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探究

2021-11-26 03:22陈中奇
关键词:广大青年革命红色

肖 洋,陈中奇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赋予了革命文化重要价值。没有革命英雄的舍生忘死,就无从提及革命精神,乃至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要想屹立不倒,融入新时代,必须要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使其具有长久的魅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红色记忆,是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代表着党的坚强不屈,领导有力,必须要以创新精神来传承弘扬革命文化,让革命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自身新的内涵。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须秉承育人的信念与与时俱进的观念,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大力挖掘红色革命资源,拓宽传承红色革命途径,不断发扬革命文化精神,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系列平台。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的时代价值

红色——作为革命文化的底色,是英雄的象征,是党的初心使命的诠释。革命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包含着先烈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先烈们的奉献赋予了革命文化永不凋零的价值,使革命文化永葆党的本色。当代,革命文化与高校的联系渐趋密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巩固爱国教育,唤起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自始至终在革命文化里贯穿的淋漓尽致。革命文化能够涵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营养剂,能够浸润青年学生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牢牢扎根。”[1]革命文化恰恰就是唤起广大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一个平台。革命文化形成于革命斗争年代,无论是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突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革命文化这个理论来源,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也要从革命历史中找寻积淀,因而,必须大力挖掘革命文化记忆,唤起爱国意识。革命文化是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底蕴,领略和感悟革命文化不仅能够带领我们追溯历史的记忆,也能够让我们在心底对革命先烈肃然起敬。革命文化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关联,高校是一个育人的基地,培养和教育着无数新时代的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关键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阶段,高校具有培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二)加强思想引领,坚定政治立场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相联系,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和政治引领力。红色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有助于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革命文化里的革命事迹,革命事迹里的革命精神,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高校中,融入革命文化,能够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政治自信,坚定政治立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担当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动,能够激发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贯穿在革命文化的始终,高校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使革命精神熔铸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革命文化,是中国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既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论信仰,又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抵御错误思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前往革命圣地考察并反复强调要让崇高伟大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革命文化既能帮助全体中华儿女铭记过去,也能够辅助全体中华儿女辨别当下,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借着幌子抹杀中国革命,丑化党的历史,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社会的价值多元对我党的执政起到了挑战的作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事关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仍不相匹配,要想弥合二者的差距,必须时刻秉承文化自信的觉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正发生着无硝烟的战争,西方国家仍在向我国继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的存在,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面对国际文化的压力,我们要捍卫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保证高校始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新时代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2]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教育,强调革命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当今时代,革命文化教育在高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担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命的高校工作者,要竭力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积极开展大学生革命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学生艰苦奋斗意识淡化,革命文化共鸣性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3]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纽带,贯穿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光辉历程,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光辉岁月,装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使命。革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赋予其不衰的性质。但是革命斗争年代离我们较远,不易于我们直接从日常生活中感悟革命文化的真谛,也容易让我们淡化红色革命里的红色精神意识。艰苦奋斗意味着要敢于斗争,始终保持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总是一味的追求新鲜事物,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淡化艰苦奋斗精神的不良现象,淡忘了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意识,不易引起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强烈共鸣感以及学习革命文化的参与感。艰苦奋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是,它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自己新的时代内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长期保持并时刻发扬下去的精神。

(二)革命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思政课融入度不够

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面对民族危亡的镇定自若,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基于文化自信的精神标识。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引入革命文化还存在着障碍。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革命文化内容时,更多的是侧重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本书,把革命文化当作近代史的一部分进行授予,使用教材不够充分,这种方式显得学习更多的具有硬性。其次,受地域空间分布的影响,不同省市所蕴含的红色资源不尽相同且多数较分散,一些高校本身就处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较匮乏的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途中,相对欠缺教学的人文社会条件,难免会出现无法运用本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宣传活动的现象。再次,有些高校缺乏挖掘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意识,没有做到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由于没能把握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堂中。高校思政课堂中,思政课教师更加侧重于授予书本内容,革命文化内容引入不够充分,不能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思政课与其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各自进行的局面,思政课中的革命文化育人并不能很好的与各学科有效结合,使得育人效果不佳。

