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多元融合、立体交叉”的新样态。

(三)“单向”到“双向”:传播过程交互的新体验

信息传播的目的不是从传者到受众的简单传递,而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使受众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所思、所获、所得,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是用传者的理念和思想影响受众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互性。然而,在传统传播模式下,高校传播航天精神是“教师-学生”的单向灌输,教师根据个人的理解和认知为学生解读航天精神的科学内涵、讲述航天元勋的生动事迹、传递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在此过程中,教师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受众体验感差,很难与教师形成情感共鸣。而新媒体传播模式下,层出不穷的各类社交软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就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沟通,学生也可以即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传播模式下,学生的角色从受众转换为主体,不仅可以得到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双重体验,而且参与其中的亲身体验感能够加深学生对航天精神的理解,并引发其深度思考,调动其主动传播航天精神的积极性。

二、现实之困:新媒体给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凭借其特有的魅力,一进入高校就备受大学生青睐,迅速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的主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32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19.9%,学生群体占比23.7%。[3]这为高校传播航天精神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新的契机。但新媒体时代“现实+虚拟”的二维传播环境、良莠不齐海量爆炸的信息资源、传播载体方式的高技术要求等也给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小空间”里的“大世界”:传播环境变得复杂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发生于整个社会之中,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环境,势必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传播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无边界性和跨时空性,不仅连通了个人与世界,而且叠加了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让航天精神在高校传播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从宏观上看,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和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战争转移到意识形态,新媒体因其信息海量、瞬时传递、身份匿名等特征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工具。在此背景下,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在新媒体空间泛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航天精神的认同。从微观层面分析,部分高校重知识轻道德、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以及固守传统传播阵地的行为习惯,使其在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问题上,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专门规划、建立相应机制,困难重重。

(二)“误读”与“乏力”:传播主体力有不逮

高度的思想认同和必要的能力素养是传播主体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航天精神的基本条件,而扮演这一角色的部分高校教师,尚未从思想上高度认同新媒体对传播航天精神的功效,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养,影响了航天精神在高校传播的效果。具体而言,一是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主观意愿不强。部分教师被新媒体娱乐化的表象所迷惑,将新媒体界定为“娱乐性工具”,从思想深处抵触新媒体。二是缺乏传播航天精神必备的理论水平。部分教师对航天精神的核心要义知之不深,了解不多,面对新媒体空间海量的信息不能提取能够体现和彰显航天精神的有效信息,更不可能借用新媒体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信息。三是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不高。许多教师计算机水平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这门技术,在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实践中有心无力。

(三)“紊乱”与“失衡”:传播过程监管缺位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身份的匿名性、速度的即时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增加了监管难度,使得高校在利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驳杂、平台林立的紊乱局面和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播内容把关不严。高校一般由宣传部门负责对学校官网、二级单位网站、各类主题网站和学校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把关,但仅限于从意识形态层面进行宏观审核,对于信息的主旨思想、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等把关不够。二是新媒体平台“自由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播载体形式层出不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成为了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载体,但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处于“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三是缺少必要的统筹管理。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关于新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的专门制度文件,也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专人来具体管理,以致各类媒体平台良莠不齐。

三、应然之举: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新媒体时代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航天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平台等方面多措并举。

(一)强化传播理念,激活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内生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5]高校要想运用新媒体传播好航天精神,应将新媒体传播理念植根于广大师生心中,使其高度认同新媒体传播优势,进而转化为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生动实践。这要求高校:一是要在广大师生中围绕“新媒体与航天精神”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活动,摘掉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有色眼镜”,摒除其主观抗拒新媒体的心理障碍,厘清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价值逻辑。如与师生进行座谈,通过师生对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积极回响,增强传播者运用新媒体的主动意识。利用新媒体形式加大宣传,通过视觉、感觉、听觉的强烈冲击,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并主观接受新媒体传播形式。二是要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办学治校实践中引入各种新媒体工具,让师生深切感受到新媒体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便捷,提高其对新媒体传播的认同感。如借用教务处网站、线上教学平台等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通过完善校园办公系统、财务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等,从而让师生体悟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趋势。三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遴选一些巧用、善用、活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典型案例,发挥其典范效应,鼓励和引导师生在传播航天精神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和积极运用新媒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逐梦蓝天”“神秘太空”等航天类主题网上征文活动、拍摄相关微视频等活动。

(二)精选传播内容,夯实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实践基础

内容为王是新媒体传播理应恪守不渝的基本准则,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再精致的包装也显得苍白无力。面对充斥新媒体空间的海量资源,高校需要从中筛选出能满足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的优质资源。一是优选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标志性成就。航天事业从1956年发展至今,65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等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是高校传播航天精神很好的素材。要把这些素材挖掘和梳理出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等之中,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增强其自豪感。二是优选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动事迹。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邓稼先、孙家栋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航天事业发展舍生忘死、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生动事迹能够激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应该成为高校航天精神传播的内容。要在大学生中讲好他们的航天故事,传播好他们的高贵品质,形塑好他们的伟大形象,传递正能量。三是优选航天事业发展实践中凝聚而成的航天文化。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大量的带有航天元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航天发射基地、各型号航天飞行器模型、航天类主题影视作品、航天科普作品等,它们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要把这些资源移入新媒体空间,使其成为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教育资源。

(三)搭建传播平台,打造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主流阵地

平台和载体是信息从主体到受众的纽带。虽然新媒体为高校传播航天精神提供了众多平台和载体,但高校要有的放矢,选择师生广泛使用、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形式,倾力打造主流阵地。一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教师要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设计好航天技术理论、航天人物故事、航天成就介绍等呈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传播航天精神的时代感和新鲜感。如可选择性播放习近平总书记与航天员天地通话视频、航天器发射升空直播、播放航天影视文化作品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建立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示范性网站。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重要论述、学者研究航天精神的理论文章、航天事业发展辉煌成就的记录片、航天类相关课程的优质教学视频、航天器发射升空的视频资料等,分门别类汇集成航天精神传播的信息资源库。同时,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以便在学生中做好推广。三是利用微信、QQ、抖音等师生广泛使用的新媒体软件,开展各类交互式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增强体验感。如组织开展“传播航天精神,共话民族复兴”的大学生网上接力活动,运用微博、微信开展“航天梦·我的梦”网络文化活动,开通航天专家学者热线,举办“传唱航天精神”的短视频大赛等。

(四)拓展传播主体,营造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全员格局

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必须增强师生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思想认同,使其付诸实际行动,构建“全员传播”格局。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把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和实操性强的实施方案。其次,各部门要建立协同保障机制。要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责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良好局面,为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保驾护航。第三,广大教师要身体力行。作为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关键力量和主要实施主体,广大教师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主动使用新媒体,而且要努力提高新媒体技术,从而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各类载体和形式传播好航天精神。最后,要引导学生群体主动参与。要广泛动员广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传播航天精神,要用好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向引导其他学生传播航天精神。

(五)健全制度机制,提供高校传播航天精神的有效保障

高校借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而且要执行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制度制定很重要,制度执行更重要”[6]。因此,高校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现实需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出台的制度不仅要全面,涵盖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所涉及的新媒体平台管理、传播内容的审核、传播形式的呈现等环节要素,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高校还要做好制度的落地和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执行的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毫无价值。高校不仅要做好制度的宣贯,让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所有参与者都能知晓何以可为能为。而且要做好制度执行的监督,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才能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最后,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发挥航天精神的育人功能,是所有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高校要将教师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实际效果纳入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进而激发教师自觉运用新媒体传播航天精神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航天精神信息
我的航天梦
虎虎生威见精神
航天梦,我的梦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逐梦航天日
拿出精神
订阅信息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