(三)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传播吸引力不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高校承担着对其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革命文化始终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当代青年向前奋斗。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吸引力不够。高校思政课教师更着重于讲授理论,相对来说忽略了学生对于革命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缺乏吸引力。思政课并非仅仅只是理论授课,也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够深刻的现象。比如某些高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系列博物馆、展览馆的活动,虽然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改变以往局限于空间教学的模式,但是展览或者参观内容也很难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难以在学生心底产生深刻的觉悟,仅有的可能只是瞬间的新奇,过后便忘记了学习的意义。此外,革命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够新颖,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的吸引力不足,仅仅陈列几张图片无法将其背后的革命思想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力和吸引力远远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诸如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革命文化,而且,没有系统、统一的网站专门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从而无法有效的展示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由于不能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革命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学习,反而被人认为革命文化和现实产生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大大下降。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策略

革命——贯穿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无数仁人志士在革命中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用鲜血铸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用鲜血浸染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旗帜。邓小平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是由亿万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的确,没有先烈付出的生命,就没有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革命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坚实基础,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谱写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大众性表现为广泛性、人民性。革命文化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文化,它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始终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挖掘革命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挖掘革命记忆,感悟今日之幸福如此不易,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4]红色革命蕴含着中国人独家的记忆,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高校要尽力挖掘革命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夯实信仰之基,增进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将革命精神、革命素养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

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对党史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学习党史,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者进行党史模块教学对广大青年学生予以党史教育。此外,一些革命战役纪念馆、历史档案馆、烈士陵园等等的载体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革命记忆,高校可酌情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进而增强其革命文化素养。

新时代我们谈革命文化,追溯的不仅是一种情怀,更要汲取红色革命文化的营养,传承红色基因。高校重视举行革命文化活动,传承革命文化红色基因,能够重唤红色记忆,夯实红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青年学生通过在一系列革命文化活动馆中重温中国革命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深厚土壤,对于革命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深入内容阐释,铸就时代新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在20世纪的中国,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战斗的铠甲,率领人民开展斗争,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文化的内容阐释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革命历史事实,遵循革命历史发展规律。思政课堂要创新革命文化的学习方式。青年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革命文化,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变革,让青年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高校教师应做到在宣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精神中不变育人的初衷,宣讲过程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营造一种触景生情的氛围,凝练和升华革命文化的价值,夯实理论研究,丰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内容获得。传承革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革命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予课程的同时,理应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的让青年学生在学习红色革命历史的同时,领略红色革命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精神中的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西柏坡精神中的目光远大。国家政治与国家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有一定的重叠性,一定意义上的政治认同能够增强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使命感,从而提升文化自觉、道德自觉以及行为自觉,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高校教育者要让这些革命文化符号成为建构青年学生思想基础的堡垒,铸就其散发人生的光芒。

(三)发扬革命文化,强化情感归属

革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红色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创造出来的,党带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创者,中国革命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红色故事,其中,革命文化里的“半条棉被”故事就完美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之情,“半条棉被”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将饥饿、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赤子情怀。革命文化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历史记忆的追寻过程中,可以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重塑青年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畏。发扬红色文化,强化情感归属。首先,要讲好党的故事,传承革命文化。革命里形形色色的红色故事,构成了鲜红色的中国革命的旗帜。革命中的“半条棉被”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新时代青年学生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深刻领会“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的深刻意蕴。其次,加强革命文化学习,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积极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实践体悟。通过不断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情感归属,使得其在文化自信中求得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推发扬革命文化的信念落地生根。最后,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是一个渐进和升华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的。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的实效,需要由广大青年学生的具体掌握程度来检验,能否传承好红色基因,能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广大青年需要思考和践行的重要任务。

(四)理论联系实际,筑牢思想之魂

革命文化富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信念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持。因此,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出了带有鲜明中国烙印的中国革命文化,展现了刻有时代烙印的时代精神。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内化于心。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既要学到革命文化知识,又要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优秀成果,让青年学生在课堂上仔细品味红色故事,在课后活动中参与系列主题展,致使青年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坚定文化自信、发扬文化自觉。革命文化活动是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活跃教材,青年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内容中,会不由得在心底激荡起阵阵归属感与强烈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强化理想之念,增强青年学生坚定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智慧结晶,照耀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全部过程,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的挺身而出,挽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集中表现为党的革命精神,其中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蕴含丰富内涵韵味的革命精神,总是以一种磅礴的力量激起高校青年学生的浩然正气,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进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